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媒體從來都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他們不甘於等新聞,而是主動創造新聞,演藝明星名流就成了成天全程目擊的目標,頻繁跟蹤偷拍明星,以爆料明星的私生活為營,人們更喜歡叫他們「狗仔」。
經常可見一批批「狗仔隊」聚集在名人家門口緊盯一天的行程,除了用長槍短炮偷拍明星在家中的一舉一動,甚至盥洗入浴鏡頭全都入鏡。如果被他們拍到了什麼可以做文章的東西,馬上就會在網絡上掀起吃瓜熱浪。
這不,前不久,香港娛樂圈僅用7小時就「收拾」了出軌藝人許志安和小三黃心穎:
中午12點,港媒放全錘直接錘死出軌藝人許志安(無預告、無分步驟發布、無引誘粉絲)
下午4點,許志安方面公布召開記者會;
晚上7點,許志安向媒體大眾交代事件;
次日中午,TVB方面公布黃心穎雪藏消息。
內地網友不禁感嘆港媒效率之快,這要是在內地,微博熱搜上反反覆覆掛半個多月都算短的了。
港媒的效率高也只是一方面,他們拍攝到的內容「求錘得錘」,不會拍的遮遮掩掩而給明星們任何澄清洗白的機會。
除此之外,港媒那些精準用詞、嘴賤毒舌的標題也為八卦助力不少。
例如許志安這次的標題:16分鐘車廂偷食,連環激咀逾二十次
好一個連環激咀,感覺許志安快被小三機槍子彈般密集的激吻突突死了。
想當年,炎亞綸被曝出櫃時,臺媒一句翹屁嫩男火遍網絡,而今許志安出軌,港媒一句「連環激咀」也是嘴毒不輸。
娛樂圈不少明星都被新聞標題傷害過,港媒八卦用詞犀利毒辣早已是常事,所以香港娛樂圈也是理所當然的重災區。
用詞大膽、粵語諧音、英文拼湊,在港媒面前,所有標題黨可能都要甘拜下風,叫人家一聲「大佬」。
比如明明只是餵飯的動作,非要說成「餵腸」;他們還很擅長形容男女之間的親密行為:啜嘴、吹耳、含情……簡單的幾個字就把曖昧氣氛渲染起來了。
在涉及男女關係的新聞上,港媒的語氣跟纏小腳還偷聽人家房內動靜的八婆沒兩樣。
一個女明星分手後面容憔悴,港媒的解釋是「沒有陽氣護體」。熊黛林跟郭富城談戀愛的時候,每次去郭富城家,港媒的標題總是「攻城」、「屠城」……說人家「帶著一臉風騷離去」。
當年方媛和郭富城被傳婚訊,其間媒體發現方媛懷孕,於是八卦標題赫然寫著:城城急娶有餡方媛
當時總覺得郭富城這個男的是不是有什麼黑魔法,怎麼誰跟他在一起就要被罵,現在懂了,是娛記又淘氣了。
女明星的外表形象是他們最愛調侃的。
05年的時候,林志玲拍廣告墜馬時,摔斷了6根肋骨,港媒:一馬踏平世紀波。看笑話的模樣躍然於紙,甚至還賤兮兮地做了一幅對聯.
一時失手,一雙馬蹄,一嘢踩平世界波
一次手術,一雙豪乳,一年搵盡天下錢
範曉萱有段時間長胖曬黑了,去香港被記者拍到吃飯的照片,第二天報紙刊登她的巨幅照片,頭條標題是:黑珍珠大食怪襲港。六個字就把範曉萱的體態形容出來,文字造詣不淺,當然也把範曉萱氣得哭笑不得。
鄧紫棋開演唱會,穿的短褲有些難看,港媒連這都能做文章:災難警報!衫級風暴!宇宙尿片炸地球!鄧紫棋想說自己真的過了穿紙尿褲的年紀了,奈何港媒根本不給她解釋的機會。
後來鄧紫棋跟朋友一起溜冰被拍,姿態笨拙,被港媒說成:小學雞溜冰,爛爆!爛爆兩字還被加大,嘴賤到一定程度。鄧紫棋可真慘,又是宇宙尿片又是小學雞。
幾年前,姚晨和舒淇為電影宣傳時,被拍到兩人大笑,雖然她倆嘴大人人盡知,但萬萬沒想到,港媒這麼會這樣形容,說她們是:雙魔食人花。這標題要是放到現在,隔天就會出另一條新聞:震怒!蘇明成為姚晨暴打港媒!
