《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1—經題釋義及進入中國流通的曲折經歷

2020-12-22 若水中觀

《大佛頂首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注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hèng)、首楞嚴、經,這個長達20字的經名應該如上斷句。

此經又簡稱《大佛頂經》、《楞嚴經》(注意,《首楞嚴三昧經》是另一部經的名字)。

這本經典,全面開示了最究竟、最堅固的信、解、行、證的成佛修行方法。此經「大佛頂」三字需要重點筆記。

這個經名,蕅益大師在《楞嚴經玄義》註解極詳,現摘錄一部分:「大佛頂者,即心自性之理體也。隨緣不變,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變隨緣,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終,惟是溼性。譬太虛之群相,不拒發揮。」、「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即此為化他因果,故名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有緣者可自行查閱。

圓瑛法師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開解經題亦闡明,稱「大」為讚嘆四法:大因、大義、大行、大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應依大教解大理、稱大理起大行、滿大行證大果。

「佛頂」指佛無見頂相,雖不可見,而非無頂;非無頂,故能從頂發揮,現光現化,雙離有無,故稱為妙----妙因、妙義、妙行、妙定,具此諸妙,是謂妙法,應依妙教悟妙理,從妙理起妙行,滿妙行證妙果。

中天竺「天竺」是古印度的國名,有東南西北中五區,有很多小國。

烏萇國位於北天竺的一個小國。

沙門梵文的音譯,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的人。

般(bō)剌(là)密諦」、彌伽(qié)釋迦」都是人名,梵文音譯。

「菩薩戒」:在家人和出家人都可以遵守的戒律。《梵網經》:「欲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

「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名。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是決策機構。門下是審議機構。尚書是執行機構。尚書省下有工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

房融是唐朝第一宰相房玄齡的族孫,曾任武則天時期的宰相之一(武則天用過75個宰相)。在廣州參與譯經時已被流貶。

「譯、譯語、證譯、筆受」:唐朝譯經時,譯場宏大莊嚴,分工細密,有譯主、譯語、證義、筆受、潤文、校堪等八大項。譯主是般剌密帝尊者,譯語是彌伽釋迦尊者,證譯是懷迪法師,筆受和潤文是前宰相房融。

【若水中觀】

打開這本經,我們在扉頁上看到古德們總結的看經警文,開示了我們後學應該注意的事項。即在研讀佛經時,要身、口、意三業清淨。身體要端身正坐,宛如佛祖就在眼前;口無雜言,斷諸嬉笑;意不散亂,屏息萬緣。這個很關鍵。

身口二業容易做到,但意業清淨相對較難。特別要屏息萬緣,這本身就是一種修定了。

屏息萬緣,除了要全身心跟著經書文字思維以外,還要把我們頭腦裡多年來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先空掉,才能隨文入觀,收穫法益。

一個已經裝滿水的茶壺是沒法繼續裝水的。

舉個例子,《大佛頂首楞嚴經》是龍樹菩薩在龍宮中拜讀並默記下來,然後回到人間寫下全文的。一說到這個,不少讀者心中第一反應認為這是神話,是假的。作此結論是因為我們以人道眾生狹窄的知見來測度佛菩薩的心量。

由於我們沒有屏息萬緣,而用自己的世界觀來套用、推導佛菩薩的智慧,這是不對的。

在楞嚴經裡,後面還有很多地方是超出我們凡夫想像的。我們既然來學習佛陀的教導,就應該按佛陀的開示(即聖言量,可參考本文2.4的佛學名詞No.53:現量比量非量聖言量)來刷新自己的知見。

這樣才能「契悟於真源、研窮於法理」,不能讓我們的所知來障礙修行。

龍樹菩薩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無獨有偶,中國南北朝的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小釋迦」。這兩位大師都和楞嚴經傳奇經歷有關。

龍樹菩薩出龍宮回人間記錄下來後將此經上呈國王。王家視此經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且禁止外傳。玄奘大師後來西去取經亦未曾得到此經。

天台宗智者大師向一位來訪的梵僧介紹其所立的空、假、中三觀理論時,梵僧告訴智者大師說這個理論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的法義相類。

智者大師很想拜讀但終生未能一睹芳容。

(上兩圖為智者大師塔院和拜經臺遺址)

筆者曾於2009年國慶期間到過智者大師設立的拜經臺,當時國清寺常住向我們介紹說智者大師拜了十八年也未得見《楞嚴經》。而我們現在這麼容易就能看到法寶,更應該珍惜這份殊勝,用心參悟護持此經。

