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始跑步前,不少人習慣先買齊各種裝備,比如速乾衣、束髮帶、護膝等,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等到買跑鞋時,他們卻被各種版型、功能困住了,不知道該買哪一種。
跑步時,腳掌落地瞬間會對膝關節產生衝擊力,約為體重的3~5倍;體重越大,衝擊力越大。一般來說,膝關節中的軟骨可以吸收一部分震蕩,保護關節。如果體重較大,或戶外跑步較頻繁,軟骨就算再堅強,也會出現磨損。這就需要跑鞋「吸收」一部分震蕩。
改怎麼選擇適合的跑鞋?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跑鞋有緩震型、支撐型、控制型。與常規緩震型相比,支撐型有專門的內旋控制設計,但控制強度低於控制型。選擇這幾種跑鞋類型前,需要先知道自己是什麼「腳型」。
通常來講,人體足部有個正常彎曲的彈性弓形結構,即足弓,幫助維持人體穩定性,可分為正常型、扁平足、高足弓。
如何判斷你的足弓類型?
判斷足弓的方法很簡單:取一張A4紙,平鋪在地面上;雙腳微微打溼,踩在紙上,印出腳型。可以看到,足底偏中間的位置有一塊空白。正常情況下,空白部分的寬度與整個足寬的比應為2/3;如果比值<2/3,則為低足弓或扁平足;>2/3,則為高足弓。
足型問題可能導致跑步時出現足內翻(外旋)、足外翻(內旋)的過度或不足等,造成運動損傷及崴腳。在足部生物力學看來,慢跑時,正常足以足外側先著地,然後輕微內翻降低衝擊力。足內旋,也稱足外翻,一般用內側足來負重和著地,走路易內八字,多見於低足弓、扁平足跑者。足外旋,即足內翻,一般多見於高足弓跑步者。足內旋、足外旋只是一種動作,而不是疾病。但如果比較嚴重,需儘早就醫。
由於足弓高度不夠,扁平足著地時減震效果不佳,鞋底要選偏硬的,有助緩解足內翻,比如中足內側區域有足弓支撐結構的跑鞋,可增大扁平足在中足的接觸面積,為足弓提供有力支撐,或者帶有減震作用的控制型跑鞋。
高足弓並不像平足一樣多見,但相對於正常足,它本身的抗震能力很強,但著地時往往存在內翻不足的問題,可選擇前掌區域使用軟質材料的緩震型跑鞋,來增加該區域的接觸面積。
除了選對類型,還有些事項需要注意!
跑步就選跑鞋。籃球鞋、越野鞋、馬拉松鞋並不適合跑步。由於打籃球對踝關節的急速扭轉能力要求較高,籃球鞋常在踝關節兩側進行加固保護,鞋幫相對較高;越野鞋為了保證防滑,鞋底更厚,重量增加了,但靈活性不足;為了幫專業運動員提升速度,馬拉松鞋很輕、沒有太大的保護作用,不適合大眾。
鞋頭不要太窄。跑步過程中,前腳掌會向前衝,如果鞋頭過窄,會擠壓前足,影響足部骨骼的正常排列,導致不適。
不是越輕越好。太輕的鞋,鞋底通常較薄,對踝關節和足底的支撐性可能稍弱。
晚上再去試鞋。下午和偏晚時,雙腳往往偏大。這時不妨穿上一雙運動襪,選擇腳尖離鞋尖稍有距離的鞋子,預留出一定空間。
根據跑量更換。如果每天跑步5公裡,6~7個月就應更換;如果每周跑3次5公裡,至少一年一換。買跑鞋時,不妨多買一雙,以便常換常新。
常跑步穿運動襪。如果跑步頻率較高,比如每周3~5次,每次5公裡,最好穿上專業運動襪。運動襪的材質透氣、細軟,總體較厚。有一定減震、保護作用;它的織法與普通襪子不同,可保證雙腳在任何角度的壓力都是均勻分配的,可對包裹住腳、踝、小腿下側,進行全方位的包裹。需要提醒的是,較厚的棉襪,或套兩雙棉襪並不能達到運動襪的效果。如果襪子有皺褶,還會對皮膚造成磨損。
摘自《生命時報》,作者:餘情
原標題:《扁平足、正常足、高足弓……究竟咋樣才能選對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