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傳統年俗蘊含著喜慶祝福,各色美食傳遞著團聚歡樂。而春節時各地不盡相同的風俗物產,無不彰顯著濃濃的年味。
農林衛視《風物·中國年》系列,帶你賞遍各地特色風物,感受美好佳節。
風物·中國年
小時候最期盼過年,除了拿壓歲錢放鞭炮,還因為那各式各樣精巧的糕點,總能甜到心裡。
每逢過年,家家戶戶的桌上都時刻擺著各式點心、小吃,拜年的客人來了,不吃上幾個怎麼也不許走。
煎堆/麻團
有這樣一種點心,在北方叫麻團,在南方叫煎堆。圓圓的個頭寓意著團圓美好,甜糯的口感帶給人甜蜜幸福。
煎堆是一種年宵食品,始制於明代。其實在唐朝時長安已經有碌堆這種宮廷食品,唐初詩人王梵志有詩描述煎堆:"貪他油煎,愛若菠蘿蜜。"之後有不少中原人南遷,帶著煎堆來到南方,成為兩廣的小吃。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這是廣東人過年的溫暖記憶之一。臨近大年三十,各家各戶就張羅著「開油鍋」、炸煎堆了。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煎堆蘊。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餡甘蜜味濃,其皮酥脆異常。
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傳統名點,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許多人兒時記憶中,只要到臘月,就有香甜可口的糖瓜吃,那種甜蜜滋味至今還縈繞在唇齒間。糖瓜,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糖,把它拉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粘,別有風味。
糖預示著甜蜜春節的開始,這不僅是人們慶祝節日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人們發洩情感的一種方法,它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粘豆包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包的年餑餑。
粘豆包大都是黃米麵做成,餡是豇豆、紅小豆或綠豆的。黃米麵是由糜子磨成,糜子品種也不一樣,有黑糜子、紅糜子,他們的粘度色澤大不相同,最好的造型是底寬上窄,光滑圓潤,小巧玲瓏。要整整齊齊擺在蓋簾上,顯得這家人講究、用心。
餈粑
餈粑同樣也是春節裡一道可口的點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帶最為盛行。全家人高高興興地一起打餈粑,為春節做準備,其樂融融。
餈粑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
年糕
過年吃年糕的傳統習俗,從周代就開始了。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既寄寓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又取「年高」的長壽之意。如今的年糕已經發展成色彩豐富、形狀各異的新年美食。
年糕多是以糯米(江米)或糯米粉為原料,添加不同的輔料製成的節令食品。
早期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過年的時候都要做年糕,後來逐漸在全國各地盛行,比如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諧音「年高」,是春節必備的應景食品,寄託了人們「年年高」的期望。
過年不吃一口年糕,總感覺缺了一點年味兒。年糕的香甜軟糯細密綿柔,絕對是最適合春節的食物。
其實,在物質豐富的今天
這些糕點已經不是只有年節才能吃到
但是每逢過年
看到這些伴我們長大的糕點
還是一定會吃上幾個
畢竟那一口甜蜜
能把我們帶回兒時
那個無比期待過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