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成文杰 李豔 通訊員 鄧凌雲 永州報導
他們不是醫護人員,卻幾乎每天穿梭在全市1000餘家醫療機構間,收集、運輸、處置用過的藥瓶、針頭、紗布等各種醫療廢物。因為存在著傳染性病菌、病毒、化學汙染物等有害物質,醫療廢物的危險程度處於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第一位。特別在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他們要面對傳染性更強的涉新冠肺炎醫療廢物。
他們是永州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共同的名字叫「永州醫廢人」,是最後與新冠肺炎「親密接觸」的人,堅守著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
永州市城管執法局督查市中心醫院醫廢轉運情況。
工作加量不加人 用辛苦指數換安全指數
永州醫廢處置公司是由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帶有公益性質的國有獨資企業,為市城管執法局局屬單位。其生產廠區項目位於冷水灘區嵐角山鎮高橋頭村,2009年7月建成投產。2014年經技術改造後,將原有的熱解焚燒技術改造為現有的高溫蒸煮滅菌技術,每天最多可無害化處置醫療廢物15噸。現有員工67人,配有11臺醫療廢物裝運車專門負責收集和轉運醫療廢物。
「從1月22日開始,我們按市城管局統一部署啟動應急預案,全員取消休假,全部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來。」永州醫廢處置公司經理賀燕暉告訴記者,日產、日清、日處理,專車轉送,確保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得到安全、衛生、科學的處置,「醫廢人」默默地以成倍的工作量堅守戰「疫」防線。
目前,全市每天產生10噸左右的醫療廢物,較疫情發生前增多40%以上。除了醫療廢物數量的增多,新冠肺炎疑似病人及確診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生活垃圾、口罩等,因可能攜帶病毒,需要作為特殊有害生活垃圾進行專門處置,單獨設桶、單獨消毒、單獨收集、單獨運輸、統一處理。
工作加量不加人,疫情發生以來,永州醫廢處置公司克服各種困難,在有限人手的情況下,優化人員調配,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新增了兩臺轉運車輛專門用於新冠肺炎病人相關垃圾的運輸。「一切以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為重,永州醫廢人用辛苦指數換安全指數,做好充分準備,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蔣昌榮、唐向榮正在收運醫療廢物。
流程規範不遺漏 以任勞任怨保安全可控
「最早的一次,凌晨4:30就開始出發收運醫療廢物。幾乎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超過16個小時。」車隊轉運員蔣昌榮介紹,他每天和隊友唐向榮一起,專人專車,收運市中心醫院的涉新冠肺炎醫療廢物。這些醫療廢物須經過噴撒消毒液、專用垃圾袋包裝、裝箱、密封、貼上紅色「新冠」標識,標明產生時間、地點等信息,單獨存放在暫存處,等待清運。
蔣昌榮是多年的老員工,唐向榮上崗一年多,倆人業務操作熟練、經驗豐富。他們身穿防護服,從頭到腳「全副武裝」,先用消毒液對周轉箱表面進行噴灑消毒,稱重登記,再搬運至專用運輸車上,關好車廂門。搬運完,倆人用酒精消毒後,按順序依次脫下防護用具並裝入專用包裝袋,紮緊上車,對手進行消毒後開車離開。
「這些流程是為了儘可能地保證一線轉運人員的安全,缺一不可。」賀燕暉說:「醫療廢物收集運輸、無害化處置的整個流程由市生態環境局全程監管,確保所有環節安全可控。」
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進行高溫蒸煮。
醫療廢物的集中處置在處置車間完成。涉新冠肺炎醫療廢物必須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運送車輛抵達處置車間後,工人們把周轉箱裡的醫療廢物裝進滅菌罐內,沿著軌道推進高溫滅菌櫃。高溫蒸煮溫度控制在134℃,蒸煮時間45分鐘,即達到相關工程技術規範規定的消毒滅菌標準。
經過高溫滅菌後的醫療廢物送入破碎機進行破碎毀型,由專人專車運送到生活垃圾焚燒場進行焚燒處理。
現場的工作人員全部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防護橡膠手套等裝備,裹得嚴實,憋氣,頭暈,一番操作下來渾身早溼透了,但大家沒有一絲怨言。「再難受也得承受,因為醫療廢物垃圾處置成功與否,關係著阻擊疫情的最後一道防線,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生產副廠長周華勝說。
永州醫廢人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由原來的48小時內轉運、72小時內處置,到疫情期間的24小時內收集、12個小時內處置,防護服、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的消耗量也在猛增。「好在市城管局已經加強統籌調度,通過各種渠道爭取防疫物資優先供應一線人員,我們有信心堅守這最後一道防線。」賀燕暉說。(本文視頻素材由 蔣慧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