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欣賞 | 杜甫《無家別》

2021-02-08 超級書場

來源:網絡

播音:夏青

無家別

唐代:杜甫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注釋


天寶後:指安史之亂以後。開篇是以追敘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極為概括也極為沉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後的悲慘景象:什麼都沒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

陣敗:指鄴城之敗。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裡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兇吉難料。

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是說家鄉已經一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一樣。

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谷裡。

兩酸嘶:是說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

蒸黎:指勞動人民。蒸,眾。黎,黑。


賞析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徵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閱讀與欣賞】


《閱讀與欣賞》欄目的特點是:名人介紹名作,由名播音員廣播。中國古典文學的賞析,撰稿人是社會上的著名學者,如葉聖陶、臧克家、蕭滌非、吳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紹的作品是歷代詩文詞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員是聲名赫赫的齊越、夏青、田、潘捷等等。


節目一經播出,即收穫了大批的忠實聽眾。難得的是,在經過了幾十年後仍有聽眾惦記著它,追尋著它的蹤跡,更有一些忠實的聽眾渴望將其擁有、收藏。


提示:大量粉絲親們,可能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或者在看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關注和轉發,以示鼓勵!一個人長期堅持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棄。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相關焦點

  • 閱讀與欣賞 杜甫詩《無家別》
    杜甫親眼目睹了這些現象,懷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詩作。這次戰爭,與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的窮兵黷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救亡圖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終無情」,一面又不得不擁護這種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淚安慰、勸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線。這首《無家別》是「三別」的第三篇。
  • 閱讀與欣賞 | 杜甫《垂老別》
    來源:網絡播音:方明垂老別唐代:杜甫
  • 杜甫 《無家別》 賞析
    《無家別》杜甫「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 杜甫0065《無家別》
    杜甫0065《無家別》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萬)餘家,世亂各東西。
  • 【夜聽100】唐詩,杜甫《無家別》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徵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
  • 杜甫:垂老別
    鏈        接杜甫:新安吏杜甫:石壕吏
  • 杜甫:悲慨、博大、深厚,真實展現唐的盛衰的「詩史」
    唐朝詩人雖多,但能跟「詩仙」李白齊名的,只有被世人尊稱為「詩聖」的杜甫。他的作品集《杜工部集》,真實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這部書因杜甫曾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名,其中收錄了杜甫生平創作的一千四百餘首詩歌。杜甫的人生經歷異常坎坷,雖然滿腹才華,卻兩度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但他依然一心想要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三別》:戰亂裡百姓的通情達理,其實是杜甫此生未能實現的抱負
    【內容提要】杜甫被貶去華州的路上,見到戰亂帶來的丁男俱盡(《新安吏》)、役及老婦(《石壕吏》)、男女怨曠(《新婚別》)、家破人亡(《無家別》)的慘酷景象,於是揮筆寫下了史詩般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吏》與《三別》。前篇文章說了《三吏》裡杜甫感情的變化,這篇我們說說《三別》裡所展示的杜甫的那些愛國情懷。
  • 杜甫:新安吏
    新   安   吏唐  杜甫客行新安道
  • 閱讀與欣賞 杜甫《戲為六絕句》(下)
    他說杜甫「別開異徑」,在盛唐七絕中走出一條新路子,這是熟讀杜甫絕句的人都能感覺到的。除了極少數篇章如《贈花卿》、《江南逢李龜年》等外,他的七絕確是與眾不同。  首先,從內容方面擴展了絕句的領域。一切題材,感時議政,談藝論文,紀述身邊瑣事,凡是能表現於其它詩體的,杜甫同樣用來寫入絕句小詩。
  • 杜甫的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杜甫簡介杜甫(712—770),漢族,河南鞏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等, 唐代著名詩人,世稱「 詩聖」,生活在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實主義和愛國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三別》(《 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 【夜聽】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這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這句是說他又要被徵去打仗。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裡沒有可以告別的人。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兇吉難料。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
  • 《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 閱讀與欣賞 | 辛棄疾《摸魚兒》
    【閱讀與欣賞】《閱讀和欣賞》,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名牌節目,從1961年5月正式開辦。常聽這個節目,奉其為不見面的文學老師。《閱讀與欣賞》欄目的特點是:名人介紹名作,由名播音員廣播。中國古典文學的賞析,撰稿人是社會上的著名學者,如葉聖陶、臧克家、蕭滌非、吳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紹的作品是歷代詩文詞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員是聲名赫赫的齊越、夏青、田、潘捷等等。節目一經播出,即收穫了大批的忠實聽眾。難得的是,在經過了幾十年後仍有聽眾惦記著它,追尋著它的蹤跡,更有一些忠實的聽眾渴望將其擁有、收藏。
  • 憑什麼奠定了杜甫詩聖的地位?
    在《無家別》中,他憤怒地吶喊「人生無家別, 何以為蒸黎!」在世上竟然沒有家鄉可以告別,這讓老百姓還怎麼活啊?到了《垂老別》中,「何鄉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戰火遍地,人間煉獄,老百姓流離失所,官府卻還在四處抓壯丁,這個朝廷在幹什麼?杜甫很憤怒,可是又該怎麼辦呢?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崇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代表作作《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合稱「三吏」、「三別」,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
  • 杜甫的一生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家世背景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
  • 杜甫為什麼窮困潦倒?他都經歷了什麼?
    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幾乎是胸有成竹,勢在必得。結果,李林甫害怕年輕的才俊和賢良的人士超過自己,從中作梗,杜甫考試失敗了。落魄的杜甫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751年,李隆基舉行了三次祭祀活動,分別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杜甫抓住機會,寫了三篇賦投入延恩匭。玄宗看過這三篇賦後,對杜甫的詞藻大加讚賞,又命人考試他的文章,讓他待制集賢院。然而,這一等就是兩年,杜甫沒有等到任何被錄用的消息。
  • 陸儼少巔峰作品《杜甫詩意圖》百開冊頁全集欣賞!
    陸儼少《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的曲折故事2004年6月26日,在北京翰海2004春季拍賣會上,一組山水畫繪畫大師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以6930萬元人民幣成交,超越了當時中國書畫作品全球拍賣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