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籍豫劇大師馬金鳳收到總書記回信備受鼓舞:發揚光大戲曲文化

2020-12-25 齊魯壹點

「能收到習總書記的回信,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榮幸!」昨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習近平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在廣大戲曲工作者中引起巨大反響。作為收信人之一,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豫劇大師馬金鳳備受鼓舞,她高興地告訴記者:「總書記回信勉勵我們『要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這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相信新一代戲曲人一定能在戲曲前輩的教導、帶領下,創造中國戲曲新的輝煌!」

據了解,中國戲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今年迎來建院70周年。近日,中國戲曲學院師生代表馬金鳳等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學院70年來的發展情況。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郭漢城、杜近芳、尚長榮、馬金鳳、蔡正仁、劉秀榮等同志」回信,對他們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希望。

今年98歲高齡的豫劇大師馬金鳳被公認為舞臺藝術生命力最旺盛的藝術家之一,在數十年的舞臺生涯中言傳身教,培養、影響了一大批戲曲工作者和愛好者。2009年,馬金鳳受邀成為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為國內首個豫劇本科班「傳道授業解惑」。

河南是戲曲大省,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豫劇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除本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地都有專業豫劇團體,豫劇戲迷遍布國內乃至世界各地。根植人民、全民參與的戲曲欄目《梨園春》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並赴澳大利亞、委內瑞拉、巴西、英國、俄羅斯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在豫劇及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中成為河南乃至中國對外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鄭州市早在2017年就作為河南省「戲曲進校園」工作試點城市,全面深入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 活動覆蓋了全市143所中小學校……

「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經看過我的演出。到了新時代,習總書記不僅親自給戲曲工作者回信,還對戲曲發展提出殷切希望,給我們指明了今後的努力方向,令我備受鼓舞。」馬老深情地告訴記者,「我5歲學戲,如今仍在不斷學習,也很樂意把我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大家,繼續把學生教好,發揚光大戲曲文化!」

來源:鄭州日報

人物介紹:

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 豫劇 演員, 豫劇六大名旦 之一。 馬金鳳,6歲隨父學 河北梆子 ,7歲登臺配戲,9歲改學豫劇。14歲正式登臺擔當劇目主演,早期藝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紅於安徽省界首市,綽號「蓋九州」,代表作有「兩花一掛」即《 穆桂英掛帥 》、《 花打朝 》《 花槍緣 》。 曾任 商丘 、 洛陽豫劇團 團長, 中國戲劇家協會 名譽理事,中國劇協河南分會副主席。

中文名: 馬金鳳

別名: 崔金妮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曹縣

人物經歷:

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

1930年,拜豫劇演員 馬雙枝 為師;

1939年,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曾向 燕長庚 、翟彥身學唱 豫西調 ;

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劇團;

1953年,到上海演出時,得到 梅蘭芳 的指點;

1956年,進京演出《穆桂英掛帥》,被譽為「真國色」的「洛陽牡丹」; [4] 洛陽市豫劇團成立,任團長;

1957年,拜梅蘭芳為師;

1958年,在鄭州演出《穆桂英掛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豫劇《 花打朝 》拍成電影,主演程七奶奶;

1984年,赴廣州參加中南五省文藝匯演,8月帶團到新疆慰問演出;

1990年,在北京亞運會藝術節上演出《穆桂英掛帥》;

1993年,應邀到臺灣演出;

1996年,到香港演出;

1997年,到澳門訪問和演出;

1998年,參加排演現代戲《情系小浪底》,飾演「老奶奶」;

2000年,參加排演現代戲《桑榆唱晚》,飾演主角「楊大媽」;2月4日,參加2000年春節戲曲晚會;

2001年,主演新版《穆桂英掛帥》在北京保利大劇院演出;

2002年,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演出活動;

2003年4月12日,參加慶祝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文藝晚會;參加戲曲電視連續劇《黃河九十九道川》拍攝,飾演「奶奶」;

