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收到習總書記的回信,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榮幸!」昨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習近平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在廣大戲曲工作者中引起巨大反響。作為收信人之一,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豫劇大師馬金鳳備受鼓舞,她高興地告訴記者:「總書記回信勉勵我們『要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這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相信新一代戲曲人一定能在戲曲前輩的教導、帶領下,創造中國戲曲新的輝煌!」
據了解,中國戲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今年迎來建院70周年。近日,中國戲曲學院師生代表馬金鳳等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學院70年來的發展情況。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郭漢城、杜近芳、尚長榮、馬金鳳、蔡正仁、劉秀榮等同志」回信,對他們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希望。
今年98歲高齡的豫劇大師馬金鳳被公認為舞臺藝術生命力最旺盛的藝術家之一,在數十年的舞臺生涯中言傳身教,培養、影響了一大批戲曲工作者和愛好者。2009年,馬金鳳受邀成為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為國內首個豫劇本科班「傳道授業解惑」。
河南是戲曲大省,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豫劇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除本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地都有專業豫劇團體,豫劇戲迷遍布國內乃至世界各地。根植人民、全民參與的戲曲欄目《梨園春》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並赴澳大利亞、委內瑞拉、巴西、英國、俄羅斯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在豫劇及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中成為河南乃至中國對外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鄭州市早在2017年就作為河南省「戲曲進校園」工作試點城市,全面深入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 活動覆蓋了全市143所中小學校……
「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經看過我的演出。到了新時代,習總書記不僅親自給戲曲工作者回信,還對戲曲發展提出殷切希望,給我們指明了今後的努力方向,令我備受鼓舞。」馬老深情地告訴記者,「我5歲學戲,如今仍在不斷學習,也很樂意把我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大家,繼續把學生教好,發揚光大戲曲文化!」
來源:鄭州日報
人物介紹:
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 豫劇 演員, 豫劇六大名旦 之一。 馬金鳳,6歲隨父學 河北梆子 ,7歲登臺配戲,9歲改學豫劇。14歲正式登臺擔當劇目主演,早期藝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紅於安徽省界首市,綽號「蓋九州」,代表作有「兩花一掛」即《 穆桂英掛帥 》、《 花打朝 》《 花槍緣 》。 曾任 商丘 、 洛陽豫劇團 團長, 中國戲劇家協會 名譽理事,中國劇協河南分會副主席。
中文名: 馬金鳳
別名: 崔金妮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曹縣
人物經歷:
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
1930年,拜豫劇演員 馬雙枝 為師;
1939年,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曾向 燕長庚 、翟彥身學唱 豫西調 ;
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劇團;
1953年,到上海演出時,得到 梅蘭芳 的指點;
1956年,進京演出《穆桂英掛帥》,被譽為「真國色」的「洛陽牡丹」; [4] 洛陽市豫劇團成立,任團長;
1957年,拜梅蘭芳為師;
1958年,在鄭州演出《穆桂英掛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豫劇《 花打朝 》拍成電影,主演程七奶奶;
1984年,赴廣州參加中南五省文藝匯演,8月帶團到新疆慰問演出;
1990年,在北京亞運會藝術節上演出《穆桂英掛帥》;
1993年,應邀到臺灣演出;
1996年,到香港演出;
1997年,到澳門訪問和演出;
1998年,參加排演現代戲《情系小浪底》,飾演「老奶奶」;
2000年,參加排演現代戲《桑榆唱晚》,飾演主角「楊大媽」;2月4日,參加2000年春節戲曲晚會;
2001年,主演新版《穆桂英掛帥》在北京保利大劇院演出;
2002年,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演出活動;
2003年4月12日,參加慶祝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文藝晚會;參加戲曲電視連續劇《黃河九十九道川》拍攝,飾演「奶奶」;
2004年,參加央視戲曲晚會;參加央視「新疆行」大型文藝晚會;
2005年,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和元宵節晚會;
2005年11月9日,聘任洛陽市市文化藝術發展事業顧問;
2006年,參加河南省人民會堂舉行馬派藝術戲曲專場演唱會; 10月29日,參加九九重陽節「豫劇六大名派演唱會」;
2008年初,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月8日,收 楊曉青 為徒;
2009年9月5日,參加「祝福祖國·唱響神州」河南戲劇名家演唱會;
2011年9月28日,參加第二屆中國豫劇節閉幕式;9月29日,參加電視晚會《功業千秋——慶祝中國京劇音配像播出15周年》;
2012年2月7日,參加2012年河南省地方戲曲拜師盛典晚會;
2013年,參與中國文聯組織《百花迎春》晚會錄製;
2014年1月10日,參加河南省 豫東調 研討會暨 商丘市豫劇院 65周年成果展。
藝術特色
唱腔: 馬金鳳嗓音明亮純淨,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運用;唱工以大段敘述性「豫東調」、「二八板」為其擅長,吸收 山東梆子 的音調加以融化;唱腔結構嚴謹,旋律簡練、樸實,節奏明快、舒展,技巧嫻熟。其特點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蘊藉醇化。
馬金鳳飾演的角色年齡都比較大一些,她的做派有別於其他演員,沒有 花旦 戲的梳洗打扮、穿針引線等表演。除了《花打朝》中王月英的「三進三出」、「吃魚」等表演,借用了 彩旦 的表演技巧,比較誇張外,其他戲中的表演都比較含蓄和內斂。
馬金鳳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地創造了適合劇情人物需要的「帥旦」這個新的藝術行當,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
個人榮譽:
1984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1年11月,獲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4年,獲中國豫劇名旦功勳杯;
2011年9月28日,獲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3年6月23日,榮獲 慶齡楓葉獎 。
人物評價:
她的一出《穆桂英掛帥》響徹神州大地,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霜愈加高亢清亮;她是 豫劇六大名旦 中唯一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家,整整80年,這朵「洛陽牡丹」一直燦爛盛開;她創立的豫劇馬派「帥旦」藝術如今薪火相傳,成為跨世紀的民族藝術瑰寶。( 河南日報 )
馬金鳳是一位德高望眾、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她不問收穫、默默耕耘,是中國戲曲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我們應該向她學習,並祝願馬老藝術之樹長青,藝術道路長寬且遠。(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 呂育忠 )
馬金鳳創立的馬派藝術,是洛陽戲曲文化的傑出成果,是河南豫劇的驕人財富,更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珍品瑰寶。我們要傳承好這一寶貴財富,讓馬派藝術弘揚光大。( 中國劇協副主席 李樹建 )
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