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源性大麻素抑制腸道致病菌毒力誘導

2020-12-23 科學網

內源性大麻素抑制腸道致病菌毒力誘導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52:13

美國UT西南醫學中心Vanessa Sperandio研究組發現內源性大麻素抑制腸道病原體中毒力誘導。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

他們顯示具有高水平的內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醯基甘油(2-AG)的小鼠受到腸桿菌科病原體腸道感染的保護。2-AG通過抑制感染成功必不可少的毒力程序來直接調節病原體功能。此外,2-AG拮抗細菌受體QseC,QseC是在腸桿菌科細菌的核心基因組內編碼的組氨酸激酶,可促進與病原體相關的三型分泌系統的激活。綜上所述,他們的發現確定細菌可以直接感知內源性大麻素,並且可以調節細菌的功能。

據介紹,內源性大麻素是源自宿主的脂質激素,從根本上影響胃腸道(GI)生物學。大麻和其他內源性大麻素作為各種胃腸道疾病的獨特治療方法的使用,激發了對這些化合物介導其作用的機制的探索,從而發現了哺乳動物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內源性大麻素信號失調與炎症和腸道菌群有關。但是,尚未探討內源性大麻素對宿主感染的易感性的影響。

附:英文原文

Title: Endocannabinoids Inhibit the Induction of Virulence in Enteric Pathogens

Author: Melissa Ellermann, Alline R. Pacheco, Angel G. Jimenez, Regan M. Russell, Santiago Cuesta, Aman Kumar, Wenhan Zhu, Gonalo Vale, Sarah A. Martin, Prithvi Raj, Jeffrey G. McDonald, Sebastian E. Winter, Vanessa Sperandio

Issue&Volume: 2020-10-07

Abstract: Endocannabinoids are host-derived lipid hormones that fundamentally impact gastrointestinal(GI) biology. The use of cannabis and other exocannabinoids as anecdotal treatmentsfor various GI disorders inspired the search for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compoundsmediate their effects, which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mammalian endocannabinoidsystem. Dysregulated endocannabinoid signaling was linked to inflammation and thegut microbiota. However, the effects of endocannabinoids on host susceptibility toinfection has not been explored. Here, we show that mice with elevated levels of theendocannabinoid 2-arachidonoyl glycerol (2-AG) are protected from enteric infectionby Enterobacteriaceae pathogens. 2-AG directly modulates pathogen function by inhibitingvirulence programs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infection. Furthermore, 2-AG antagonizesthe bacterial receptor QseC, a histidine kinase encoded within the core Enterobacteriaceaegenome that promotes the activation of pathogen-associated type three secretion systems.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establish that endocannabinoids are directly sensed bybacteria and can modulate bacterial function.

