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上常用力度標記有哪些?
國際通用的力度標記,有的是義大利文的縮寫,有的是符號,初學鋼琴常見到的有:
PP:很弱。
P:弱。
mp:中弱。
mf:中強。
f:強。
ff:很強。
以上這些字母,都表示從標出字母的地方開始,直到出現新的力度標記為止這一段音樂的基本力度。
sf,或 >;表示只這一個音(單音、雙音、和弦等)要強奏。
dim.:漸弱,有效範圍是直到出現新的力度標記之前。
cres.或cresc:漸強,有效範圍同上。
>:漸弱,有效範圍在記號跨度之內。
<:漸強,有效範圍同上。
此外,有時會見到PPP、fff,是指比很弱還要弱,比很強還要強的力度。
彈鋼琴怎樣理解力度標記?
力度標記,是作曲家對作品力度關係的大概提示。
通過這些提示,我們會更有依據地領會樂曲的總體力度布局、結構和邏輯。所以,要重視這些標記。
但是,這些標記又是相當概括的。事實上,音樂中真正存在著的細微、複雜的力度關係,是無法標出的。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化地見到標記了強的片斷,就只管用力,見到弱記號,只知輕奏。我們還必須從強、弱的提示中領會它們的藝術意義。那時,就會發現,強、弱,都只是那一段音樂的總的力度基調。在這基調上,還會有種種細小的力度「微調」,而這些,是見不到標記的。
其次,還要懂得力度是在對比當中相對存在的。比如f,雖然我們對強的力度都有一個大致的印象,但f,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強度值」或「分貝數」。f,主要是在與P的對比中顯示出來的。
彈鋼琴怎樣控制力度的強弱?
彈奏力度的強弱程度,取決於下列三個因素:
(1)發力關節的力量。關節力量,是指掌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的動力。這個排列順序,也就是力量潛力從小到大的順序。
(2)投入某部肌體的重量。某部肌體的重量,從輕到重依次是手指,加上手掌,再加上小臂,再加上上臂,再加上上半身,直到全身的重量。
(3)投入鍵盤的速度。速度,即指端觸動琴鍵的速度。速度與力度成正比。速度的最慢起點是發出最弱的琴音。過慢,聲音會發不出來;速度加快,力度隨之增強。
上列三個因素的關係,頗為複雜和微妙。
比如,關節的潛在能力有大小,但潛能大的關節也可奏弱音,潛能小的也可彈出並非很弱的音。
再如,各部肌體的重量不等,但在速度的制約下,用了較重的,肌體部分,也能彈得很弱。反過來也一樣。
某一特定力度,比如mf,既可多用點重量部位,減慢點觸鍵速度獲得,也可少用點重量部位,但加快點觸鍵速度彈出。不過,力度雖相似,音色卻有重要的差異。伴隨鋼琴力度變化對比而來的豐富的音色變化,正是從這複雜關係中產生出來的。
從理論上可以說,彈弱的力度,用力量潛能小的關節,少投入些重量,用慢的速度。彈強的力度,則用相反的方法。但實際應用中不可簡單化處理,而是要利用三個因素種種相互結合、轉換的可能性.以適應音色的需要。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假如要彈出最強音j那就非動員全部關節的潛力,投入全身的重量,用最快的速度觸鍵不可。
從技術訓練的意義上說,要把每個關節的潛能——有時是動作力,有時是凝聚力,有時是推動力——發掘出來。要能隨意地調用重量。要能控制觸鍵速度。有了這些技術能力,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力度的對比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