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 中國為何遍地「逸夫樓」?

2021-02-07 央廣網


「煥煥其業澤天下,巍巍其名耀星光。草木人神共感念,河流山川齊哀傷。邵公逝兮廣廈在,德道永兮歸蒼茫。」邵逸夫若仍然活著,今日就109歲了。然而在2014年1月7日,這位叱吒娛樂圈大半個世紀、締造了東方好萊塢、創造了TVB的電視神話,穩居超級富豪榜且熱心公益、捐出龐大善款的百歲老人,離我們而去了。
邵逸夫先生

邵逸夫先生,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他在家中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至港後被尊稱「六叔」。在香港,提起「六叔」邵逸夫的名號,無人不知。這位一手締造「東方好萊塢」的商界超人,彌留之際,思緒飛回故鄉寧波鎮海的葉氏中興學校。90年前,正是從這課堂的朗朗讀書聲中走出,他放下課本,趕到新加坡,協助三哥邵山客開拓南洋電影市場。


最使邵逸夫難忘的是和哥哥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後,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蟲叮咬,奇癢難過。


面對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邵逸夫1931年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又在他的電影院裡安上了有聲設備。在摸爬滾打出一身電影製作真功夫後的1932年,邵逸夫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而轟動一方,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次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之後築起被外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1965年,邵逸夫進軍電視業。1971年他主持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頂尖巨星,乃至大導演杜琪峯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


在電影業開始走下坡時,邵逸夫立即收縮電影業務,轉而投入無線電視。當時曾有人批評他誤入歧途,邵逸夫卻笑罵由人,我行我素。如今,他的無線電視是全球市值最大的華語傳媒,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中文節目內容的供貨商,並擁有世界最大的粵語內容資料庫。

多年來,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作為億萬富翁的邵逸夫早已不把賺錢放在心上,有人說他是「不為賺錢為花錢」,每年捐出的善款都很驚人,是 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1985年起,他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內地。從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港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他對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逸夫樓在中國大學中往往有著特殊的地位,而對於讀過大學的人來說,也有著特別的情結。在高校基礎設施落後的上世紀90年代,逸夫樓往往是一座學校裡最現代化的建築。而因為其往往是教學樓或者圖書館,學生又有著很高的使用率。即使到了2000年以後,高校基礎設施有所改善,邵逸夫先生的捐贈仍未停止。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2014年,他去世的消息令許多人感到震驚,佔據著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甚至頭條。而由於在大陸「逸夫樓」的影響巨大,許多網友紛紛發起「隨手拍逸夫樓」活動,以紀念離世的邵逸夫先生。邵逸夫先生走了,但「逸夫模式」還在繼續。正如網友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在中國,教育慈善一直有很多人在說,也有一部分人在做,但始終處於小打小鬧的狀態。如鄧飛在一直做的「免費午餐」,又如很多人再做的貧困項目支教,他們多是憑一腔熱情,卻很少如邵逸夫先生一般是億萬富翁,用自己的財產推進中國教育的前行。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反思為何很多中國富人不能像邵逸夫一樣「慷慨解囊」。


中國內地近年來民間教育慈善事業也迅速發展,但卻存在效率不高、民間和官方各自為陣的問題,甚至有公益人士與地方政府產生矛盾,這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覺得公益人士是在添亂(不像捐錢那樣受地方政府歡迎),但也有教育慈善本身不規範、選擇的慈善模式不合適的問題。


邵氏基金在內地多年的規範運作,大規模捐贈5000項目的慈善偉業,給大陸教育慈善公益人士的啟迪是,民間教育慈善,完全可以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各司其職,推動教育進步。這一點,內地的營養午餐計劃,也可以說是民間和官方互動的成功案例。

邵氏基金的運作模式和邵逸夫先生的慈善胸懷有關,這在其晚年設立的「邵逸夫獎」中也有體現,該獎設立於2002年,確立為國際性獎項,授獎對象為包括內地、香港學者在內的全球學者,評選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從該獎設立時,就被譽為「東方的諾貝爾獎」。


教育本就是公益事業,這一領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也需要更多專業、規範的慈善機構,每一座「逸夫樓」、「逸夫學校」,都是邵逸夫先生投身教育慈善事業的見證。中國教育發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那年今日 | 神探夏洛克:一個從未存在,也永不死去的人


