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舉世聞名,是明朝時候修建的。它是世界五大宮殿之首,雄偉壯觀,富麗堂皇。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明朝的時候,還修建了一座皇宮,比北京故宮規模還大。
南京的皇宮也叫紫禁城,它比北京故宮歷史悠久,是從朱元璋稱帝之前就開始修建的。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朱元璋親率大軍北上進攻集慶(今南京)。朱元璋進城後,集慶更名為應天府。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鎮江後,稱吳國公。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吳國公為吳王,他居住的地方自然也就被稱為"吳王府"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在吳王府東北郊外開始建造新宮(即明故宮)。
朱元璋原來是個叫花子,成為皇帝後是典型的暴發戶心態,修建的皇宮一定是要史無前例的。
他把皇宮正址選在了一片湖水中,因為這是塊風水寶地。
面對茫茫湖水,朱皇帝毫不畏懼,抱著人定勝天的精神,調集幾十萬民夫和士兵填湖("遷三山填燕雀湖")。
接著無數民工在那裡先是鋪墊巨石,接著又打下密集的木樁。然後又用三合土分層夯實,將宮城地基建造得牢固堅實。
當初朱元璋對於故宮的建築質量提出一個基本要求——"但求安固...可傳永矣。"——《明太祖實錄》
1367年9月,皇宮主體基本建成。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中山門以西,逸仙橋以東,大光路以北,佛心橋以南。
據史料記載,南京明故宮的佔地面積一共有100萬平方米,而北京故宮佔地面積只有72萬平方米。
我們可以這樣說,南京明故宮才堪稱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而今天的北京故宮,只是南京明故宮的「山寨版」。
1594年,大明萬曆二十二年,南京故宮落成100多年後,義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南京,目睹了南京故宮的雄偉壯麗後,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一書感嘆道:
"走遍世界,從未見過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
可是世事無常,滄桑巨變,今天的南京紫禁城早已經成為歷史塵埃,人們只能在支離破碎的殘磚剩瓦面前憑弔歷史遺蹟。
被譽為"世界第一宮殿"的南京明故宮,為何在幾個世紀後灰飛煙滅、蕩然無存,只剩下叫人唏噓的明故宮公園殘景?
任何一座建築都經不起歲月變遷,但南京明故宮經得住時間,經得住風雨,卻經不起劫難。總的來說,它經歷了四次劫難。
一、建文帝自焚,金鑾殿一片火海
朱允炆是朱元璋孫子,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
他上臺後打算削弱叔叔們的兵權,引發動亂,燕王朱棣率先發難,發動"靖難之役",在1398年六月初三攻克南京。
走投無路的建文帝一把火點燃了皇宮,奉天殿在熊熊大火轟然倒塌,被燒得面目全非。
儘管朱棣對奉天殿進行修復,但他已經對這個晦氣的地方沒有任何興趣。
1421年,明朝新國都遷到北京,南京紫禁城人去樓空,昔日繁華不再,衰敗不可避免。
二、大清建"滿城",明故宮面目全非
清軍入關,少數人徵服了人口是其幾十倍的漢人,他們提心弔膽,唯恐漢人反抗,就在戰略要地實行滿人漢人共同駐軍的協防制度。
南京作為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大清朝就在此部署重兵,八旗兵就駐紮在明故宮。那時候以維穩為主,也不管什麼古蹟保護,明故宮命運不難想像。
在明代紫禁城被八旗駐防後,成為滿族聚居區,人稱"滿城",為了進行種族隔離,清兵把滿城和江寧分成兩個世界,在太平門到通濟門修建了一道"柏林圍牆"。這樣一來,明故宮再遭毒手。
三、康熙爺染指,"紫禁城"又遭劫難
經過兩場劫難,南京明故宮已經面目全非,但是閻王爺不嫌鬼瘦。
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聖祖皇帝康熙把"聖手"伸向明故宮。
為了建造明故宮九龍殿風格的普陀山"法雨禪寺",康熙爺大筆一揮,下達文件拆除南京故宮的琉璃瓦12萬張。
《普陀山志》倒是直言不諱,記載說"法雨禪寺"的九龍殿琉璃瓦、雕龍柱磉和九龍藻井"均為南京故宮之物"。
四、"滿城"被攻陷,明故宮毀於一旦
1853年3月,太平軍兵臨南京城下,滿城旗人眾志成城拼死抵抗。太平軍攻進城後,包括江寧將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在內的全城軍民被殺個精光,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43000人無一生還。
南京城從此成為太平天國首都,改名天京時間長達十年。
為了建造洪秀全的天王宮殿和各王府及城牆,太平軍在明故宮就地取材,明故宮被肢解得支離破碎,到處斷壁殘垣。
五、清帝退位後,明故宮終灰飛煙滅
晚清末年,明故宮還有輪廓存世,宮牆依稀可見。
但是清帝退位,天下大亂,南京皇城舊址變為成採石場,皇城城牆被拆除殆盡,磚瓦石塊被拿走賤賣。
英國人法雷斯就曾經在明故宮遺址中買走了七塊石刻和三對石獅,運到下關對揚子飯店進行裝飾。這座建築面積2429平方米的飯店,表面上是法國古堡風格,但很多材料就是來自明故宮。
無獨有偶,1919年竣工的、由美國設計師A.G.Small設計的金陵大學北樓,就是以明城牆磚為材料建造而成。
鬥轉星移,物是人非,經過幾多劫難,明故宮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故宮遺址公園。如今你到那裡去,怎麼也難以把映入眼帘的景象跟昔日輝煌無比的明故宮聯想在一起,只能留下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