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先生,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他在家中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至港後被尊稱「六叔」。在香港,提起「六叔」邵逸夫的名號,無人不知。這位一手締造「東方好萊塢」的商界超人,彌留之際,思緒飛回故鄉寧波鎮海的葉氏中興學校。90年前,正是從這課堂的朗朗讀書聲中走出,他放下課本,趕到新加坡,協助三哥邵山客開拓南洋電影市場。
最使邵逸夫難忘的是和哥哥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後,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蟲叮咬,奇癢難過。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次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之後築起被外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1965年,邵逸夫進軍電視業。1971年他主持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頂尖巨星,乃至大導演杜琪峯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
多年來,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作為億萬富翁的邵逸夫早已不把賺錢放在心上,有人說他是「不為賺錢為花錢」,每年捐出的善款都很驚人,是 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1985年起,他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內地。從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港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在中國,教育慈善一直有很多人在說,也有一部分人在做,但始終處於小打小鬧的狀態。如鄧飛在一直做的「免費午餐」,又如很多人再做的貧困項目支教,他們多是憑一腔熱情,卻很少如邵逸夫先生一般是億萬富翁,用自己的財產推進中國教育的前行。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反思為何很多中國富人不能像邵逸夫一樣「慷慨解囊」。
中國內地近年來民間教育慈善事業也迅速發展,但卻存在效率不高、民間和官方各自為陣的問題,甚至有公益人士與地方政府產生矛盾,這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覺得公益人士是在添亂(不像捐錢那樣受地方政府歡迎),但也有教育慈善本身不規範、選擇的慈善模式不合適的問題。
邵氏基金的運作模式和邵逸夫先生的慈善胸懷有關,這在其晚年設立的「邵逸夫獎」中也有體現,該獎設立於2002年,確立為國際性獎項,授獎對象為包括內地、香港學者在內的全球學者,評選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從該獎設立時,就被譽為「東方的諾貝爾獎」。
那年今日 | 神探夏洛克:一個從未存在,也永不死去的人
那年今日 | 宮崎駿,最討人喜歡的「賣國賊」
那年今日 | 奇女子三毛:一生情痴恨幾許
來源:綜合中新網、鳳凰網等報導
本期編輯:石玲雯
實習編輯:荊詩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