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以來,全平臺共有7部網絡電影票房達到千萬級別,在本月初,改編自「狄仁傑」系列IP的網絡電影《狄仁傑之飛頭羅剎》上線,僅1周時間影片分帳票房便達到了1000萬,是近期最快突破千萬票房的網絡電影之一。
實際上,自2017年第一部《大唐狄仁傑之東瀛邪術》上線以來,「狄仁傑」IP就已然成為網絡電影界爭相改編的「香餑餑」,僅2020年就有10餘部「狄仁傑」系列電影已上線或即將上線,但影片質量均參差不齊,其中更不乏同質化嚴重的跟風之作,對於正處於提質減量關鍵時期的網絡電影來講,同一IP扎堆上線的現象或許也將給市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藉助劇版和院線電影熱度,狄仁傑網絡電影井噴發展
2004年,由梁冠華、張子健、呂中等主演的古裝懸疑劇《神探狄仁傑》播出,一時間讓狄仁傑的形象紅遍大江南北,劇中多次出現的「元芳,你怎麼看」更成為風靡網絡的經典臺詞,此後,《神探狄仁傑》系列又製作了多部續集且均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與曾被多次改編的《三國演義》《包青天》等歷史題材作品不同,在《神探狄仁傑》之前,國產影視劇鮮有涉獵這一歷史人物,而直到本劇的問世才讓狄仁傑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
如果說2004年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播出讓狄仁傑的形象為廣大觀眾熟知,那麼由「徐老怪」徐克開創的「狄仁傑」系列院線電影則進一步助推了這一IP的走紅。2010年,由徐克執導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顛覆了觀眾對狄仁傑形象的固有認知,將狄仁傑與元芳的形象融於一人身上,塑造出了一個文武雙全的狄仁傑。
2010和2013年由徐克執導的兩部《狄仁傑》系列分別收穫了2.86億和5.85億的票房成績,對動作戲和特效場面的加強,讓徐克成功將這一IP徹底打造為一部為大銀幕量身定製的電影,與此同時,痴迷於奇門遁術的徐克也開創了將狄仁傑系列和玄幻元素相結合的先河,由其執導的第三部《狄仁傑之四大天王》更將鬼神異獸元素做到了極致,四大天王、巨型白猿的出現進一步讓影片蒙上了一層奇幻片和怪獸片的色彩。
隨著徐克《狄仁傑》系列的走紅,正處於高速發展的網絡電影市場也將目光鎖定在了「狄仁傑」這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共IP」身上,而隨著網絡電影投資體量和規模的不斷提升,也讓倚重視效和動作場面的狄仁傑系列的面世成為可能。2017年,由太平盛世文化公司、新片場影業聯合出品的《大唐狄仁傑之東瀛邪術》首度亮相,影片導演魏玉海此前曾師從洪金寶,在多部院線電影中擔任過動作指導,因此由其導演的這部《狄仁傑》同樣主打動作場面。然而《狄仁傑》系列的核心向來都是推理和懸疑元素,動作戲縱使再華麗也難以彌補影片故事、人物設定上的漏洞,最終這部《大唐狄仁傑之東瀛邪術》在一片罵聲中慘澹收場。
在吸取先前作品的教訓後,2018年1月上線的《狄仁傑之輪迴圖》不再將動作戲和特效擺在第一位,轉而將重心放在了探案過程上,最終收穫了460萬的分帳票房,某種程度上算是為《狄仁傑》系列正名。此後,改編自「狄仁傑」IP的網絡電影呈現井噴式發展,據影視產業觀察統計,2018年以來,市場上出現的《狄仁傑》系列網絡電影達到了近30部,其中不乏由連凱、陳浩民等業界知名演員扮演的狄仁傑形象。
據統計,僅在2020年,就有《狄仁傑之鬼影血手》《狄仁傑之深海龍宮》《狄公滅鼠》《狄仁傑之飛頭羅剎》等近10部電影上線,而今年已備案或即將開拍的《狄仁傑》系列電影也達到了20餘部,可以預見的一點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狄仁傑」掀起的熱潮仍然會在網絡電影界持續。
《狄仁傑之飛頭羅剎》票房破千萬,但劇情設定仍槽點滿滿
不久前上線的《狄仁傑之飛頭羅剎》是最近一部面世的狄仁傑系列電影,影片由網絡電影界知名青年導演黃河執導,曾製作《倩女幽魂:人間情》以及《大蛇》系列的林珍釗擔任編劇,可以稱得上是網絡電影界的頂級配置,在上線一周後分帳票房便突破了千萬,成為今年下半年表現最為亮眼的網影之一。
