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過去了,只「混」到一張文憑,看到身邊的同學或深造或成為就業市場的「搶手貨」,心裡確實不是滋味。但這一切又怪得了誰?
小陳剛進大學時,是有著理想,也在努力拼搏。只是堅持了不到一個學期就懈怠了。大一下學期,痴迷手遊,上課的次數少了,就算是偶爾去教室上課,也只不過是「換個地方玩手機」,又或者是坐在教室的最後面呼呼大睡。期末考試,掛了兩科。
為了讓自己看上去不那麼忐忑,小陳不斷地給自己心理暗示:「掛過科的大學生活才是完整的」。於是繼續保持著輕鬆散漫的生活狀態。四年一晃即逝,期間沒有體會到人們所說的充實,反而愈發空虛、落寞。因為掛科比較多,勉強拿到了畢業證書。但沒有學士學位。
拿著這張「混」到的文憑來到社會,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他手足無措。後來在家人的幫助下,去了一家企業上班。由於學的是機械專業,也曾有人向他推薦過相關職位,但都被他婉拒了。其實,他很想對這些好心人說「不好意思,這些職位我無法勝任,因為大學四年是『混』過來的」。
大學期間,小陳荒廢了學業,但拿到了畢業證,還算是幸運的。有些同學就沒有那麼「走運」了。南京某高校近三年來已勸退了約七十名大學生。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也已經向「嚴進寬出」培養模式「開刀」。若修得學分太少(掛科太多)就有可能被勸退。
一名被勸退的大一學生說,「大學剛開頭,就結束了,真是讓人想不到」。而他正是因為放鬆自己,沉溺遊戲,最後釀得苦果。
還有一名大三的學生,掛科超過20門,被學校勸退。他的父母連夜趕到學校,找到校領導為孩子「求情」。「再有一年就畢業了,希望學校能『放他一馬』,給一次重修的機會。孩子的人生不能就這麼廢了。」他們邊說邊流著眼淚。
這些「混」大學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心態:經歷了高中三年的「痛苦」,如今考取了大學,就該把以前的時間玩回來。於是放縱自己,揮霍青春。
在隨機抽查的200名大學生中,有接近一半表示不會提前預習,課後也不會複習;超過四成表示上課枯燥或者內容聽不懂;只有兩成左右表示上課時會邊聽邊記;還有超過兩成偶爾或經常不去上課。
其實,大學四年應該是 「大放異彩」的階段。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有著充沛的精力,個體智力處於人生的「最高峰」。若沒有好好把握這個「最聰明」的人生階段,可能就真的成為人們所說的「不學無術」之人。
還有,這些荒廢學業的大學生,一般生活方式都不太健康,生活質量不高。比如喜歡宅在宿舍玩遊戲;長時間看手機造成視覺疲勞、頸椎不適、精神萎靡;長期不運動造成身體狀態不佳等等。
從媒體報導上看到,一些高校為了讓學生熱愛運動,推出了各種刺激措施。安徽合肥學院就有規定:每周至少三次長跑,每次不少於1.5公裡,大學四年要跑滿十個馬拉松才給畢業。大學希望通過一些舉措改變部分學生不熱愛運動、不願意運動的現狀。
其實,運動不僅可以強健身體、提振精神,還能催生學習動力。
我們身邊有一些大學生以「不喜歡這個專業」、「老師的教學水平不高」為藉口掩飾自己的怠惰。他們一邊肆意玩樂,一邊發洩對大學生活的不滿。而就在這些同學荒度光陰的時候,另一些人正在爭分奪秒的汲取知識。
筆者剛進大學的時候,輔導員在第一次班會課上就說:「現在,大家在一條起跑線上。四年之後,你們中有些人可以當另一些人的老師」。等到畢業的時候,切身體會到,四年時間,可以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拉得很大。
為什麼不能讓你的大學生活變的精彩?
可以給自己擬定一個個觸手可及的小目標,然後沿著這個方向努力前行,相信每實現一個小目標,都會興奮不已;還要學會讀書,有空到圖書館看幾本好書,視角會更加廣闊;與好友一起運動,在運動中感受生命的氣息。
四年的時間,你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行動起來吧,讓大學生活變的「金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