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冬,讓人想說點什麼
傍晚的寒風中,乘車路過那些古蹟
那石牆如黑夜一般
讓人害怕,卻又有些神往.
中山東路車流如潮,穿越過皇城的禁區。午朝門廣場舞此起彼伏,攪動著歷史的音符。有時也曾想,關於明朝的電視劇拍了那麼多
玄乎其玄的
其實朱允炆的後裔,現在正在柏林或者倫敦、芝加哥、孟買、首爾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卻偶然會覺得,
自己的與中國南京有著某種聯繫。
▼
劉伯溫
1366年,西歐正在文藝復興,奧斯曼帝國打到了匈牙利。
遙遠的東方,朱元璋溺死了韓林兒,俘虜了張士誠,準備修建皇宮登上帝位。
劉伯溫掐指一算,把皇宮的位置定在了紫金山南麓的燕雀湖。這個地方,是所謂的「龍頭」所在。佔住了這裡,就佔住了皇氣。
不知道劉文成有沒有算到皇宮終將被毀,而孝陵門票70。
▼
現在我們眼裡的每一個奇蹟,在當時都是血淚的悲歌。
移三山填燕雀,也就是說,南京城西的三山剷平了,才把燕雀湖填上。在沒有藍翔和挖掘機的中世紀,幾十萬民工靠的是血肉之軀,死傷無數。
把湖填了還不算完,還要打入密密麻麻的木樁,再用大條石壓上去。
即便如此,仍有地基沉降,宮中內澇的問題,一下暴雨,太監宮女便奔走相告:看海啦。
▼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皇宮建成。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雕梁畫棟,萬戶千門,金碧輝煌,氣勢恢宏……
萬曆年間親眼見過這座皇宮的利瑪竇描述: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皇宮這樣雄偉!
要知道,利瑪竇人生最後十年,一直都住在北京皇宮邊兒上。由此可見,南京皇宮比朱棣在北京的複製品還要更勝一籌。
利瑪竇在南京皇宮開過眼界,還在大報恩寺辯過論,光從旅遊的角度而言,比他的前輩馬可·波羅要幸運很多。
▼
明故宮復原圖
洪武、建文、永樂三代在南京君臨天下長達54年。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南京皇宮才名存實亡,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
如果朱棣不遷都,南京皇宮會保存下來嗎?歷史無法假設,但我們可以夢回明故宮,想像一下當年的風採。
明代南京是四個圈。最裡面是宮城,第二圈是皇城,第三圈是都城(今天的南京城牆圍城的一圈),第四圈是外郭。如今的河西以及江北新區,那時有點慘。
皇城就是我們所說的明故宮,包括了裡面的宮城——紫禁城。
▼
建文四年(1402年)夏天,朱棣進入南京城。聽到消息的小太監,需要從皇城的南門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一路跑到奉天殿甚至是乾清宮報告朱允炆。
小太監從御道街後標營路口的中國移動出發,一路向北,跑過南航西門,跑過御苑賓館,跑過午朝門公園,橫穿中山東路繼續向北……全程約一公裡。
如果不巧朱允炆躲到皇宮後門的話,那麼小太監一直要跑到北安門橋,到達珠江路。
危急存亡之際,小太監多想有輛電動車。
至於朱允炆是火遁還是喪生火海,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
午朝門公園
從東西走向來說,西面大家很熟悉,西門就是現在的西安門,城門保存至今。
東安門的位置在中山門小區附近。
宮城一共開10門。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午門,俗稱午朝門。一般來說,午門正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一生只能經過一次,就是結婚時坐著轎子經過;還有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等「天子門生」有幸經過此門,入內向皇上謝恩。
如今,早晚高峰中山東路車流如潮,穿越過皇城的禁區。傍晚,午朝門公園廣場舞此起彼伏,攪動著歷史的音符。
數百年後,我們的奧體中心、德基廣場,又會變成什麼樣?
▼
午門往北是奉天門,過了中山東路,就來到了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等同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奉天殿是皇宮的正殿,俗稱金鑾殿。
再往北過了乾清門,就來到佳麗三千的地方。
乾清宮住著皇帝,坤寧宮住著皇后,還有一個省躬殿,在北京故宮名曰交泰殿,取」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這三宮兩側,還有輔殿以及其他嬪妃的住所。
後花園裡,朱元璋會自己種一些花草、蔬菜和穀物。當了皇帝也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
▼
明故宮遺址
如今的明故宮只剩遺址,遺址的意思,就是只剩廢墟。
古蹟能否保留,很多程度上跟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城市的地位,二是戰亂。
朱棣遷都後,一手在北京大搞建設,一手在南京拆卸皇宮。到了明朝中期,南京皇宮地位越來越低,以致消防意識不夠,發生火災,三大殿先後被燒毀。
再者,來到明末清初,清軍佔領南京後把將軍、都統二署設在明故宮,皇城宮闕頓時成了「廢都」「廢宮」。
最後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駐防在明故宮的清軍激烈交戰,明故宮遭遇第三次浩劫。
如今,明故宮只剩下殘石破瓦。
不管你愛與不愛,都是歷史的塵埃。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我叫90g,我們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