那年今日 | 宮崎駿,最討人喜歡的「賣國賊」


那年今日 | 奇女子三毛:一生情痴恨幾許


來源:綜合中新網、鳳凰網等報導

本期編輯:石玲雯

實習編輯:荊詩越


相關焦點

  • 那年今日 楊度,中國近代史上一奇人
    然而,為了救國救民,他晚年知過就改,毀家紓難,不畏風險,確信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救中國的唯一指針,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這個複雜又傳奇的人物就是楊度。141年前的今天,1875年1月10日,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奇人楊度出生。
  • 「香港大亨」邵逸夫:捐贈3萬多棟逸夫樓,200億遺產無人繼承
    而最令人敬佩和感動的是中國遍地的「逸夫樓」,各地大學、醫院等很多機構都是邵逸夫捐贈的。「香港大亨」邵逸夫:捐贈3萬多棟逸夫樓,200億遺產無人繼承?而邵逸夫,國人卻是通過他的電影、他的「逸夫樓」而熟知的。
  • 全國6000多座逸夫樓,為何一些樓的「逸」字少了一點?
    「逸」字少一點的逸夫樓邵逸夫是香港富豪界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一生捐獻了超過一千億港元的善款,特別是在對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的貢獻上嘔心瀝血。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有名的逸夫樓,在內地建有6000多座。奇怪的是,在這些逸夫樓中,一些樓宇的「逸」字少了一點,不明白其中原委的人們自然對此感到困惑不解。逸夫樓的逸少了一點原來,邵逸夫先生在對教育事業進行捐贈時,總會事先設定好捐款數額,而在教學樓的建造中,實際花費難免會有超出邵逸夫先生所捐款額,超出的部分便由其他一些慈善意機構進行捐款補助。
  • 【逸夫樓影視欣賞】 第266期逸夫樓影視欣賞活動
  • 遍地英雄下夕煙——「今日之中國」系列述評之六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 題:遍地英雄下夕煙——「今日之中國」系列述評之六  新華社記者塗洪長、吳晶、施雨岑、李代祥  「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一段時間以來,美方推行霸凌主義,導致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面對風險挑戰,近14億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砥礪奮進,迸發出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
  • 你的學校有沒有一座逸夫樓?紀念邵逸夫先生逝世7周年
    邵逸夫是一位傳奇人物,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見證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全部歷史更讓人稱奇的是,邵逸夫不僅人生傳奇,他身後的女人也像他的公司拍出來的電影一樣,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是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視圈尊稱他為「六叔」。
  • 迷你懸疑短劇《女孩們在那年夏天》今日開播
    8月7日,由優酷、北京曼荼羅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厚浪文化聯合出品,李漠執導,範帥琦、倪珂欣、李昳晨、胡櫻子、秦語、王炳翔等主演的國內首部女性密室懸疑推理迷你劇《女孩們在那年夏天》在優酷懸疑劇場獨家上線。一段回憶,一次背叛,一間密室,四個「兇手」,一場關於女孩們在那年夏日的懸疑故事即將開啟。
  • 那年今日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
    除了在故事片上的成就,卡普拉也參與過拍攝戰爭紀錄片《中國的戰役》和宣傳片《我們為何而戰》,他把自己充滿才華的觸角伸到了所有可觸及的範圍內,他將自己豐富的生活閱歷改編成可供拍攝的電影素材,通過電影表達不同階級的人們和平相處的希冀。
  • 十年磨一劍,遍地是書香——專訪《遍地書香》劇組
    《遍地書香》導演楊真 山東臨沂費縣人《遍地書香》主演來喜 山東臨沂費縣人《遍地書香》主演王雅婕本周《國劇面對面》將走進電視劇《遍地書香》,一起看椿樹溝村如何實現遍地書香。《遍地書香》由導演楊真執導,張繼擔任編劇,演員來喜、王雅捷、範雷、牛犇、廖京生、盛石頭等領銜主演。《遍地書香》採用喜劇、勵志、溫暖、感動的方式,用細膩而又樸實的鏡頭,講述了第一書記劉世成以文化扶貧、扶志、扶智,期間與椿樹溝村民之間產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 中國網際網路的「匆匆那年」
    朋友找我去看《匆匆那年》,我沒有去,可能是更期待《一步之遙》吧,懷念青春的片子看多了,神經已經些許麻木,沒有哪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能完全詮釋我的青春,我們這一代的青春應該和網際網路有關,從我們踏入青春期便開始和網際網路有染,而青春也在網際網路的陪伴下匆匆流逝。