2004年,參加央視戲曲晚會;參加央視「新疆行」大型文藝晚會;

2005年,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和元宵節晚會;

2005年11月9日,聘任洛陽市市文化藝術發展事業顧問;

2006年,參加河南省人民會堂舉行馬派藝術戲曲專場演唱會; 10月29日,參加九九重陽節「豫劇六大名派演唱會」;

2008年初,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月8日,收 楊曉青 為徒;

2009年9月5日,參加「祝福祖國·唱響神州」河南戲劇名家演唱會;

2011年9月28日,參加第二屆中國豫劇節閉幕式;9月29日,參加電視晚會《功業千秋——慶祝中國京劇音配像播出15周年》;

2012年2月7日,參加2012年河南省地方戲曲拜師盛典晚會;

2013年,參與中國文聯組織《百花迎春》晚會錄製;

2014年1月10日,參加河南省 豫東調 研討會暨 商丘市豫劇院 65周年成果展。

藝術特色

唱腔: 馬金鳳嗓音明亮純淨,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運用;唱工以大段敘述性「豫東調」、「二八板」為其擅長,吸收 山東梆子 的音調加以融化;唱腔結構嚴謹,旋律簡練、樸實,節奏明快、舒展,技巧嫻熟。其特點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蘊藉醇化。

馬金鳳飾演的角色年齡都比較大一些,她的做派有別於其他演員,沒有 花旦 戲的梳洗打扮、穿針引線等表演。除了《花打朝》中王月英的「三進三出」、「吃魚」等表演,借用了 彩旦 的表演技巧,比較誇張外,其他戲中的表演都比較含蓄和內斂。

馬金鳳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地創造了適合劇情人物需要的「帥旦」這個新的藝術行當,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

個人榮譽:

1984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1年11月,獲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4年,獲中國豫劇名旦功勳杯;

2011年9月28日,獲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3年6月23日,榮獲 慶齡楓葉獎 。

人物評價:

她的一出《穆桂英掛帥》響徹神州大地,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霜愈加高亢清亮;她是 豫劇六大名旦 中唯一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家,整整80年,這朵「洛陽牡丹」一直燦爛盛開;她創立的豫劇馬派「帥旦」藝術如今薪火相傳,成為跨世紀的民族藝術瑰寶。( 河南日報 )

馬金鳳是一位德高望眾、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她不問收穫、默默耕耘,是中國戲曲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我們應該向她學習,並祝願馬老藝術之樹長青,藝術道路長寬且遠。(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 呂育忠 )

馬金鳳創立的馬派藝術,是洛陽戲曲文化的傑出成果,是河南豫劇的驕人財富,更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珍品瑰寶。我們要傳承好這一寶貴財富,讓馬派藝術弘揚光大。( 中國劇協副主席 李樹建 )

