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車勢力!
每次看到這個詞語或者團夥的時候,我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就是小時候組團騎馬打仗,像極了一場不成熟的遊戲。
如果再度升華一下想像的話,我覺得這個「新造車勢力」,就和當年風靡大江南北,又被人人喊打的「殺馬特家族」一樣,是一群不羈於主流,想要重開一片天地的小青年,雖然有想法有個性,但是缺少了關鍵的深厚根基和獨特才學,殺馬特家族沒有人才,最後也沒有幾個混出模樣,這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所以準備「洗心革面認真吹車的」辣哥,決定再次尖酸刻薄一回,因為新造車勢力就是汽車界的「殺馬特家族」,我不想具體針對誰,因為從整體來說,新造車勢力們剖出的內核啥也不是。
和殺馬特家族一樣,新造車勢力幾乎就是一夜之間出現於世人眼前,我們根本找不到太多有關於他們深刻沉澱的汽車製造歷史。這是新造車勢力和傳統車企最大的區別,我們先看看燃油車的歷史,大名鼎鼎的奔馳汽車,其創始人卡爾·.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威廉·邁巴赫,在創立戴姆勒-奔馳之前都是資深的四衝程發動機工程師,其中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威廉·邁巴赫曾經效力於四衝程發動機之父尼古拉斯·奧託,這個人有個兒子叫做古斯塔夫·奧託,BMW的創始人之一。
至於大眾創始人費迪南德、奧迪創始人之一奧古斯特·霍希,曾經都是奔馳汽車的頂梁柱工程師。豐田、PSA集團在製造汽車之前,就已經是工業界的大鱷,具備了深厚的機械生產能力,所以汽車工業有今天的高度,起點原本就已經很高了!
而新造車勢力們呢,創始人有開網站的,有做營銷的,真正在工業領域穩紮穩打的寥寥無幾,即便部分品牌有大集團作為背景,但是都有一個整體性的共性,那就是缺少工業背景,缺少機械製造的硬核實力。這樣的新造車勢力,究竟能造出什麼樣的汽車?即便是新能源電動汽車,但是終究也是一臺汽車,網際網路思維和WIFI又如何替代一臺汽車的核心硬體呢?這比天方夜譚裡的故事還要虛!
雖然辣哥用泥巴捏一臺汽車都費勁,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就對汽車缺少基本的理解,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三大件,其中電機、電池依舊屬於工業製造的範疇,電控技術更是電動車的核心技術,比亞迪強在了電池,特斯拉強在了電控,所以他們可以找第三方合作電機和底盤,新造車勢力除了融資手段、辦公室和口號之外,核心技術一個都沒有。
事實上,所謂新造車勢力的產品,是傳統車企根本不會去發展的領域,同為新能源汽車,一臺E-CVT變速箱就已經耗幹了大部分車企的精力,巨鱷們都要傾力而為的技術,能夠被一臺電動車單速變速箱給解決嗎?這已經不是信息閉塞的19世紀了,人家不做自然有不做的理由,但決然不是因為電動車單速變速箱更難攻克。
那些眼花繚亂的新技術看似牛氣哄哄,但是認真去分析的話,就和殺馬特們的髮型和妝容一樣,都太重視於表面的浮誇和顯擺,缺少足夠推動品牌和產品發展的內涵,我們隨便找幾個例子,當年前途汽車率先推出了前途K50,形似於布加迪的潮跑外觀足夠吸睛,補貼後售價68.68萬元,但是性能表現、續航能力、充電時間乃至整車配置,被比亞迪唐EV和特斯拉Model 3各種吊打,短短四年不僅沒有擴張,反而開始進入關店期。
另闢蹊徑的理想ONE看似集科技於一身,但是還沒有賣出多少,就因為普遍斷軸被大量召回10469臺,佔總銷量的50%,傳統車企的斷軸王奔馳汽車,也沒有出現這麼普遍的斷軸問題。事實上,傳統汽車在解決設計缺陷的問題上,可以用信手拈來來形容,但是新造車勢力們的設計缺陷,是真的存在技術積累上的不足,前者可能是為了偷工減料,或者留下一個維修掙錢的後門,而新造車勢力們是真的力不容心。
真很好證明,基本每一個新造車勢力,都圍繞著一個相同的關鍵詞:智能!汽車的未來確實離不開智能,但是智能系統更多是錦上添花,基礎仍然是機械方面的硬性指標,否則再好的智能科技也是無根漂萍,而現在國產汽車的整體現狀就是,連機械方面的硬實力都沒有製造明白,新造車勢力們的智能,又能有幾分價值呢?
說白了,新造車勢力只是汽車行業裡,新生的一種經營模式而已,離著實打實的造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恕我直言,和殺馬特家族的髮型、妝容一樣,新造車勢力們太過於執著於「表面秀」了,這並非他們想要如此,而是除了作秀之外,淺薄的技術積累、奇缺的人才儲備、高昂的第三方技術採購、以及缺少沉澱的品牌文化,都決定了新造車勢力們需要通過作秀來引發聲勢,這是一個浮誇的年代,浮誇的產品總能吸引到想要嘗鮮的人群,看似轟轟烈烈,其實啥都不是!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