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愛上他的》是由徐譽庭、許智彥聯合執導,邱澤、謝盈萱、陳如山、黃聖球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11月2日在中國臺灣上映,於2019年2月1日在Netflix全球首映。 2018年7月14日,該片獲得第20屆臺北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獎。 2019年10月8日,電影《誰先愛上他的》代表中國臺灣參加評選2020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
同性相愛,就像相同磁極的磁鐵,克服萬千阻隔擁抱在一起,從此共歷風霜,共見彩虹。
《誰先愛上他的》,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將同性戀放在了現實背景下的故事,不同於其他影片的青蔥年少暗愫情生,雙方各自之間內心的心路歷程。他將串聯兩個家庭的關鍵人物的死亡作為開始,從同性,同妻這類社會普遍現象入手,講述這類人生活的酸甜苦辣。
與其說是誰先愛上他的,不如問他先愛上誰的,那段故事裡的三個人在一天相遇,高裕傑因為音樂劇,劉三蓮因為音樂劇所需要的樂器。可是隨著故事推進,卻發現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不是說出這個答案一切一切故事裡的糾葛都會避免的。
家庭、親人、社會環境、甚至是陌生人,牽絆太多,人不可能為了自己舒心隨心所欲的活著,也是長大,越是覺得年少時杞人憂天的自己真是可笑,卻也真誠。
《誰先愛上他的》以劉三蓮的兒子宋呈希的視角,像是表達情緒的稚嫩筆觸將這個故事以一個中立的視角徐徐展開。
故事由一份保險金的歸屬開始。
宋呈希在父親死後知道自己父親出軌了一個高裕傑,在劉三蓮說把他父親給他的信和表扔了以後,他住到了高裕傑家裡,或許是用自己的方式要保險金,或許是要逃避無時不在的母親。
日漸相處中,他覺得自己眼中的高裕傑似乎不是一個壞人,也並不知道父親把保險金給了他,阿傑撐著斷了的腿也要在父親百日那天把初次見面的舞臺劇完成,也會在他頂撞自己母親的時候高喊他的名字,威脅他以後再這麼跟母親說話就揍他。
而他認為不想要他的父親則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還在惦記著他,給他寫了一封充滿感情的信。
人性多面,世事變遷,萬事也沒有非黑即白的道理,不過是所有人心抗爭過後留下的自以為正確的結局罷了。
為壓力所迫變得面目全非的原配
劇裡的劉三蓮就像是現下大部分家庭裡母親的縮影。
不知道怎麼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把孩子的事情安排的面面俱到,只需要他操心學習,踏踏實實的工作,努力變成一個她自己所理解的盡職盡責的好人。
可是一切都不是她所設想的樣子,看起來事業有成的丈夫要跟她離婚,他說自己喜歡男人;寄予一切希望的兒子學習成績不好,還不聽話,總跟她頂嘴,讓她覺得自己沒有面子。
為了兒子,本來這一切她都會忍下來,可隨著丈夫死後保險金留給了她眼裡的導致她婚姻失敗的罪人,讓她覺得自己是個笑話,那好像就是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像是你按部就班的生活了三十多年,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好像都是失敗的,那種瞬間好像失去一切的迷茫,那種所有失敗堆積到一起的挫敗感,那種孩子都十幾歲了突然發現枕邊人一直以來都不了解的崩潰。
那個被她以為搶了先夫保險金的罪人,就成了一切情緒的發洩口,要回那份屬於她的保險金,好像成了她接下來唯一能做的事。
脾氣陰晴不定,不尊重兒子的私人空間總是絮絮叨叨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可這讓自己兒子厭煩的母親做過最壞的一件事也就是把高裕傑是同性戀的事告訴了高裕傑的母親。
她可能也只是覺得一切都像夢一樣,當初第一次見到他時那個一見傾心的自己就像一記耳光狠狠打在了她臉上,把在夢裡的她給打醒了。
就像宋呈希看心理醫生時心理醫生說的那句話,討厭和無能為力是不一樣的。
是啊,她也只是無能為力而已。
赤子之心的同性伴侶
「你數學那麼好 ,你知道一萬年是多久?」「就是一萬年啊」「錯, 一萬年就是 有一個人跟你說 他想當一個正常人,然後他離開了你, 從那天開始之後的每一天 就是一萬年」
高裕傑的出場,像極了一個混混,可和劉三蓮的幾個交鋒下來,你會發現這大概也是一個赤誠溫柔的人。
他家裡一切還是宋正遠離開時的樣子,就好像下一刻宋正遠就會打開房門坐在床上繼續看那本倒扣著的《人間失格》;他一邊說著要把宋呈希趕出去一邊卻看著劉三蓮一點一點侵入他的領地照顧兒子。
他是那個被自己喜歡的人喜歡上的幸運兒,但當他傾注了滿腔熱情時那個人卻抽身而去,又在癌症晚期的時候反身回來。
阿傑接納了想要不留遺憾的愛人,為了給宋正遠治病借了高利貸,這是宋正遠給他保險金的緣由,也是這個故事發展的起點。
他在愛人選擇想像普通人生活的時候轉身離開,看著他結婚,看著別人為難他替他著急,又在愛人彌留之際毫無芥蒂的敞開懷抱接納。就像他習慣性的跑去病房送飯,抱著那個人穿過的衣服入睡,床頭一直沒有撤下去的點滴架子。
他是活在過去的人,也是活在現在的人,一個看事情格外通透,做事全憑自己心意卻格外執著的人,會比別人更容易幸福,也會比別人更痛苦。
成年人的愛沒有對錯,但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看第一遍的時候,一直覺得宋正遠這個人好壞,毀了兩個人的一生,可後來想想,宋正遠何嘗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人的縮影。
天生取向不同,不想承受別人異樣的目光,也不想背上不孝的罵名,最好不過找一個性向女的女孩子結婚,形式夫妻一輩子,但這又何其艱難。
不是他們不想和其他人一樣光明正大一輩子,而是生活本就艱難,他們選擇了一條看似好走的路,最起碼,讓父母安心。
故事的最後,那個記憶中的舞臺劇完美結束,劉三蓮也鼓了掌,阿傑的媽媽來給阿傑獻花,劉三蓮把保險金讓給了阿傑,讓他還了高利貸。
母親接受了自己兒子喜歡男人的事實,大概不是因為思想突然開放,而是因為不捨得自己的兒子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如此痛苦。
劉三蓮在買炸雞塊的時候看見了躲在樹後的宋呈希,母子兩個在回去的路上哼著那首宋正遠創作的《峇里島》,宋呈希幫母親糾正著那不在調上的音準。
一切都往好的地方發展,一些已經故去的人留下的陰影終將散去,生活本就艱苦,活著的人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有些時候,互不打擾,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