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三昧戒?

2021-02-08 麗妃傳


三昧耶戒是指,密宗的戒法之一,為真言修行者為止惡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顯密諸大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智慧之戒法。


三昧耶戒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義,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諸義。即︰


1、行者初發心時,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見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


2、既以三平等之理為緣,乃起大誓願,修大悲,行四無量、四攝等,能利益眾生。


3、由本誓發得三三平等之戒體時,能除滅過去、現在、未來的惡業罪障。


4、自驚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吳明〈佛法戒律論〉(摘錄)如下


梵語三昧耶,義有多種︰


⑴時(一時佛在)會(大會經)宗(顯示論)平等。

⑵誓願。

⑶警覺。

⑷除垢障。


三昧耶戒,即平等本誓戒,意謂與佛平等誓願。密宗修行,在傳法灌頂前,須先受三昧耶戒。由傳法之師將水自頭頂灌下,稱『傳法灌頂』,以示永不違越。三昧耶戒,就是以三種菩提心為戒。


《金剛頂宗發菩提心論》云: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樂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銳無惑,宜修佛乘。當發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餘果。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十方諸佛,皆悉證知。常在人天,受勝快樂。所生之處,憶持不忘。

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遮那佛身。

(中略)凡人願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真言法中,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缺而不書。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



所以三種菩提心,就是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以三種菩提心為戒,即三昧耶戒。


此諸佛菩薩共同發心平等本誓之戒也。所謂行願者,如論雲︰『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所謂勝義者,如論雲︰『觀一切法無自性。』


所謂三摩地者,如論雲︰『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中略)照見本心,湛然清淨。』


三種菩提心可分為大悲(行願)、大智(勝義)、大定(三摩地)三德。


東密胎藏界則分為佛部(大定)、蓮花部(行願)、金剛部(勝義)三部。


亦有分為觀音(行願)、文殊(勝義)、普賢(三摩地)三尊,或分為表德(行願)、遮情(勝義)與不二(三摩地)。


《大日經》〈具緣真言品〉所列舉之四重戒

『三昧耶戒』語出《大日經》〈具緣真言品〉所列舉之四重戒,即︰



⑴    不應遠離菩提心︰因學密行人尚在因位,具有菩提心而未圓滿,時有遠離之虞。且菩提心為三昧耶戒之根本,菩提心存則三昧耶戒在;菩提心失,則三昧耶戒失,故首要告誡不應遠離。


⑵    不離正法不(或起)邪行︰此條對出家在家行人有同有別。出家在家均不能離開正法,即不離佛法般若,此乃共同之點。但出家人為佛法常住,清淨梵行,故不能邪行,如淫事。在家人行菩薩道,需入世俗行事,有時難免邪行,如夫婦性生活。三昧耶戒於此開許,但前提是不能離開正法,即不能脫離般若,脫離菩提心而邪行,此乃差別之處。故出家人為不離正法不邪行,在家人為不離正法起邪行。


⑶   於一切法不慳吝︰佛法為公,不得私有。菩薩行願,弘法利生。慳吝法施,是乃滅法。故於一切法,自人天乘以至佛乘諸法,皆應法施,不得慳吝。慳吝即失菩提心,違反平等本誓。然於此知,法施是為利人,說法施皆應當機。故對大乘根機,不應說小法令退墮;對小乘根基,不應說大法令疑謗;不應向外道輒說自具妙戒,自有大法,令其嫉恨退失。


⑷   不得不饒益眾生︰此乃菩提心根本所決定,法爾如此;有『眾生有一不成佛者,我不成佛』之大定;有『觀一切法自性,法爾如是,我為法王,如法自在』之大智。有一不饒益眾生,即遠離菩提心,違犯平等本誓。


以上四重戒,即佛所說三昧耶戒。亦即諸佛之平等本誓。以後四重禁戒,具體發展成為十重戒,亦稱十波羅夷。此十重戒在顯密二教中又各不相同。


《梵網經》所說十無盡藏戒,顯教十重戒即《梵網經》所說十無盡藏戒,犯此戒律,則得波羅夷罪。即戒律中之嚴重罪。


顯教十重戒是︰殺、盜、淫、妄語、酤酒、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



密教十重戒有三種,其中二種是《大日經疏》所說,另一為善無畏三藏所說。


《大日經疏》第一種十重戒為︰

⑴  不應舍正法。

⑵  不應舍離菩提心。

⑶   於一切法不應慳吝。

⑷   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

⑸   不謗一切三乘教法。

⑹   不應於一切法生慳吝。

⑺   不得邪見,撥無因果。

⑻   於發大心人勸其深心,不令退息。

⑼  於小乘人前,不觀彼根而說大法。

⑽   菩薩常當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


《大日經疏》第二種十重戒為:

