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投稿
作者:Danica
投稿郵箱:yeyuqiudeng@gmail.com
公眾號沒有其他收入,所有的打賞全部作為作者的稿費。您的支持,會是寫作者堅持的動力。
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想必每個人都思索過吧。有人認為人生存的意義在於,來這人世間走一遭,體驗過人生的酸甜苦辣,然後再赤條條的離開;有人認為人生存的意義在於,能夠在死後還留有證明自己曾經來過的證據。所以人在世時,要努力追求名利、財產、聲譽等等,通過這些成就使後人銘記自己;也有人認為人生存本就無意義,人只是宇宙在特定時間段中偶然出現的生物而已,不該固執地一定要一個意義。總之,人生存的意義的答案是林林總總、各式各樣。
《自私的基因》中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世界上的生物,當然這也包括人,都是基因的生存機器。基因是決策者,生物的肉體則是執行者。執行者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給基因提供生存容器,二是受基因指示,竭盡全力將基因複製傳遞下去。而基因最大的特點是其自私性。這裡的自私指的是努力讓自己複製繁殖傳遞到下一代的特性,是生物學上的現象,而不是指人的品行。我在無意中看到一個排名——最具影響力科學書籍。沒錯,排名第一的是由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理察∙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這本著作擊敗了《萬物簡史》、《時間簡史》等熱門書籍而躍居榜首,這激發了我的閱讀興趣。同時,我也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人生存的意義。
這個理論乍聽起來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因為這和人們潛意識裡的認知相差太大。基因怎麼可能能指示人的行為?作者理察∙道金斯也意識到這個理論有點驚世駭俗。為了證明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他從個體的利他行為,父母對子女的生育撫養行為,夫妻之間的合作行為(即人們通常認為是友善的、正能量的、無私奉獻的行為)等等為典型例子,用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向讀者證明了這些行為的根本動機就是基因的自私性。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舐犢之情,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偉大的、無私的愛。但是在《自私的基因》中,這種感情的本質不是愛,而是基因為了複製繁衍而指示生物做出的行為。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是基因的載體,是基因在特定時間的容身之處,而非它的最終歸宿。基因為了永恆的存在,需要不斷的複製繁衍。基因如何複製繁衍呢?途徑是通過生物的生育及撫養下一代而實現的。所以,在《自私的基因》中,父母對子女的舐犢之情,不是無私的愛,本質原因是因為子女中存在著父母雙方各自一半的基因。這就是基因自私性的體現。
這本書讀到這裡,不免讓人感到些許的心灰意冷。這人世間的溫情,從生物學本質上來講,竟是由基因的自私性決定的。那麼,這是不是說明了人們認知中的高尚品格,如善良、寬容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只有能夠生存下去,能夠成功地把基因複製傳遞下去才是真正的勝者?而且,這裡的勝者,不是具體的生物,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這個生物體內的基因。
以上這些問題,《自私的基因》在後續的章節中都一一回答了。
根據這本書中的論證,人之初,性本善是不存在的。因為生物的本質就是生而自私的,而且憑藉著「出色」的自私行為才得以生存至今。但是,高尚品格如善良、寬容,是存在的,而且甚至可以說是生存之道。
在《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通過博弈論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如果想在長期的競爭中取得成功,那麼採取的策略中成功率最高的是善良、寬容、不嫉妒。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自私的基因的基本原理指導下,即使在自私的人類世界裡,合作與互助同樣促進社會興旺發展。簡言之,即使我們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但好人終有好報。
書閱讀到這裡,仍會有人不完全信任這個理論。如果人生而自私,為什麼還會有捨身取義,視死如歸的人?如果人真的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麼捨身取義的行為,可以說使得基因完全失去複製繁衍傳遞到下一代的可能性了呀。
道金斯的作出的解釋是:人類有其獨特之處——文化。道金斯認為,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複製基因——「覓母」。覓母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類文化的複製基因。覓母通過人類之間的交流模仿而得以進行自我複製的。人類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捨身取義的行為,雖然使自己體內的基因失去複製傳遞的機會,但這種行為可以以覓母的方式傳遞下去。人體內的基因傳遞幾代之後,就早已不再是當初的模樣了,但是,覓母不同,它傳遞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可能傳遞幾代之後仍舊繁榮昌盛,甚至更進一步。
而且人類還有一個非凡的特徵——自覺的預見能力,即在想像中模擬未來的能力。我們自覺的預見能力能夠防止,自己縱容盲目的複製基因幹出那些最壞的、過分的自私行為。我們人類至少已經具備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顧我們的長期自私利益而不僅僅是短期自私利益,在必要時,我們甚至可以培育純粹的、無私的利他主義。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人類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自私基因的暴政。所以道金斯建議人們:如果我們想要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友善、和諧、互助的社會,我們不要從人的生物本性入手,而應該通過教育的方式,通過覓母的形式,將友善、和諧、互助的觀念種植在人們的頭腦中。
總而言之,理察∙道金斯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關於人生存的意義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是:人是作為基因的生存機器而存在的,但是人類有能力去反對他的締造者。
我剛開始讀這本書時,總覺得作者在不遺餘力地把據以論證的邏輯推理交待清楚,並多次強調自己理論的正確性,這使得整體的論述顯著有些繁瑣、無趣。但後來我了解到,作者的這個觀點其實在當時的生物界(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可謂驚世駭俗、褒貶不一、反響巨大,故而作者需要如此詳細地論述。
而我作為外行人來看,不管道金斯的這個理論正確與否,它引起的的社會反響已經給人們的思想帶來的巨大衝擊,觸動人們的深度思考了。如果覓母真的存在,那麼這個覓母想必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吧。
這本著作對於我這個理科生來說,剛開始閱讀時仍感覺有些吃力的,但是我還是很推薦讀者閱讀這本書。書中的內容遠遠不止我上文所說的這些,它不僅僅能夠啟發人們思考:人生存的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書中作者提出的穩定策略,非零和博弈等觀點,也能夠很好地啟發讀者理解一些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