來源: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豫劇大師馬金鳳:身體力行服務群眾,德藝雙馨傳承藝術
    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肯定中國戲曲學院的辦學成果,對包括馬金鳳在內的老中青少四代師生戲曲藝術薪火相傳,表示欣慰。「把戲唱好,把學生教好,是我的任務、我的使命,能唱就唱,唱不了就教、就宣傳豫劇。只要還活著,我就不能忘記人民交給我的任務。」馬金鳳曾這樣說。
  •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馬金鳳戲曲藝術博物館又添藏品130餘件
    映象網訊(記者 徐孟國 通訊員 常書香)1月7日,記者從洛陽職業技術學院獲悉,近日,豫劇大師馬金鳳委託其女兒馬汎浦向位於該校的馬金鳳戲曲藝術博物館捐出其演出時的鳳冠及道具等130餘件物品。這是馬金鳳為該博物館捐贈的第二批藏品,主要有鳳冠、馬金鳳大師塑像、成套的點翠頭面、戲曲服裝、劇本等。此外,還有京劇大師尚長榮、梅葆玖和相聲藝術家姜昆給其的珍貴題字。去年11月17日,馬金鳳曾委託其女兒馬汎浦向馬金鳳戲曲藝術博物館捐贈首批物品,主要有演出道具、劇本、演出劇照等。
  • 豫劇《穆桂英掛帥》首秀記|馬金鳳最著名代表作是這樣誕生的!
    穆桂英掛帥》是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迅速擴增的行政區域和人口迫切需要文化事業,尤其是地方戲曲的快速發展。為此,根據中央政府的文藝方針政策,商丘專員公署專門成立了「商丘專區劇團改造委員會」,主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戲」,挖掘傳統劇目和新劇目,組織藝人創作和改編劇本;二是「人」,通過對全區所有專業和民營劇團進行登記,加強了對劇團及藝人的管理;三是「錢」,專署撥專款,用於解決劇團面臨的困難,滿足實現文化繁榮的需要。
  • 【盤古 暢】德藝雙馨藝術大師——馬金鳳
    如今跟兒子定居青島的馬金鳳,每天晚上8點半,都會守在戲曲頻道前,認真地聽一會兒戲。 「這個嗓子不錯,那個水袖抖得好,這個裝扮得俏……」一天都不怎麼開口的馬金鳳,會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屏幕,吹拉彈唱、悲歡離合,仿佛在回憶她曾經的過往。
  • 央視大型戲曲紀錄片在戲緣·建業大食堂取景,即將開播!
    隆重開機,經數天拍攝,歷經近四個月的精心製作, 2019年3月11日上午,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和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片「《國之瑰寶——大戲記憶》之豫劇篇」在北京召開審片會。戲曲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我們也期待更多像《程嬰救孤》這樣開創新時代,走出國門,彰顯中國文化自信的作品。
  • 讀了總書記的回信,復旦人有話說
    除了振奮鼓舞,復旦人更感到沉甸甸的責任,來看——劉紅凜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總書記的回信,言簡意賅,道理至深,「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無論是對新黨員還是老黨員而言,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理想信念,沒有止境。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的音樂風格,它的演唱藝術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古人云:「樂之使格在曲,而色澤在唱。」(見明●王驥德<《曲律》)因此,如果我們承認「比起別的梆子刷種來,河南的特點特別濃厚。」(張庚《近代戲曲聲腔研究管見》)。
  • 【戲曲知識】中國戲曲名家
    ● 其他戲曲名家譚鑫培—— 一代宗師        譚鑫培,本名金福,字望重,清朝末年戲曲老生藝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譚鑫培是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馬金鳳——帥旦創始人       馬金鳳,戲曲帥旦創始人,豫劇馬派創始人,著名的豫劇演員,豫劇六大名旦之一,被公認為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     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河南省洛陽市人,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
  • 南陽走出來的豫劇名家柏青:是家鄉的白河水養育了我
    柏青(後中)參加交響戲曲「穆桂英掛帥」音樂會一出《破洪州》,讓年僅15歲的柏青在省內打出了名氣。但凡聽了柏青戲的人都說她的聲音像馬金鳳。柏青沒想到的是,3年後她真的見到了這位豫劇大師。那是1979年,馬金鳳所在的洛陽市豫劇團在山東荷澤演出,南陽市豫劇團把柏青等一批學生送到那裡跟團學習《花打朝》。見柏青是個好苗子且聲音極像自己,馬金鳳非常喜歡。1982年,柏青等南陽豫劇新秀再次跟著馬金鳳學習《花槍緣》,回來後演出這齣戲深受歡迎。為進一步深造,1984年,已小有名氣的柏青考入洛陽文化藝術學校。在校期間,學校組織學生在洛陽青年宮演《穆桂英掛帥》,柏青主演穆桂英。