偷梁換柱也是港媒起標題時候的慣用伎倆。
《延禧攻略》在香港播出的時候,港媒對高貴妃的飾演者譚卓的介紹更是移花接木,配上了譚卓在《我不是藥神》中跳鋼管舞的劇照,標題:高貴妃跳火辣鋼管舞。
韓紅以前參加夢想秀時說過:歡迎20、30、40歲的人來挑戰我,我輸了就退出歌壇。後來參加我是歌手,有場比賽得了第二名,擅長偷換概念的港媒聞聲趕來,頭條標題:韓紅拒退出歌壇!
周筆暢去香港開演唱會,黃偉文當嘉賓,在現場作了幾句詞,說作詞人寫歌像排洩,大意就是把隱私情感暴露給觀眾看。第二天小報標題:周筆暢現場吃黃偉文大便。
房祖名吸毒被抓,成龍去探視。一般媒體加些渲染也最多是:成龍探視房祖名,父子監獄相見 ,人家港媒:成龍怒打衰仔,凌空飛五米。
畫面感馬上出來了,成龍大哥真是老當益壯當然不讓,一拳能把孩子能打飛五米。
還有好事者想從物理學方面來考證「打飛五米」是否可能實現:
林允為了電影《美人魚》的拍攝,瘋狂減肥,導致停經4個月,被港媒寫成:林允為滿足周星馳停經4個月。
哪個明星一旦被港媒的賤嘴盯上,高高在上的形象立刻被無情拍打在地上。
劉鑾雄曾說:她們都是貪我的錢,不是真的愛我。港媒:不貪錢,難道貪你靚仔啊?
這話說的真沒毛病,這次我站港媒。
羅志祥有次剪髮失誤,頭上一塊被剪禿了,港媒報導:小豬驚現豬頭肉
羅志祥:喂!你當我是死的啊!我明明是章魚。
鄭元暢日記曝光,日記上寫著暗戀賀軍翔,媒體立刻給他們兩個安排上了人設:痴情男愛上花心漢 。當內地媒體馬不停蹄地的為明星們立積極人設的時候,港臺明星已經被迫接受了痴情男花心漢的設定。
港媒一張嘴,勝過天下鬼。甚至有的時候,都想去港媒為我的欠嘴安一份家。
港媒一向走市井氣的野路子,嘴賤又彪悍,能快速吸引街坊就OK。因此,飆起車來自己都不曉得方向盤在哪裡。
在進口影片的時候,香港宣發對電影名的重新解讀就沒那麼到位了。
進口影片漢化出一個好記的名字很重要。首要準則是擊中人心,觀影后令人念念不忘,藍光碟片藏一藏.....同樣是中國人,相比內地的信達雅翻譯,香港宣發電影時對外國片的譯名,依然像娛樂媒體一樣,走著風騷路線。
《神奇動物在哪裡》在香港被翻譯成《怪獸和他們的產地》,完全無視魔法的主題,更像是針對農民兄弟科普的教科書名。
按照這個說法,《復仇者聯盟4》應該可以翻譯成《怪胎們大力絕戰紫薯精》。
《摔跤吧,爸爸》被香港翻譯成《打死不離三父女》,試圖把親情和暴力進行一次完美的融合。
《史密斯夫婦》就譯成了《史密夫決戰史密妻》,把一部高分動作喜劇拉低到了亂鬥港片的格調,瞬間有了一種愛情動作片的廉價感..
《在雲端》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文藝範十足,結果到了那邊被譯成《寡佬飛行日記》,簡單粗暴,聽起來就讓人失去看影片的興趣。
《弗雷西斯·哈》的原版英文名字就是主角「Frances Halladay」的略寫,「ha」也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港版電影譯名《紐約哈哈哈》。雖然翻譯到也沒錯但還是忍不住哈哈哈哈跟著笑就完事兒了。
類似這種奇葩的電影譯名數不勝數,觀眾也經常因為名字就錯過一部非常好的電影。
不管是娛樂媒體的嘴賤毒舌,還是電影譯名的無釐頭,香港媒體都把娛樂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儘管有些人身攻擊的語言讓明星們受到很多傷害,但就是因為有很多讀者喜歡看才會讓他們變本加厲的,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