智者大師圓寂一百多年後,般剌密諦尊者聽說智者大師拜經的事跡後,深受感動,便發願要利益東土之人,三次嘗試才成功將此經傳到中國。

第一次是身上藏著《楞嚴經》被邊界官吏查獲。

第二次他是努力背誦下來,但是舟車勞頓,不像現在有飛機,旅途時間容易忘失章句。對經典來說,一點點錯字錯句都是不行的。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割膊藏經了。尊者在白布上抄寫梵文經,割開皮肉,放入體內,然後縫合,等傷口好了再航海東來。

尊者到達廣州,當時前宰相房融正好流貶在此地。房融本身就是篤信佛法,便請大師剖膊出經,與彌伽釋迦大師、懷迪大師一起組建譯場譯出此經。

房融把譯好的經和此經感人的來龍去脈譯上呈朝廷。朝廷當時並未頒布流通。

而是曾經受過武則天跪禮的神秀大師在宮中講法時看到了此部經,嘆為稀有,才帶出宮去,流通至今。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講記 第1集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第1集諸位同修,《楞嚴經》我們先後大概講了十遍以上,同修們對這部經都非常的歡喜。唯識在教義上也是共同科目,但是學佛的人不讀唯識的人很多,但是不讀《楞嚴》的太少了,由此可知,在教義上面,《楞嚴》已經取代唯識。由此可知,這部經在中國一千多年來為中國人所喜愛,說到喜愛,當然深契中國人之機,所以能夠得到我們這樣的尊重喜愛,因此歷代弘揚《楞嚴》的人特別多。  《楞嚴經》的批註,我們不要說今人的注子,古人的注子將近一百種之多,我曉得的差不多就將近有九十種,還有我不知道的。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阿修羅是什麼?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降德貶墜」:有關阿修羅的業因,諸經多說嗔、慢、疑三種。《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舉十種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之業因︰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憍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回諸善根向修羅趣。此處降德貶墜,是指天道眾生報盡後,因德行虧損的業力導致墮落到人道阿修羅趣。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3
    在《<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2》中,我們談二禪和三禪的境界,現在我們看一下四禪的境界。P372【「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 《楞嚴經》是偽經嗎?|佛學問答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的確是這樣的情形,因為《楞嚴經》無法不備,無機不攝,乃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做祖之正印。所以參禪打坐的人,必須要熟讀研究這部經,才明悉五十種陰魔的境界,不會上魔王的圈套。否則,境界認識不清,不管什麼境界來臨,就執著它,便容易入魔境,為魔王眷屬。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不但《楞嚴咒》要背的出來,就是《楞嚴經》也要背熟。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眼見為實有時也不一定正確(萬字長文)
    然而第一義諦,能和合的因與緣無自體性,不可得,所和合的「一合相」也只是假名,所以實無和合。另外,蕅益大師在《楞嚴經文句》裡指出:「若謂一分不變之體。一分隨緣之用。交互成事。名為和合。若謂不變者自不變。隨緣者自隨緣。判然各別。名不和合。」阿難尊者未達性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妙,故說心猶未開。「見見非見」:指上文「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已解釋。
  • 修佛之人必讀《楞嚴經》,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國王見了之後非常重視,將《楞嚴經》奉為國寶,藏在國庫裡,禁止外傳。中國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師,研究《法華經》,發明三止三觀。有一位梵僧對他說,其理論與《楞嚴經》頗相似。大師聞說,深深嚮往《楞嚴經》,特別在天台山建築一座拜經臺,天天向西方禮拜,求此經早日傳譯中國,整整拜了十八年,可惜直至圓寂仍然無法得償所願。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五陰銷則萬行無滯,真修能成。真修既成,妙證必克,據此則生信發解起行證果,從始至終,究竟堅固,不動不壞,題中首楞嚴三宇,全統此義。  【正文】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譯文】 阿難!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首楞嚴演義》,中國首部佛陀經教電影, 以真人演繹的方式將佛教經典拍成電影,帶領觀眾回歸佛陀往事的古印度,飽含浪漫的宗教文化情懷。本片講述的是楞嚴經傳入中國的艱辛歷程和楞嚴經第一卷的經文演義。 該片由福建寧德瑞跡寺十方楞嚴學苑出品,深圳本煥學院張迪執導,著名梵唄音樂人桑吉平措、演員王千予 .鄭羅茜等鼎力加盟,性龍法師,果來法師等均有參演。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說完這番話後,即時阿難與及大眾,得蒙如來的開示,密印〈注一〉般怛羅的意義〈注二〉,同時得聞此經了義的名目〈注三〉,頓然悟知禪那修進聖位的增上妙理〈注四〉,於是心慮虛凝〈注五〉,斷除三界修心的六品〈注六〉微細煩惱〈注七〉。  【注一】 密印即是圓通妙性,得此可以成佛故為印,眾生不知故為密。也就是前文第一題中所稱的無上寶印。