⑴   不舍佛寶

⑵   不舍法寶

⑶   不舍僧寶

⑷   不舍菩提心

⑸   不謗一切三乘教法

⑹   不慳吝一切法

⑺   不起邪見

⑻   不阻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退而不勸發

⑼   不差機說法

⑽   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



善無畏《無畏三藏禪要》之十重戒為:

⑴   不應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⑵   不應舍三寶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⑶   不應毀謗三寶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⑷   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⑸   若有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令退墮,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

⑹   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於二乘之心,違本願故。

⑺   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恐彼生謗獲大殃故。

⑻   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令斷善根故。

⑼   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損故。

⑽   但於一切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者,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隨喜,於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


以上所有戒律,以眾生為本,菩提為根,饒益有情為業,守持本心,與佛及眾無二差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三昧耶戒
    有鑑於此,密乘的法規對傳法和修法的人都有具體嚴格的要求,比如具備什麼條件允許傳法,具備什麼條件允許修哪些法,什麼法需具有傳承才允許看等等都有三昧耶戒。什麼是三昧耶戒       梵語三昧耶,漢譯為誓言,三昧耶戒就是誓言戒,乃立於行者的身語意三門通攝,三密平等任運的三世無礙智戒。
  • 【密宗基礎知識】什麼是三昧耶戒
    實際上,密法之所以稱為「密」 ,是因為必須嚴持三昧耶(誓言)戒,才能如法修學。修學密法必須依靠具德上師的灌頂、傳法、引導,同時受持相應的戒律:外持別解脫戒,內持菩提心戒,密持金剛三昧耶戒,這樣才能如理如法地修行。 在佛法行持的道中,密乘是聞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學等三乘教法大全,薈集了所有顯密教法的精華。
  • 學佛問答:三昧耶戒
    」阿彌陀佛,請問受持三昧耶戒(唐密真言宗)有沒有什麼注意的?所以,三昧耶戒必須要師徒之間相互構成,而且六耳不同傳。當然密法過多的東西我不講了。這是其一。其二,受持三昧耶戒有什麼注意的?戒律分成小乘戒跟大乘戒,或者叫聲聞乘戒和菩薩乘戒,同一個東西叫法不同。
  • 三昧耶戒
    而這清淨的信心,便是我們和上師之間的三昧耶戒。 一位上師一生中所有顯現出來的事業和弟子們有很大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上師與他的弟子之間自然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戒律,此戒律即是所謂的「三昧耶戒。」什麼是三昧耶戒?就是當一位上師修得非常好,非常好的時候,同樣的,他給予弟子們的加持力亦極為殊勝;相對的,此時弟子們更要努力的修持。
  • 三昧耶戒到底指的是什麼?
    早上,一位佛友問我:多吉師兄,請教個戒律的問題,我最近在看一些藏傳佛教的文章,常常看見一個詞叫「三昧耶戒」,這個戒律似乎在顯宗裡並沒有,我想請問這是什麼戒律?回覆:您說的一點都沒有錯,三昧耶戒的確不是顯宗的戒律,而是密宗的戒律。或者再嚴格的說,三昧耶戒是包含了顯宗與密宗的戒律。像三皈五戒、別解脫戒和菩薩戒這些戒律,是顯密都有的,三昧耶戒也包含這些戒律。此外,三昧耶戒還包含有密乘的金剛戒,如十四根本戒等。現在很多人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誤導,認為戒律對於密宗來講是可有可無的事情,這是對密宗的一種嚴重誤解。
  • 什麼是三昧耶
    有的人認為密法可以自修,不需要善知識的引導,這是很不如法和極其危險的做法。有鑑於此,密乘的法規對傳法和修法的人都有具體嚴格的要求,比如具備什麼條件允許傳法,具備什麼條件允許修哪些法,什麼法需具有傳承才允許看等等都有三昧耶戒。
  • 有懺悔的心,重新灌一次頂,就可以滅除違犯三昧耶戒的罪
    恐怕三昧耶戒違犯,重受一次可消除那些犯的罪。密法裡是有這個了,灌頂可以消除犯三昧耶戒的罪。但你要有懺悔的心,確實痛切懺悔,以後寧死不犯,以這樣子的心情受灌頂,罪可以清淨。 如果你泛泛的心,甚至於對罪還不認識,——現在很多人知道灌頂有好處、可以滅罪;但是你三昧耶戒犯了沒有?他根本就不知道,也不知道犯了輕、還是犯了重,也沒有懺悔的心,這樣子去灌頂,沒啥用處。
  • 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下面講六祖所說的兩種三昧:「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六祖壇經》中所講的具體的修行法門,就是這兩種。這兩種三昧在許多經論上都有講到。如四祖大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就講到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從理上講,「一行三昧」是從事上講。法界一相、佛與眾生無二無別,就是「一相」。
