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三百周年 小說原型原來是個臭名昭著的海盜

2021-01-09 纖尋歷史

三個世紀前,也就是1719年4月25日,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首次印刷問世。這部史詩般的冒險小說是英國文學的經典之作,這個永恆的故事記錄了一個人在海難中倖存下來,卻在接下來的28年裡被困在一個孤獨的加勒比小島上,他努力生存,與當地食人族、叛變者和俘虜進行爭鬥,直到他遇到一個名叫星期五的當地人,並成為朋友的故事。

《魯濱遜漂流記》,1719年第一版

笛福的作品被改編成很多版本的電視劇和電影,這部小說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仍然是經典之作。然而,很少有讀者了解《魯濱遜漂流記》故事主人翁的原型是一個真實的漂流者。

塞爾柯克住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的地圖

普利茅斯大學教授邦尼·拉蒂默博士的研究中提到,《魯濱遜漂流記》雖然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也並非完全虛構。她說,笛福的故事來源之一是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Alexander Selkirk)的親身經歷。我們今天看這部小說時,無不被故事主人翁的勤勞、勇敢、智慧和虔誠所折服,但是作為故事原型的歷山大·塞爾柯克卻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海盜。

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雕像位於他舊居旁

塞爾柯克是南美洲一隻海盜船上的船員,1704年9月的一天,他策劃了一起為爭奪海盜船掌控權的叛亂,叛亂失敗後被放逐到一座島上,海盜船離去時,只留給他一支步槍,一把斧頭,一個煮菜的鍋和一把刀,還有一些床上用品和一本聖經。

魯濱遜「絕望之島」地圖

島上的最初歲月如同書中描寫的那樣,是一段可怕的經歷,島上幾乎沒有什麼生存的資源,魯濱遜不得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來應對島上的環境,從此開始了他戰天鬥地的荒島生活。然而,他很快就學會了如何生存,用島上的木頭建造了兩間小屋,親自到水邊捕魚撈蝦,他還狩獵山羊,成功地用蘿蔔和捲心菜做燉菜,用島上野生的黑胡椒調味。

塞爾柯克在建造的小屋裡讀聖經

他在島上的時間也給了他很多思考的機會,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憤怒和暴躁的脾氣,開始發現生活中的快樂點滴。他感恩每一天的生命,當他重新找回被他之前拋棄的基督教信仰時,他的感恩之情一天天增長。

最後,在1709年2月2日,塞爾柯克看到了一艘名為「公爵號」的英國船隻,船員們上岸救了他。這艘船的船長伍德斯·羅傑斯後來描述了發現塞爾柯克時的樣子:他的臉幾乎被亂蓬蓬的鬍子遮住了,他穿著獸皮衣服,一個人在島上待了四年半,幾乎忘了怎麼說話。

獲救的塞爾柯克(右三)正被帶上公爵號

塞爾柯克被搭救後得知,他被丟在荒島上不久,那艘離開他的海盜船就在秘魯海岸沉沒了,大部分船員要麼在海上失蹤,要麼被關進了西班牙的監獄。

回到英國後的塞爾柯克成了一個名人,他的故事最終啟發了丹尼爾·笛福創作《魯濱遜漂流記》。然而他卻無法在英國安定地生活下來,他發現自己曾經的生活已不復存在,在他多年年的缺席中,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很陌生。十年後他決定回到船上生活,和人類在一起的生活和出名後獲得的大筆財富對他來說似乎變得毫無意義。

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書

理察·斯蒂爾是最早記述塞爾柯克非凡冒險經歷的一位劇作家,他曾引用塞爾柯克的話說:「我現在有800英鎊,但絕不會像一文不值時那麼幸福。」荒島生活讓塞爾柯克失去了很多,但卻讓他在島上找到了他想要的那種快樂和幸福。對於我們芸芸眾生來說何嘗不也是這個道理:想要的太多,其實真正需要的並不多。