儘管近年來由「狄仁傑」改編的網絡電影層出不窮,但背後的製作方卻各不相同,這部《狄仁傑之飛頭羅剎》背後的主出品方為吾道南來和眾樂樂,此前兩家公司曾合作或單獨出品了《筆仙大戰貞子》《大蛇》《倩女幽魂:人間情》等多部爆款網絡電影,在2018年,由其聯合出品的《狄仁傑之幽冥道》收穫了1180萬的票房,是「狄仁傑」系列分帳票房最高的作品之一。
作為系列最新作品,《狄仁傑之飛頭羅剎》也延續了2018年《狄仁傑之幽冥道》的劇情和角色設定,故事從武則天祈福說起,大典之時,天空出現巨型飛頭,狄仁傑與赫連休屠奉命查案,經歷幾番周折回到洛陽後,狄仁傑終查出幕後兇手為外邦首領,想用障眼法製造巨型飛頭,藉此擾亂民心入侵朝堂……
從設定上看,《狄仁傑之飛頭羅剎》延續了前作奇幻+推理的設定,但與過去古裝推理電影不同,「狄仁傑」系列發展到現在已經走上了「重奇幻輕推理」的歧途,比如從影片伊始巨型「羅剎飛頭」亮相,就已經給整部電影定下了奇幻乃至「魔幻」的基調,而之後的多場高潮戲份也都圍繞著飛頭、巨龍、蜥蜴人等邪魔怪獸展開,藉助特效帶來奇觀化場面之餘,卻讓探案過程中的緊張和懸疑感全然不見,也與「狄仁傑」系列的初衷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正邪兩方形象的過於臉譜化也弱化了影片的懸疑感,比如片中亮相的反派角色妝容過於妖豔,而正面角色出場無一不是一身正氣自帶主角光環,一目了然的正邪對立取代了過去層巒疊嶂、驚險刺激的探案過程,也進一步導致了整部電影的懸疑感盡失。
「狄仁傑」電影扎堆上映的背後,市場真的需要同質化嚴重的IP改編作品嗎
不僅是《狄仁傑之飛頭羅剎》,近年來出現的絕大部分「狄仁傑」IP網絡電影都存在東拼西湊、製作粗糙的問題。以今年上線的另一部《狄仁傑之深海龍宮》為例,影片圍繞武則天和狄仁傑間權術謀略的刻畫頗有幾分徐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的影子,但後半部分劇情卻逐漸跑偏,不僅全然不顧探案主線的嚴謹性,同時為了讓影片更具「賣點」,編導更在片中插入了「蟲王」、「鮫人」、「白蛛」等大量神魔和怪獸元素,很大程度上衝淡了影片前期鋪墊的政鬥戲和懸疑感。「怪獸」元素雖然與當下網絡電影受眾的喜好相一致,但事實證明不顧作品基調過分塞入「神魔鬼怪」元素的方式並不可取,尤其是對於「狄仁傑」這樣以推理懸疑元素見長的IP來講,往往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梁冠華主演的劇版《神探狄仁傑》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在於其忠於故事原型,以角色魅力和懸疑主線取勝,而非一昧依靠神魔元素和特效場面。反觀之後各個電影版本的《狄仁傑》,絕大多數都偏離了原型設定,走向玄幻神魔、巫蠱之術的套路怪圈。比如今年的另外兩部《狄仁傑之幻涅魔蛾》和《狄仁傑之奪魂夢魘》中均插入了巫蠱幻術元素,不約而同弱化了推理戲份,情節設定上也大同小異,很容易便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在豆瓣、微博等網站上關於兩部作品的批評聲音都大大蓋過了褒獎。
實際上除了狄仁傑系列外,當下包括孫悟空、黃飛鴻等IP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方面這類公共IP擁有具備一定知名度、無需支付版權費用等優勢,深受各大製作公司和平臺的青睞;但另一方面由於缺少相應的版權約束,這類IP在改編過程中往往還會面臨被過度開發的現象,由同一IP改編而成的作品數量激增的同時質量卻大多參差不齊,由此不僅會對IP傳播造成消極影響,也不利於整個網絡電影產業的良性發展。
結 語
如何對IP進行合理開發一直都是備受影視界關注的問題,作為近年來網絡電影界炙手可熱的IP之一,儘管每一部《狄仁傑》電影上線後都能取得一定的票房收入和市場反響,但同時對「狄仁傑」系列的過度開發也正在扼殺這一IP的文化價值和大眾認知度,從長遠看來屬於弊大於利的做法,並不利於未來對這一IP的長線開發,而只有在尊重原型和不斷創新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才能激發出IP的最大潛力。
— THE END —
作者 | 邁克李
主編 | 彭侃
編輯 | 楊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