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注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hèng)、首楞嚴、經,這個長達20字的經名應該如上斷句。
此經又簡稱《大佛頂經》、《楞嚴經》(注意,《首楞嚴三昧經》是另一部經的名字)。
這本經典,全面開示了最究竟、最堅固的信、解、行、證的成佛修行方法。此經「大佛頂」三字需要重點筆記。
這個經名,蕅益大師在《楞嚴經玄義》註解極詳,現摘錄一部分:「大佛頂者,即心自性之理體也。隨緣不變,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變隨緣,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終,惟是溼性。譬太虛之群相,不拒發揮。」、「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即此為化他因果,故名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有緣者可自行查閱。
圓瑛法師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開解經題亦闡明,稱「大」為讚嘆四法:大因、大義、大行、大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應依大教解大理、稱大理起大行、滿大行證大果。
「佛頂」指佛無見頂相,雖不可見,而非無頂;非無頂,故能從頂發揮,現光現化,雙離有無,故稱為妙----妙因、妙義、妙行、妙定,具此諸妙,是謂妙法,應依妙教悟妙理,從妙理起妙行,滿妙行證妙果。
「中天竺」:「天竺」是古印度的國名,有東南西北中五區,有很多小國。
「烏萇國」:位於北天竺的一個小國。
「沙門」:梵文的音譯,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的人。
「般(bō)剌(là)密諦」、「彌伽(qié)釋迦」:都是人名,梵文音譯。
「菩薩戒」:在家人和出家人都可以遵守的戒律。《梵網經》:「欲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
「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名。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是決策機構。門下是審議機構。尚書是執行機構。尚書省下有工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
房融是唐朝第一宰相房玄齡的族孫,曾任武則天時期的宰相之一(武則天用過75個宰相)。在廣州參與譯經時已被流貶。
「譯、譯語、證譯、筆受」:唐朝譯經時,譯場宏大莊嚴,分工細密,有譯主、譯語、證義、筆受、潤文、校堪等八大項。譯主是般剌密帝尊者,譯語是彌伽釋迦尊者,證譯是懷迪法師,筆受和潤文是前宰相房融。
【若水中觀】
打開這本經,我們在扉頁上看到古德們總結的看經警文,開示了我們後學應該注意的事項。即在研讀佛經時,要身、口、意三業清淨。身體要端身正坐,宛如佛祖就在眼前;口無雜言,斷諸嬉笑;意不散亂,屏息萬緣。這個很關鍵。
身口二業容易做到,但意業清淨相對較難。特別要屏息萬緣,這本身就是一種修定了。
屏息萬緣,除了要全身心跟著經書文字思維以外,還要把我們頭腦裡多年來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先空掉,才能隨文入觀,收穫法益。
一個已經裝滿水的茶壺是沒法繼續裝水的。
舉個例子,《大佛頂首楞嚴經》是龍樹菩薩在龍宮中拜讀並默記下來,然後回到人間寫下全文的。一說到這個,不少讀者心中第一反應認為這是神話,是假的。作此結論是因為我們以人道眾生狹窄的知見來測度佛菩薩的心量。
由於我們沒有屏息萬緣,而用自己的世界觀來套用、推導佛菩薩的智慧,這是不對的。
在楞嚴經裡,後面還有很多地方是超出我們凡夫想像的。我們既然來學習佛陀的教導,就應該按佛陀的開示(即聖言量,可參考本文2.4的佛學名詞No.53:現量比量非量聖言量)來刷新自己的知見。
這樣才能「契悟於真源、研窮於法理」,不能讓我們的所知來障礙修行。
龍樹菩薩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無獨有偶,中國南北朝的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小釋迦」。這兩位大師都和楞嚴經傳奇經歷有關。
龍樹菩薩出龍宮回人間記錄下來後將此經上呈國王。王家視此經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且禁止外傳。玄奘大師後來西去取經亦未曾得到此經。
天台宗智者大師向一位來訪的梵僧介紹其所立的空、假、中三觀理論時,梵僧告訴智者大師說這個理論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的法義相類。
智者大師很想拜讀但終生未能一睹芳容。
(上兩圖為智者大師塔院和拜經臺遺址)
筆者曾於2009年國慶期間到過智者大師設立的拜經臺,當時國清寺常住向我們介紹說智者大師拜了十八年也未得見《楞嚴經》。而我們現在這麼容易就能看到法寶,更應該珍惜這份殊勝,用心參悟護持此經。
智者大師圓寂一百多年後,般剌密諦尊者聽說智者大師拜經的事跡後,深受感動,便發願要利益東土之人,三次嘗試才成功將此經傳到中國。
第一次是身上藏著《楞嚴經》被邊界官吏查獲。
第二次他是努力背誦下來,但是舟車勞頓,不像現在有飛機,旅途時間容易忘失章句。對經典來說,一點點錯字錯句都是不行的。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割膊藏經了。尊者在白布上抄寫梵文經,割開皮肉,放入體內,然後縫合,等傷口好了再航海東來。
尊者到達廣州,當時前宰相房融正好流貶在此地。房融本身就是篤信佛法,便請大師剖膊出經,與彌伽釋迦大師、懷迪大師一起組建譯場譯出此經。
房融把譯好的經和此經感人的來龍去脈譯上呈朝廷。朝廷當時並未頒布流通。
而是曾經受過武則天跪禮的神秀大師在宮中講法時看到了此部經,嘆為稀有,才帶出宮去,流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