  • 楞嚴經解釋:楞嚴經功德不可思議
    楞嚴經這部經文也是作為佛學著作中重要的經文,且也是使很多的人去以楞嚴經修行的,所以這部經文也是能使更多的人可以去開悟的經文,讓自己能夠找到內心的答案,從而也是能夠使自己有好的功德。1、楞嚴經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文,所以其中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難,只要我們肯去以此堅持內心的話,就能夠讓我們有著更好的理解,這樣也是能夠使我們有著更多的功德,讓我們可以更好的以楞嚴經思考自身,也是能夠使我們對此有著好的體悟,能夠讓自己有著好的悟性,使自己的內心可以更加的明淨,可以確保自己的心不會被妖魔給侵佔。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禪修50種境界—No.11-No.13破色陰入受陰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略解】佛說:「阿難你應該知道,總體上說,受陰是以虛明妄想為本而有。修行人以精明之心性進入三摩提修到色陰盡時,進入受陰區宇;經過深入修行,便能形成照破受陰、超越見濁的結果。」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二、節慾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慾者。要在相當的限度內,施以節制,不令泛濫。三、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與印度數論派等,修禪定求解脫,認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寧的東西;對於意欲,主張斷絕超脫。根本否認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無色定、到無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聲聞、獨覺二乘法,超出三界,斷絕意欲,證無生,入涅槃,亦屬絕欲說。
  • 夢參老和尚 《楞嚴經》第六講(上)
    從現在念的以下是正解說《楞嚴經》。咱們前頭所講的叫序分,從阿難見佛以下就為正宗分,最後是流通分。正宗分就是講最主要的修行禪定的目的,這個正宗就是專說楞嚴定的。  阿難遇了難,經過文殊菩薩救了回來,到了法會當中,見了佛,向佛表說。他說:我很悔恨,從無始來我只是多聞,沒有修定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人分十大類—頑愚庸狠微柔勞文明達
    「因詐習而曾墮為役使鬼及傳達吉兆的休徵類的,酬罪完畢後,得生於人道中,但是仍然攜帶餘習,所以參雜混合於小聰明而無大智慧人群中。「因訟習而曾墮為傳送鬼循順類畜生道的,酬罪完畢後,得生於人道中,但是仍然攜帶餘習,所以參雜混合於通達人情世故的人群中。」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想禪修卻不斷偷心的人有什麼後果?
    這些賊人借用我的名義冒充我的弟子,拿佛法做交易而盜利,貽誤眾生,必墮無間地獄。」【詳解】「我滅度後,在末法時期中,很多這種妖邪之人,盛行世間,隱藏其奸詐的貪慾企圖心而自稱是善知識,各自宣稱自己已證得菩薩果位,欺世盜名,以種種謊言(如世界末日、大災難、某佛出世、求其庇護等等)誘騙迷惑無知信眾,恐嚇他們,以致失其本心喪失判斷力。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聖者從色彩、聲音、香氣、味道中感知到什麼
    【略解】阿難對佛說:「經佛開示,我等身心皎然明白,只是還不懂哪一根是圓通本根。」上下文的意思是,經歷此會聽了佛關於如來密因以及如來藏性的開示,以及實修的原理和流程,整套理論都基本全了,就差圓通根了。如果現在不知道如何選擇圓通根去實際行動,就又跟以前一樣,但得多聞,道力不全,不能抵禦摩登伽難。所以惟垂大慈,做最後一步的開示,即找出圓通根,以便於實修。不少註解紛紛發揮,然從上下文來看,並不通順,望讀者明察。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二】 二十八大惡星即二十八宿,分布於四方,佛經所說與中國所說略有不同,依孔雀經之說東方七星為昴畢觜參井鬼柳,而中國則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星依孔雀經為星張翼軫角亢氐,而中國則是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七星依孔雀經為房心尾箕鬥牛女,而中國則是奎婁胄昂畢參觜。北方七星依孔雀經為虛危室壁奎婁胃,而中國則是鬥牛女虛危室壁,可能孔雀經所說,專指災變而言。
  • 【南懷瑾講述《楞嚴經》.66】《楞嚴經》中的無上咒,無等等咒,比什麼咒語都厲害哦!
    你還給光明了,好,「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那黑暗來的時候你就看不到黑暗了,因為你把你能夠看的還給光明帶走了嘛。事實上我們沒有給它帶走啊,黑暗來的時候我們看見是黑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注意喲!雖然光明、黑暗上面八種現象「種種差別」,這個有差別的,明是明、暗是暗,阻礙是阻礙、交通是交通,這個絕對相對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