  • 哪吒和紅孩兒是何關係,為何也會三昧真火?牛魔王為何那麼怕他?
    《西遊記》中,有個謎團一直讓人津津樂道,太上老君會三昧真火,牛魔王不會三昧真火,但紅孩兒卻會三昧真火,那麼,太上老君和紅孩兒到底是何關係?
  • 印祖:以戒執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
    印光大師:以戒執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印光大師開示】以戒執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皆克己復禮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下焉者?故《楞嚴經》云:「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賢慧貞靜之妻也,否則妻何得向菩薩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摘自《印光大師全集》)【耀如樂園略解】聞思修、戒定慧是學佛的基本次第。
  • 無論你修任何法門,最不可缺的就是學戒,如不學戒修聖法,猶如盲人過木橋,不要作戒盲喲!
    三歸五戒及八戒是為佛門之始基菩薩戒乃菩提心是為菩薩之學處佛性三昧耶戒法真言行者誓言戒一切修行戒為師無戒修行如俗漢又稱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智三昧耶戒。以眾生原本有智慧德相為戒法。為真言修行者為止惡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顯密諸大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智慧之戒法。《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以此戒為三世無礙智戒,並說其戒相為四重禁︰『常不應舍法、舍離菩提心、慳吝一切法、不利眾生行。』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一段話。念老這一大段的集注,都是講到華嚴三昧、百千三昧。
  • 修學佛家戒定慧,應用到禪修打坐!
    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如何修學佛家「戒定慧,」來應用到禪修打坐中!佛教文化,並非有神學之說。它主要是佛陀證悟之後,教導人們如何離苦得樂的方法。佛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弟子結集而成,都是佛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調伏其心,離苦得樂。所以,在我們誦持經典時,我們就可以觀照經典中佛陀教誡之意,來調伏我們的妄念思想。
  • 法華三昧寶懺簡介
    所證功德   七歲喜往伽蘭,蒙僧口授《普門品》一遍成誦,年十七於佛像前誓為沙門,夜夢佛授金手,從窗而入三摩其頂。又見高山近海山頂有僧舉手招之,須臾間伸臂至於山中接入寺院。僧曰:汝當居此,汝當終此。年十八即往果願寺依法緒大師出家。二十受具戒,從慧曠大師學律並通方等諸經論。常喜修禪,時南嶽大師在大蘇山,即往頂禮。
  • 六祖大師所說的「戒定慧」法和神秀大師說的有什麼不同-宣化上人
    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假名三昧」:這一種的法,根本也沒有個名字,權給它起一個假名字,叫「三昧」,就叫「定」──正定正受。「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像你師父所說的戒定慧,「實不可思議」:真正不可思議啊!
  • 通過實踐破各種相,不斷完善和修學般舟三昧
    若能念此得三昧。】《般舟三昧經》是極其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唯一講24小時經行念佛的一部教典。這部教典非常重要,我們的學習過程也將會變得非常的長。實際上來講,我也是借講這部經典的機會,與大家一起來學習、來討論這部經典。
  • (養生)煉出三昧真火,從此超凡脫俗!
    通過修煉三昧真火,人體開啟自動排毒模式!對於養生排毒一詞,大家都能耳熟能詳!如何養生?只要修出三昧真火,人體就會開啟自動排毒功能,才能新病不造,宿疾普消,超凡脫俗,達到不病人仙的境界!何為人仙?身輕體健,不病無疾,延壽120,是名人仙。但怎麼樣才算真正排毒呢?
  • 【金剛三昧經】第二課與群同步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於是,老師接下來為我們開示了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和捷徑之路:《金剛三昧經》講的全是般若,我以前在群裡講過《大般若經》六百卷沒有涵蓋《金剛三昧經》,在《金剛三昧經》的下一部分,但它奠定了基礎,而《金剛三昧經》是《大般若經》的總和,也是精髓,直接提到了最高次層。
  • 什麼是「一行三昧」?
    什麼是「一行三昧」?
  • 《懺悔三昧》中的懺悔和三昧分解
    《懺悔三昧》中的懺悔和三昧分解作者:聖禪最近一直想好好誦念《懺悔三昧》,特別是用語音誦念,要在一分鐘內把《懺悔三昧》誦念出來,太快不好,慢了又不能念全。這些都不是難點,難處在於我要在背誦懺悔三昧下進行語音誦念,在誦念時總是出錯,這樣就老是要把念錯的語音又撤銷。平時抄寫《懺悔三昧》,基本熟讀於心,能默寫出來,然而,在誦念懺悔三昧過程中,發現很多誦念中不斷地被幹擾,總是容易出錯!出錯的原因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