DOI: 10.1016/j.cell.2020.09.022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163-6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寶寶的腸道守護神居然是它?|細菌|母乳|免疫力|腸道菌群|致病菌...
    99% 以上的腸道細菌都屬於好細菌,比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它們平常會幫助我們消化,同時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第二種是「條件致病菌」——好不好要看情況~  條件致病菌日常被「好細菌」牢牢壓制,一般不會引起健康問題。但如果好細菌被削弱了,它們就會興風作浪,引發腸道問題。
  • 功能性低聚糖作用於腸道菌群抑制肥胖的研究進展
    低聚果糖在調節人體腸道菌群促進有益菌生長、促進礦物質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膽固醇和血糖值、調節腸道功能促進腸胃蠕動、抑制結腸癌的發生方面具有明顯作用[7]。2.1 調節腸道菌群的結構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從宿主難以消化的食物中提取能量,產生影響宿主新陳代謝的代謝物和細胞因子,從而調節宿主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腸道的微生態健康關係著整個機體的正常運行。健康狀態下,腸道內的有益菌是優勢菌群,通過競爭性排阻抑制致病菌的增殖,而患病、飲食環境變化、使用抗生素等醫療手段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衡,導致病菌增多。
  • Nature:源自人腸道微生物組的共生菌混合物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Vedanta Biosciences公司報導了一種新發現的抗腫瘤免疫機制,這種機制涉及人體腸道菌群誘導產生幹擾素γ(IFNγ)的CD8+ T細胞在腸道和腫瘤中積累。這項研究是由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的Kenya Honda博士(也是Vedanta Biosciences公司的科學聯合創始人)領導的。
  • 腸道桿菌是胃腸病禍根還是福音?細菌和人亦敵亦友,既共生又競爭
    這些龐大的微生物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協助腸黏膜免疫系統的發育,還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的生長,從而影響機體的代謝、認知和免疫調節功能。在這個微生物系統裡,腸道桿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我們熟悉的大腸桿菌為例,它可以制約葡萄球菌、假單胞菌等有害菌的生長繁殖,也能夠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B和維生素K供給人體使用。 在正常腸道環境下,大腸桿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與我們是共生的關係,我們給它們提供營養,他們協助保護好我們的腸道。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健康人的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統稱為腸道微生物,我們通常所說的腸道菌群是指腸道內寄生的細菌。 菌群失調影響全身 由於抗生素的使用使得身體內的益生菌數量減少,這樣我們更容易遭受到致病菌的襲擊,當致病菌進入一個被摧毀的生態系統,就會在那裡定殖,從而我們就會出現生病等情況。
  • 乳製品知識科普:益生菌能有效阻斷腸道內致癌物質
    可以這樣講,這些有利的效果首先是來源於使用了活的微生物,經微生物的誘導變化而對腸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是源於發酵乳中的代謝產物。一般講,食用發酵乳能夠產生下列健康促進效果。腸道健康到底有多重要?人一生中,平均攝入食物約70噸,相當於體重的1000倍,食物經一連串消化代謝分解,最終由腸道吸收營養物質,送到身體各部位,剩餘的毒素、廢棄物再由腸道排出;同時腸道人體中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清除外來的病原體,產生免疫記憶,是身體免疫力獲取的主要來源。
  • 合生元益生菌怎麼樣,腸道健康小管家
    合生元益生菌怎麼樣,腸道健康小管家2014-08-08 14:36:17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夏秋季節,是寶寶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媽媽都會給寶寶服用合生元益生菌來提高抵抗力。那麼合生元益生菌在抵抗腸道疾病上,到底有什麼作用呢?請聽記者為您一一解答。
  • 酪酸梭菌(常樂康)帶你了解腸道和益生菌群籤訂的「定居」協議
    協議合作背景:腸道被認為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微生物可被成為腸道的另一「器官」,有百萬億微生物定居在腸道內,對宿主的腸道環境甚至整個個體產生重要的影響,與其定居環境共稱為「腸道微生態」。本著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態度,腸道和腸道益生菌群達成以下共識。
  • 腎臟疾病中的腸道菌群
    儘管膳食胺基酸中有5%到10%到達了大多數腸道細菌代謝發生的結腸。 在人類中,膳食蛋白質的增加會增加腸道細菌產生硫化氫(H2S),吲哚和吲哚酚硫酸鹽的產量。 吲哚和吲哚酚硫酸鹽是尿毒症毒素,H2S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其中一些功能是由翻譯後修飾S-硫酸化介導的。尿毒症毒素是腎功能受損時殘留在血液中的化合物,尿毒症毒素的增加會導致多種疾病,包括內皮功能障礙。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此外,腸道菌群對於外周炎症反應的調節,也會對大腦活動產生影響。腸道菌群也被發現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腸道菌群能夠通過調節化學信號分子和免疫系統參與自閉症的病理機制;通過免疫、代謝和神經通路,調節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和病理表型。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這些毒素在一般結構上通常是相似的,有多個亞基可以激活細胞表面或細胞內受體,並且可以由條件致病菌產生,它們可能在共生菌群中存在很長一段時間而不會在腸道或大腦中引起明顯的疾病。其他代謝物 腸道中的微生物GUS酶可去除標記代謝物以被宿主排洩的葡糖醛酸基團。結果,微生物群恢復了原始分子並促進了該分子重新攝取回到血液。已證明該過程直接調節本文所述的許多外源和內源化合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