  • 《那年今日看星片》家有喜事1992
    【那年今日看星片】簡介:那年的今天,周星馳哪一部電影上映?歲月長河中挖掘星爺舊電影,希望影迷回首依然記得。那年今日看:家有喜事1992上映時間:1992年1月25日上映地點:中國香港,中國,韓國等電影票房:香港4899萬(位列1992年香港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
  • 那年今日|聶耳:為時代而歌
    期間他鄭重提出申請,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但因時間倉促,來不及辦理手續。北平劇聯黨組織專門寫了一份聶耳在北平的表現情況,帶給上海劇聯,希望左翼劇聯儘快為他辦理入黨手續。聶耳從北平回到上海後不久,就投入到黨領導下的電影戰線工作中。他先來到聯華影業公司擔任「場記」,並於1933年初由田漢和趙銘奕同志介紹,在白色恐怖最險惡的日子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那年今日 安妮·弗蘭克:永不凋謝的花朵
    出於安妮多次在日記裡表示想當作家,他於1947年在荷蘭出版了日記,1952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從此安妮廣為人知,《安妮日記》發行量超過三千萬冊,它還被製作成多部舞臺劇和電影,此書僅在中國就有多個譯本。此外荷蘭成立了安妮·弗蘭克基金會,把那間密室改造成「安妮·弗蘭克之家博物館」,此地遂成為一重要旅遊景點。
  • 那年今日 周汝昌:百讀紅樓百動心!
    該書由清政府印刷,是當時俄國一位使者從中國帶回去的。「湘雲淪為乞丐與寶玉成婚」曹雪芹的爺爺曹寅的續弦姓李,即《石頭記》中的賈母,而湘雲的原型就是李家的姑娘。世人都以為,「木石姻緣」是指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我認為其實是指寶玉與湘雲。寶玉並不是絳珠仙子要還淚的神瑛侍者,甚至黛玉根本就不是還淚的絳珠仙子。
  • 那年今日 漫畫大師丁聰:只留幽默在人間
    「小丁」總是能用詼諧、輕鬆和幽默的目光關注著每日變化的中國,並用畫筆盡現他眼中近三十年中國社會的事態萬象。有人說,「小丁」的漫畫描繪著貧富之間的強烈對比,勾畫著那些社會暗角的醜陋,他的漫畫,不僅是漫畫,還是一個畫家的良心與思考,更是歷史不可或缺的記錄。「小丁」正是漫畫藝術家丁聰老先生的筆名。
  • 古代刀槍遍地,遊俠兒盛行,為何不對冷兵器嚴格管制
    古代刀槍遍地,遊俠兒盛行,為何不對冷兵器嚴格管制?確實,中國古代除了元朝稍微像點樣,對兵器的查禁並不嚴格。官家歷來對弩、鎧甲管制很嚴厲,宋朝晚期對長刀一類開始管制,唐代除了弩甲之外還禁矛朔、具裝,除此之外百無禁忌,而且府兵制還明確要求自備兵器。
  • 高薪高學歷遍地走?中國的人均存款和學歷,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
    中國的大學生真的可以遍地走了?其實,中國的人均存款和學歷,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一、中國人並非那麼有錢從2020年1月份發布的一則數據來看,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三萬多元,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26523元。其中,農村人均收入為16021元,城鎮人均收入為42359元。
  • 那年今日 梁羽生:想聽你講講江湖的故事
    這一切都開始於1954年,那年,香港武術界發生了一件大事。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他們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一決雌雄。兩派掌門人為了各自的門派利益,在擂臺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
  • 那年今日 用尖銳來直面黑暗,用溫柔來擁抱光明
    電影《教父》劇照 時間來到8年後的中國,一位堪稱文壇教父的巨星就此隕落,他將自己一生所得的25萬元的稿費全數捐出,設立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他,就是茅盾。茅盾 1981年3月27日,中國現代文學家茅盾逝世。矛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裡,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茅盾的一生是多舛的。
  • 邵逸夫:捐6千多座逸夫樓,奪友妻又出軌,200億遺產4個兒女不想繼承
    邵逸夫也是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他在2014年1月7日逝世,享年107歲,生前他與自己的4個兒女全部斷絕了關係,令人意外的是,留下的200億遺產誰都不想繼承,究竟為何呢?邵逸夫後來又開始專注於慈善,早年的時候設立了邵氏基金會,他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了100多億港,捐6千多座逸夫樓,6000多個教育、醫療項目,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被稱為「中國首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