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跨過鴨綠江》正在熱播,看後讓人盪氣迴腸,久久不能平靜。殘酷的戰爭環境,凍死凍傷上萬人,讓人潸然淚下,心痛不已。
長津湖位於朝鮮東北部蓋馬高原上,北緯40°29′ ~40.483°之間,與我們首都北京的地理緯度大致相當,其北部為中朝界河鴨綠江,隔河與我國的吉林、遼寧相望,東臨日本海,距離海岸線不足100公裡。
蓋馬高原是上圖中深棕色範圍,整個高原面為玄武巖臺地,海拔1300米左右,向北延伸到我國吉林省,可以看到有3座火山噴發,呈三角形分布排列,至今保存著非常完整的火山地貌——長白山天池,南部還有兩座破火山口,從衛星圖上辨認的非常清楚。
而朝鮮境內的火山活動並不劇烈,但會有熔巖流噴發出來,形成了面積非常廣大的蓋馬高原。從地質構造來看,我國的吉林省長白山與蓋馬高原同屬於新構造運動期間的產物,山同脈,水同流向鴨綠江,屬於同一區域地理環境。
長津湖屬於河谷型湖泊,南部是赴戰嶺山脈隆起斷陷形成的河谷,從蓋馬高原上可以看到除長津湖外,還形成了一系列斷裂湖泊,長津湖只是其中之一。
長津湖地勢低洼,地形起伏較大,橫亙在南部有一條海拔2000多米的赴戰嶺山脈,南北向穿通道可以直達日本海岸邊的城市——鹹興。當年美國陸戰一師就是從這個港口登陸,沿著這條通道北上,就可以直達長津湖,再穿過蓋馬高原就到了鴨綠江邊,也就是抗美援朝中的東線線路。
如果從水系發育來看,長津湖是長津江向北流動截流形成的,在中部與赴戰江匯合後,向北注入鴨綠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屬於鴨綠江水系。長津湖距離中朝邊境不遠,所以第九兵團在沒有後勤服務情況下步行就能到達長津湖區潛伏。
長津湖,從緯度和海陸位置關係來看,很難想像會這麼冷,1950年長津湖戰役恰逢60年來極端嚴寒天氣,當時零下40多度,即使當年沒有極端氣候,長津湖也是一個嚴寒地區,一般在10月下旬便會入冬,入冬特別早,11月下旬可達-27℃。年平均氣溫才1~2度,這樣的氣候環境農業生產會受到極大影響。
北京的緯度位置在39.5~41」01之間,很少有零下20度的天氣,今年1月初最猛烈的寒潮爆發,早晨才零下20度,朋友圈內一片譁然,紛紛曬出當時的氣溫,這已經是罕見的低溫了。如果我們比較兩地1月17號上午8.00氣溫,相差非常大,長津湖-21.3°C,而北京才-8.6°C。(數據來自於美國NOAA)
如果用體感溫度來比較的話差別更大,北京零下11.6度,長津湖達到了零下30多度。
長津湖為什麼這麼冷,而且還多暴雪?
這主要是地形、地貌和海陸位置關係造成的。
從地貌上來看,長津湖位於蓋馬高原上,高原這種地貌海拔較高,有1300多米,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1000多米氣溫要下降6度左右。其次高原蓄熱能力差,比四周高,白天接受太陽輻射後,熱量容易隨風散失掉,夜晚地面輻射降溫,使得氣溫進一步下降。
而盆地這種地貌能夠蓄熱,熱量散失的慢,如四川盆地,渭河河谷盆地,相比高原來說天氣要暖和。蓋馬高原與我國內蒙古高原寒冷程度接近,但降雪要多。
如果從地形條件來看,蓋馬高原孤零零地矗立在朝鮮半島東北部,四周沒有高大的山脈阻擋,北面恰恰是黑龍江衝積形成的平原,南部是我國的三江平原,地勢低洼,呈南北向分布,北部是敞開的鄂霍次克海,這樣的地形有利於寒潮南下,直衝蓋馬高原。
一般來說河流谷地往往隔斷山脈連續,成為水汽或風的通道,例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就是通向林芝地區的一條水汽通道,才使藏南地區成為「江南魚米之鄉」。而黑龍江谷地也成為寒潮南下的通道,蓋馬高原雖然緯度位置不高,可處於風口之上,才讓這裡冬季非常寒冷。
寒潮爆發南下時,有西、中、東三條路徑,而東北平原及朝鮮半島正處於東部南下的通道上,蓋馬高原受蒙古冷高壓反氣旋系統影響,風向偏轉為東北風,風從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來,攜帶著大量水汽登陸,受到蓋馬高原抬升,就形成了降雪。
其次,冬季日本海相對於陸地而言,水汽活躍,當寒潮爆發南下時,冷暖氣團相遇也會形成降雪,我們國家煙臺、威海冬季有一種冷流雪,成為當地的雪窩子,蓋馬高原也有類似的降雪類型,所以蓋馬高原冬季常常出現暴風雪,雪非常大。
而同緯度北京要暖和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北京受北部燕山山脈和太行山的拱衛,阻擋了寒潮南下,相比於蓋馬高原氣候顯得要暖和得多。
1950年長津湖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零下40度嚴寒的條件下,以超出常人的意志,苦戰20天,擊敗了美軍王牌師,凍死凍傷3萬人。而美軍也好不到哪兒去,陸戰1師逃到鹹興的時候,隨行的汽車裝滿昏迷不醒的重傷員,有的人乾脆被綁到汽車散熱器上,凍得像一塊塊堅硬的木板,身上滿是未凝固就凍成一團的粉紅色血塊,凍死傷也達7000多人。
蓋馬高原是一塊苦寒之地,人類的生存面臨著挑戰。至今長津湖還是人煙稀少,經濟發展落後的一片荒涼之地。
蓋馬高原緯度位置不高,又是沿海之地,但降水較多,土地利用只能向林業方向發展,至今成為朝鮮地區山高林密的地方,不太適宜人類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