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自己第一次吃西餐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記憶吧。
胖子小時候就特別愛吃各種沒吃過的玩意兒,特別是祖國母親沒有的東西,那會兒見識比較少,什麼披薩、牛排、巴西烤肉,無一不是胖子心裏面最稀有的味道。不過小時候西餐廳少,而且很多都不分菜系,但凡是人們平時聽過的,他們都賣,印象裡特別深的是那會兒的莊園西餐,美式牛排、義大利餃子、英國魚排、俄羅斯罐燜牛肉……當然了,這些個國家名字都是胖子長大了以後慢慢知道並安在菜名前頭的,那時候和好多小朋友一樣,心裡就一直好奇一個問題:西方人不管哪個國家,吃飯都吃的一樣?
而當時吃的好多西餐都是這個範兒的。
怎麼說呢,就算是中式西餐吧。
其實一張圖就可以描述清小朋友們小時候對各國美食間區別的概念:
而且呢,其實特別想問,那時候分不清麥當勞和西餐這兩個概念的小朋友有多少?反正老胖子算一個……
當然了,那時候也有星期五、老莫、馬克西姆這些專業而專一的餐廳,只是吧,這些餐廳即使到了今天也擁有著較高的身價和較低的性價比,總是難以提起對它們的興趣。
後來北京的西餐廳多了,大家也慢慢按國家區分了菜系,更多屬於大眾的美式餐廳、俄羅斯餐廳、義大利餐廳也慢慢嶄露頭角。
輪啊輪,終於輪到了墨西哥菜,這兩年如雨後春筍一般,京城裡崛起了一批各種價位的墨西哥菜餐廳,作為墨西哥卷狂魔,老胖子也是瘋狂掃蕩了大多數墨西哥餐。
令人絕望的是,胖子的很多飯友視墨西哥菜為異教,雖然沒有吃過,但發誓絕不去吃。大概他們眼中的墨西哥是這樣的:
好吧,也許確實是。
但是……墨西哥菜,絕對是!一!絕!
而且確實,什麼也攔不住食咖們探索新美食的腳步,呃……嘴步。
不過在吃之前,不妨漲漲姿勢,大概看一下墨西哥菜的家譜。
墨西哥菜很神奇,總體上看其實就分為兩大家族:玉米片和卷餅,當然還有一些燉肉配米飯一類。而在京城常見的墨西哥餐廳,主要銷售的產品難逃玉米片一家和各式各樣的卷餅。
那麼就先來看看玉米片家族是怎樣構成的。
Tortilla:
一般比較講究的墨西哥餐廳都會在餐前供應這種tortilla玉米片,就像餐前麵包一樣。即使不在餐前供應,玉米片一定會出現在每一家墨西哥餐廳,就好像你去一家家常菜館百分百要供應米飯一樣。
玉米片有炸制的,也有烤制的,但一般根據餐廳自身的喜好只供應一種,當然,很多餐廳會直接購買包裝產品。
Guacamole:
牛油果沙拉,用牛油果醬混合一些番茄粒、辣椒粒等蔬菜而成的醬料,通常作為Tortilla的蘸料食用。
Salsa:
Salsa醬是玉米片的原配,用西紅柿,酸漿,各種墨西哥辣椒配成,口感酸辣爽口。當然,它也會被放到後面提到的各種餅裡面。
Nachos:
什麼美食到了美國,都要被改一改,變成高能量大份的美國風味菜,Tortilla也不例外。一盤玉米片,澆上奶酪、牛油果醬、酸奶油、橄欖等一系列調料,就變成了Nachos。如果你有一群小夥伴去聚會,點一盤Nachos來替代薯條,絕對是完美的選擇,但人少的話,你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能吃得下。
Hardshell taco/Soft shell taco:
說完了玉米片,現在來說說卷餅家的老大——taco。
Taco就是圓圓的麵餅,分兩種,炸過的和沒有炸過的。
像這樣。油炸過的版本是用的玉米面,也可以現象成是大片的玉米片,而軟殼則是小麥粉。
吃taco的時候裡面會包含一些新鮮蔬菜、豆泥、牛油果醬以及肉類。通常肉類是可選的,包括炒制的肉餡、魚肉、切條的肉排等等。
如果去一家墨西哥餐廳你實在不知道點什麼,那就選一份taco吧。
Burrito:
Taco有個大號的小弟,Burrito,這東西和Taco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然而餅比Taco更大,而且是從四面包住餡料,因此也更加便攜,快餐的墨西哥菜通常主要供應這種卷餅。
Enchilada:
而Burrito也有自己的小弟,這種Enchilada通常是將Burrito放在一個烤盤上,撒上奶酪和一些醬料烤制而成,味道更加濃鬱,不過必須要用上刀叉才能吃到嘴。
Tostada:
Taco其實還有一個小弟,就是它,硬皮的Taco是捲成U型炸熟的,而這貨是攤平炸熟的,其它的方面……都一樣啦。