相關焦點

  •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誰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魯賓遜·克魯索。魯濱遜在一次航行中船隻失事,流落荒島28年時間;在這期間,魯濱遜在荒島上建設家園,過著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後來魯濱遜設法救出當地土著居民 "星期五",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二十八年後,魯濱遜和"星期五"搭乘船重返英國。
  • 《魯濱遜漂流記》的真實版本
    🎨《丹尼爾·笛福肖像》1719 年 4 月 25 日他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 名著導讀 |《魯濱遜漂流記》必考知識點最全整理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通過塑造一個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冒險家形象,歌頌了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冒險進取精神,表現了他們為創造個人財富而顯露的聰明才智、勞動熱情和戰勝困難的毅力。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
  • 荒島求生的《魯濱遜漂流記》原來還暗藏哲學思考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國外經典閱讀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他的創作者是生活在18世紀的英國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說起笛福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說起他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幾乎人人都聽過、看過或者了解過這本書。
  • 魯濱遜漂流記:製造「經典」,被「文化帝國」內化的類型小說先驅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在1719年創作的虛構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問世後,受到了中下層讀者的熱烈歡迎,5個月內就重印了4次。後來不僅風靡海外,還獲得上流文化圈層認可,進入了英國基礎教育體系,並伴隨英國殖民擴張,在全球各地的英殖民地被講解。
  • 參考讀書|《魯濱遜漂流記》出版300年 影響深遠
    參考消息網11月16日報導 美國《對話》雜誌網站11月13日刊登了題為《<魯濱遜漂流記>300年:笛福的不可靠敘述引發經久不衰的殖民神話》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英國廣播公司(BBC)在英國推出了塑造世界的100部小說系列。
  • 讀書手抄報內容: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又譯作魯賓遜漂流記,直譯作魯賓遜·克魯索)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享有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
  • 【電影預告】「暑期優秀電影」第一場《魯濱遜漂流記》
    ◎片    名 魯濱遜漂流記◎放映時間 2017年7月15日 周六下午15:00◎放映地點   鄒平縣圖書館◎片  長 1小時30分鐘      注意:請觀影讀者於放映前一小時去辦證處領取觀影小票,對號入座,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 《魯濱遜漂流記》:普通人的傳奇小說,中產階級的光榮與夢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魯濱遜漂流記》應運而生了。《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在1719年創作的虛構小說。小說於1719年4月發布第一版,刻意不署名,製造出真實經歷的假象。小說發行後大獲成功,到同年8月已重印4次,不久即風靡海外,據統計,自問世不到200年,這部小說的不同版本、翻譯、模仿作品已超過700種。
  • 靈魂漂流記——你沒讀懂的《魯濱遜漂流記》
    不關注靈魂的閱讀者都喜歡在故事中獵奇,看的時候精彩入勝,看完了,就完了,過段時間,故事也就忘了,又被另外的新奇故事取代了。當年的我就是一個這樣的閱讀者。那時我覺得《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雖新奇卻膚淺的獵奇故事書,對當時那個正在尋求人生意義的年輕的我來說,這本書沒有多大的思想價值。但為什麼這樣一本書列在英國小說的經典之列,我甚為困惑。
  • 《魯濱遜漂流記》:他孤獨、冷血,獨愛錢,力證資本的背後是貪婪
    丹尼爾·笛福丹尼爾·笛福被公認為現代小說流派的開山鼻祖,現代小說的第一枚碩果便是他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為什麼這部小說會誕生於英國倫敦,答案是小說和資本主義同時萌芽於那片土壤。《魯濱遜漂流記》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是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並不相同。魯濱遜的現實原型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他於1676年出生於蘇格蘭一個鞋匠家庭,青年時做了海員。1704年12月,當船行駛到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時,由於他和和船長發生了一些爭執,於是被拋棄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這個島叫馬薩捷爾島。
  • 《魯濱遜漂流記》原著名字為什麼那麼長
    1719年59歲的時候,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以下是當時小說發表的英文中譯原名《約克水手魯濱遜·克魯索的奇異的冒險故事:講述他如何在海難中倖存下來,孤身一人漂流到美洲海岸,在靠近奧魯諾克河口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上生活了28年,最後如何不可思議地被海盜所拯救。由他本人書寫》。
  • 與《魯濱遜漂流記》相比,這部韓國「漂流」電影更撩人
    單純做一個以動物為主角的《魯濱遜漂流記》,並未打動廣大影迷的興趣。鸚鵡馬克是個夢想家,用他朋友說,他是個沒有希望的夢想家。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想像和期待。當魯濱遜這個外來物種第一次踏上小島時,鸚鵡的動物朋友們都排斥他抗拒他。
  • 自由意志下的魯濱遜精神——讀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1997年電影版 圖片笛福是17世紀英國的重要作家,其小說創作集中在18世紀早期,即小說發展的初期階段,憑藉著優秀的作品,笛福贏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魯濱遜漂流記》作為笛福的重要代表作品,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典範,在小說發展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憑藉《魯濱遜漂流記》裡詮釋的魯濱遜式精神,笛福顫慄了西方文學界。
  • 《魯濱遜漂流記》在逆境中生存
    《魯濱遜漂流記》是改編自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同名小說,喬治米勒執導,皮爾斯·布魯斯南、波利·沃克等主演的劇情片。經典電影不僅是因為其中人物的表演真實而富有情感,以及劇情精彩,才被當作是經典的,更多的是這些經典的電影中表現出來的人性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是英國文學史上重要的小說家,對英國小說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他廣闊的生活閱歷為他的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創作技巧。語言樸實、簡潔、易懂,甚至有口語化的語言風格,很少有雕琢的成分。他觀察敏銳注意細節,又豐富的想像力寫景的時候栩栩如生。
  • 國外名著導讀,荒島求生作品推薦《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大家應該都讀過,沒讀過的也應該有所耳聞,作為歐美國家《西遊記》一樣的存在,好多都是被中小學老師安利的,小編這就帶大家重溫這部經典。1《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18世紀創作完成的。
  • 《魯濱遜漂流記》讀書分享
    記得剛懂事那陣子,我讀了一本名叫《魯濱遜漂流記》的書。「魯濱遜」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他從小就幻想著能雲遊四海,在一次航海中,風浪把他捲入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在如此困境下,他以超強的毅力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生存了整整二十八年!這讓我明白很多,遇到困難哭沒有用,只有堅強地面對,才能戰勝困難,遇到事情不能慌張,要沉著冷靜。
  • 《西遊記》和《魯濱遜漂流記》的共性與差異:性相近,習相遠
    《魯濱遜漂流記》——國外經典冒險小說。兩者的創作時間以及創作背景,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一個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產物,一個是英國資本主義擴張時的作品。如果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似乎有一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不可避免的共性,同時也會由於各自的特色而存在差異。
  • 文明世界的再發現:從〈魯濱遜漂流記〉到〈漂流者〉
    文明世界的再發現:從《魯賓遜漂流記》到《漂流者》從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到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從戈爾丁的《蠅王》到小川一水的《漂流者》,文學作品對荒島題材的發掘從未停止。「漂流」和「荒島」帶給人們的直觀感受是環境的艱險和求生者的頑強,是人類與自然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