  • 豫劇「六大名旦」及珍貴視頻賞析
    1980年,豫劇流派匯演確立了豫劇「五大名旦」——常、陳、崔、馬、閻,當時桑振君大師退出比賽成為豫劇的一大憾事。2000年,河南省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等確立了「桑派」藝術,形成如今的豫劇「名旦六大家」。 豫劇「名旦六大家」分別是: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 【梨園戲曲】對六位名家進行介紹,並傳送珍貴視頻。
  • 他的師父是國寶級大師,他的徒弟是央視春晚童星…
    他的師父是國寶級戲曲大師,他的徒弟是三次登上央視春晚的童星,他是…1953年12月,豫劇大師馬金鳳帶團在上海演出了豫劇《穆桂英掛帥》,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親自買票觀眾看,並於1957年9月帶團到洛陽演出,收馬金鳳為弟子,並贈一頂珍貴的點翠鳳冠,在1959年又同名移植,京劇《穆桂英掛帥》也成為
  • 豫劇大師常香玉,曾為國捐戰機,去世前為何收回「小香玉」的藝名
    除此之外,常香玉還是上世紀中國曲藝界的頂級大師,豫劇常派開山鼻祖,逝世後被國務院追授為人民藝術家。共和國榮獲此稱號的也僅僅6人而已,其它幾位分別是齊白石、老舍、王蒙、秦怡、郭蘭英,他們均是各個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宗師級人物。
  • 河南戲之聲第八輯 | 豫劇馬派名家——韓培玲
    豫劇名家韓培玲       韓培玲(1945-)女,豫劇旦角。回族。系中國劇協會員、洛陽市劇協理事、洛陽市豫劇團演員。河南省商丘市人。1945年韓培玲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個貧苦的家庭。母親很早離世,父親做零工養活兄妹四人。
  •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經過層層遴選,於2020年12月10日,亮相第九屆黃河戲劇節。豫劇《石壕吏》是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本劇的整體風格大悲大喜,大開大合,以倒敘的方式展現了汪三郎一家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
  • 臺灣"豫劇皇太后":咱漯河老鄉!
    2011年,張岫雲和馬金鳳兩位大師獲得「」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2013年,84歲的張岫雲參演電影《親愛的奶奶》。1949年後,豫劇隨國民黨軍隊來到臺灣,主要用於鼓舞士氣和慰藉鄉愁。儘管臺灣三軍均成立過自己的豫劇隊,民間亦有零星的豫劇團隊,但海軍陸戰隊於1953年成立的「飛馬」豫劇隊,卻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力。
  • 林州八小、豫劇二團攜手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林州八小、豫劇二團攜手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種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戲曲進園」,是傳承、繁榮、發展戲曲藝術的重要舉措,也是孩子們認識、熱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12月14日,林州市豫劇二團的演員們走進八小,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戲曲盛宴。萬一具備,只欠東風。
  • 陳素真:「美而全」的豫劇大師
    不久前,陳素真紀念館在河南開封開館,展出了一代豫劇大師的演藝生平、歷史影像,這其中,有陳素真的手稿、畫作,有她吊嗓時用過的二胡、梆子,有色彩如新的戲服,演出、授徒時的照片,以及大師生活中平凡的瞬間……陳素真筆下的雞雛陳素真1941年劇照
  • 陳素真先生的「豫劇人生」
    她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派」藝術,成為豫劇祥符調卓有影響的代表。她是戲曲教育家、豫劇改革家(將古典舞、啞劇融入豫劇)。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藝術",被觀眾和劇作家及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三鼎甲之首、豫劇大王。
  • 習近平總書記給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引發強烈反響
    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鍾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們並向全國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收到總書記的回信後,科技工作者們內心激動、深受鼓舞,同時也感到肩上責任之重,紛紛表示一定要在新時代的創新創造創業生動實踐中建功立業。
  • 臺灣「豫劇皇太后」張岫雲老照片、珍貴視頻賞析【梨園戲曲·119期】
    點擊上面藍色小字「梨園戲曲」可快速關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