Quesadillas:
根據多年與小夥伴們吃墨西哥菜的經驗,這款產品是全部墨西哥菜中最符合國人口味的。有點像肉餅,但餡料是奶酪加肉類,切成三角形,拿出來會拉絲。
另外,飲料方面一般會配Mojito、龍舌蘭或者是科羅娜啤酒。
Mojito:
白朗姆、蘇打水、青檸檬、薄荷等調配的雞尾酒,清涼爽口,十分適合夏季飲用。
科羅娜啤酒:
很常見的啤酒,不過似乎很多人不知道是墨西哥產。喝的時候通常店家會在瓶口塞一角檸檬。
龍舌蘭(tequila):
絕對是老胖子最愛的酒類,用龍舌蘭釀製,帶有獨特的類似茴香味道。喝龍舌蘭也十分講究:喝酒時,先將食鹽倒在手掌的虎口上,舔一口食鹽,然後一口喝光Shot杯中的酒,再吃一口檸檬,如果不親自嘗試,味道很難體會。
最後,還要說一些常見的發音問題,去吃墨西哥菜,裝逼可全靠它了。墨西哥餐的名字沿用了西班牙語的發音,因此一些讀音不能按照英語直接推算。
J:相當於「H」,比如jalapeño(墨西哥辣椒,就是賽百味裡面醃製過的,你不問店員要他打死也不會給你的那一種!),讀作「哈」拉皮紐。
e:經常是要發音的,比如在結尾,--le,讀作「-ly」,還是上面的jalapeño,讀作哈拉「皮」紐。
另一個常見的詞,也常常被讀錯,大家都愛的Mojito酒,應該念作Mou——Hee——tou。
老胖子吃過最好吃的一家墨西哥菜是09年在密西根一家墨西哥餐廳吃的Enchilada,包了Fajita,就是鐵板牛排,五分熟,肥瘦相間,那個味道到現在還記得。到現在將近六年了,不知道那家餐廳還在不在,即使是在,恐怕自己也找不到了。
後來在北京吃了好多家墨西哥菜,從快餐到正餐,美式到墨西哥原味,但是一直沒有去過那家The Taco Bar,但為了完成全北京墨西哥菜美食地圖,總不能繞過這家。
然而去過之後就不得不後悔沒有早些來了,如果給推薦加上星級,那這家應該是絕對的五星推薦。
之前聽說一定要預定才可以吃上,打了兩天電話,都沒有人接,最後決定還是直接去碰碰運氣。
中午12點整點開門,沒有預定的話確實有可能會沒有位置,好在運氣不錯,還有幾桌沒有訂出去。
The Taco Bar位於機電學院內,本壘美式烤肉旁邊,由於裝修風格十分相似,Taco Bar顯得有些隱蔽。
工業風的裝修風格,店的面積並不大。
看看菜單
暈不?因為來這裡吃飯多數是歪果仁,所以默認採用英文菜單,當然了,中文菜單也是提供的,只不過翻譯的有些令人費解,建議要一份英文一份中文對照著看。好在菜單很簡單一共只有3頁,菜品也是以玉米片和餅類為主。每日自釀啤酒是不在菜單上的,要看小黑板才行。
先來一杯Michelada墨西哥啤酒開開胃!
這種加辣椒、鹽、檸檬的喝法聽起來就十分墨西哥,味道絕妙,令人難忘——大概老胖子以後喝啤酒都要這么喝了。
Nachos裡面的玉米片硬度炸得很合適。
很多餐廳炸得過火,或者是油不好,炸出來的玉米片太硬,吃幾片以後嘴裡就生疼。醬料味道、配比都很合適,之前吃另一家的Nachos,奶酪放得太多,在吃光前就凝固了,每次去吃都要剩下半盤黏在一起的玉米片。而Taco Bar的Nachos最驚豔的地方在於其中的雞肉粒。墨西哥菜中肉排的口感在判別口味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雞肉烤製成肉排後切丁撒到玉米片上,Taco Bar把雞肉排烤到了極致,細嫩的口感和充分的肉香味讓人拍手叫絕。
沙拉分量超級大。
奶酪比較多,味道和玉米片很類似,生菜水分很少,吃起來口感柔和,不會像很多餐廳一樣一邊咀嚼一邊產生大量的水分。一個人來的話,即使是男性朋友也可以就點一份沙拉吃光走人。
當然Taco是重頭戲。
各種肉碎、魚肉、豬肉、牛肉、雞肉和不同的調味料搭配。最推薦的還是吃牛肉,是絕配。結合味道、價格等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下來,The Taco Bar可能是全北京最值得一吃的墨西哥菜。
地址: 朝陽區 Courtyard4(機電工程院)
電話: 010-65016026
人均消費:90元
特別提示,The Taco Bar營業時間十分個性,周二到周五隻有晚上營業,周末12點後開始營業,周一閉店,去之前最好預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