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一天,沒回老家原地過年的我,去影院打卡了一部在朋友圈口碑爆棚的電影《你好,李煥英》。
影院裡的每個人,都被劇情逗得笑得前仰後合卻又眼含熱淚。
可以說,這是最近一年來我看過最好的電影,故事溫暖,有趣,又催淚。
電影裡,賈玲因為一場車禍穿越穿越回到了80年代,與媽媽相遇。她發現了一個幾乎所有兒女都會忽略的秘密——媽媽也曾那麼年輕,那麼純真。
在那個年代,媽媽梳著兩個小辮兒,穿著漂亮的裙子,青春靚麗,樂觀開朗。
其中有一幕,我很感慨:
賈玲用紅格子床單,給媽媽設計了一件裙子,好看又顯眼。
媽媽穿出去,心裡很美,又擔心太招搖。
少女心思,一覽無餘。
其實每個媽媽,都曾是這樣的少女啊。
就像李煥英這樣,走路蹦蹦跳跳,內心幼稚善良,一臉膠原蛋白,談著小清新的戀愛。
會因為小事跟人鬥氣,會跟閨蜜傾吐心事到深夜。
會犯錯,會耍小脾氣,會開懷大笑,會拼盡全力贏一場比賽.
當媽媽還是那個朝氣蓬勃的少女時,她可以任性,可以怯懦,可以暗藏小私心,可以盡情做她自己。
她不用偉大,不用強悍,不用把孩子的一切都扛起來。
這部電影,提到的不僅僅是媽媽,更是那個曾經美好的少女。而賈玲也通過這部電影,揭露了成人世界遮遮掩掩的真相——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忘記了母親也曾是花季少女」的成年人。可是說來奇怪,少女一旦成為媽媽,一切就不同了。
人們會要求她瞬間變得強大,萬能,無私,神聖。
於是,那個普通的姑娘,就必須立刻接過「媽媽」這個光榮稱號,變成超人,無所不能。如果她做不到,那周圍人都可以指著她說:連個孩子都帶不好,你怎麼當媽的?一直以來,我們過度強調了做媽媽的幸福,刻意迴避了她所面臨的艱難。而在她為了孩子耗儘自我之後,周圍人只是雲淡風輕地說:當媽嘛,誰不是這樣。她該照顧好孩子,更該照顧好自己。她應該活得快樂。快樂的媽媽,才能有快樂的家、快樂的娃。疲憊不堪、怨氣衝天的媽媽,只會養出悲觀壓抑、畏縮自卑的孩子。所以,不要理所當然地把媽媽當成超人,要求她必須把一切做好。就像年輕時的李煥英,她就是那麼一個平常的女生,活潑好動,也會不知所措。結婚之前,女人都是她自己,是煥英,是玉梅,是樂瑩。
生娃以後,她們都統一換了姓名:寶媽。
沒有人天生就是媽媽,她們都曾擁有恣意飛揚的青春和夢想,曾經是擰不開飲料瓶的天真爛漫的花季少女。而成為母親的過程,就是一個喪失自己的過程。
影片中的賈曉玲,和現實中的賈玲,都有一個巨大的遺憾:還沒有報答過母親,母親就匆匆離開了人間。
孩子在父母眼中勝於自己的生命,父母在孩子的心裡,到頭來終也成了愛的負擔:成年人自己的世界充滿了打拼和無奈。
就像三毛曾寫給父母的話:你們最深的愛,好似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
《你好,李煥英》從上映至今票房已經突破20億,也讓賈玲一躍成為國產電影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或許很多朋友並不知道,這部電影其實是根據賈玲的小品《你好,李煥英》改編而來。
賈玲19歲那年,深愛的媽媽意外身亡。
15年後,賈玲為了懷念意外離世的母親李煥英,嘔心瀝血創作出了這部小品。
「母親去世後,即便我上了春晚,我能嫁得很好,我再怎麼怎麼樣,我都始終很難開心起來。
晚上躺在床上就會想,我媽不知道,失去她,我失去了過年的意義。」子欲養而親不待,恐怕是賈玲,也是我們這一輩子最難以跨越的一道坎。在《你好,李煥英》的小品裡,賈玲在舞臺上跟她媽媽說:
「媽,我給你買了冰箱,還是雙開門的。」
「媽,那件綠色的皮大衣我也幫你換好了,你穿一定很好看。」
「媽,我現在是一名喜劇演員,好多好多人喜歡我。」
「媽,我好想你.」
在小品的最後,當李煥英的一生宛如走馬燈一樣展現在賈玲眼前時,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偌大的舞臺上,只有賈玲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哭的撕心裂肺。
據說,那天節目播出後,賈玲給她父親打了個電話,問小品演的怎麼樣。
父親故作輕鬆地說:「演我的那個演員太胖了。」
實際上,當晚父親就崩不住,抱著妻子的遺像哭了好久。
在《你好,李煥英》的小品裡,還有這樣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我們總以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可等我們長大之後才發現,父母早就不再年輕。
他們雙手變得顫顫巍巍,他們走路也開始搖搖擺擺,從前扛著我們上下樓都不費勁的他們,如今總會覺得疲憊不堪。
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痕跡,但我們從未做好跟他們分別的準備。
我們不敢想像,當意外快於明天先到,會是多麼絕望的一天。
電影也好,小品也罷,賈玲都用她擅長的喜劇逗得觀眾前仰後合。
越往後看,你越會發現:前面有多好笑,後面就有多好哭。
賈玲用自己的故事溫暖了我們,也讓每一個人更加懂得去感恩。孩子們,請抱抱媽媽吧,她們或不善表達、或脾氣暴躁、或感情內斂、或熱情似火,但對孩子的愛,從未保留。這部「直播」生娃坐月子的高分劇,無數媽媽笑著笑著就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