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但卻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
維米爾1632年出生於德爾夫特(Delft)一個小業主家庭,1675年卒於同地。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他的畫往往只有一兩位人物,一般是從事著家務勞動的婦女。
維米爾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淨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
維米爾在藝術風格上也別具特色,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緻,色彩明朗和諧,尤善於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
約翰尼斯·維米爾
維米爾大約在15歲時,即1647年,加入法布裡蒂烏斯畫室學藝。經過六七年的勤奮學習,維米爾於1653年12月29日加入聖路加公會,成為正式畫師。
同年的4月5日,維米爾娶了一位名叫卡塔裡娜·博爾尼斯的少女為妻。新婚夫婦沒有離開父母,仍住在「米什蘭」老屋。
披露維米爾藝術生涯的記載雖然是寥若晨星,記錄他告貸、負債的字據卻時為後人所發現。看來,在經濟上,維米爾似乎一直處於拮据狀態。
到了1672年,維米爾竟不得不盤出父親遺留下來的產業「米什蘭」客店,攜妻小遷出久居的老屋(維米爾的許多作品當是在那裡畫成),而搬到一所小得多的房子裡去。
1675年,43歲的維米爾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卻不幸過早地溘然辭世。在1696年5月16日阿姆斯特丹的一次拍賣會上,有維米爾的21幅畫。
其中的《德爾夫特》賣價最高,為200荷蘭盾。拍賣清單上還記載著維米爾的一幅靜物,現已不知下落,這是很可惜的。
維米爾曾經被人忘卻達兩個世紀之久,後來才被「發現」。18世紀的大多數傳記作家都把他忽略了。到了19世紀,注意維米爾的人顯然多起來;自20世紀以來,研究維米爾的人就更多了。
以前,維米爾屈尊排在荷蘭小畫家之列;而今,他的地位扶搖直上,同哈爾斯和倫勃朗並列為荷蘭三大繪畫大師。世人何以要對維米爾如此前倨後恭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時過境遷、審美趣味變化、人們擺脫某些偏頗,恐怕其中重要的一條。
然而,關於維米爾其人、其畫,大家卻始終不甚了解。維米爾的生平,若明若暗,維米爾的作品,眾說不一,對維米爾的評價,至今尚無歷史定論。為此,這位17世紀的荷蘭畫家維米爾曾經獲得一個雅號:德爾夫特的斯芬克斯。
作 者:約翰尼斯·維米爾 - johannes vermeer
作品名稱:讀信的藍衣女子(讀信的少女) - young woman reading a letter
作品別名:窗前讀信的女子
作品尺寸:46.5x39cm
作品年代:c1662-1664
作品材質: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讀信的少女》是荷蘭畫家維米爾最為著名的幾幅作品之一,畫中的少女身穿藍衣,正在窗前讀信,光線透過窗戶打在讀信的少女的身上,顯得恬靜唯美。
在這一幅畫中,畫家描繪了一位正臨窗專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專注、莊重大方,仿佛正在被信中的內容所吸引,她周圍的一切都在沉靜中消失而不復存在。
這是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室內寬暢而簡樸,僅有的帷簾、臺毯顯得質感厚重沉穩,具有一種崇高冷峻的美感。
維米爾還曾畫過另一幅立於室內光照下已有身孕的讀信女子。除了環境陳設稍有變更外,人物動態形象大致相似。
自2012年10月以來,維米爾的油畫《讀信的藍衣女子》便開始作為國家博物館豐富的荷蘭繪畫作品珍藏的「大使」週遊世界。繼在上海和聖保羅展出之後,洛杉磯是巡展的最後一站,也是在北美的唯一一站。之後油畫《讀信的藍衣女子》將被送回阿姆斯特丹的國家博物館,參加2013年4月13日萬眾矚目的開館慶典。
這對於南加州而言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維米爾的《讀信的藍衣女子》是他最偉大和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讀信的藍衣女子》很少離開阿姆斯特丹,而這也是它第一次訪問西海岸。維米爾有關讀信的女子和其他以私密的居家生活景象為描繪主題的畫作,只有身臨其境的觀賞才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作品傳遞出的獨特親密感與現實感。
在維米爾創作的傑出佳作中,正如《讀信的藍衣女子》,都擁有著無與倫比的超凡藝術魅力。
《讀信的藍衣女子》被譽為維米爾最美的作品之一,展示了維米爾對於色彩、光線和透視的卓越掌控力。
這幅畫描繪的是一位專心讀信的年輕女子,它體現了維米爾將普通的日常生活以富有強烈的情感張力再造為別樣場景的能力。
而這幅油畫最讓人浮想聯翩的是:油畫中人物最可能讀的是一封情書,但我們不知道這封信是誰寫的,什麼內容,以及這幅油畫的主人公為什麼如此的全神貫注。
《讀信的藍衣女子》尺寸雖小但卻擁有豐富的表現力,巧妙平衡的構圖讓其顯得更為優美而精準,其中光線的唯美應用創造了一種柔和、瀰漫的氛圍。維米爾對色彩的卓越把握體現的淋漓盡致,畫面中運用的各種藍色色調一定會讓觀眾流連忘返。
國家博物館的修復部門最近對《讀信的藍衣女子》進行了清洗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對以往的不當處理和已泛黃的部位進行了清除,讓油畫煥然一新。
值得注意的是,修復過程中展現出了維米爾光彩奪目的藍色色域,這是數代人以來第一次看到這麼卓越的亮度和精妙的灰褐色、黃色、赭色和白色搭配,形成淺藍的色彩。
同時在國家博物館對《讀信的藍衣女子》進行的技術研究結果表明,維米爾在創作這幅作品的過程中對構圖進行了重要的調整。例如,他將少女背後牆上地圖的左側立邊向窗戶方向進行了擴展,壓縮了牆壁造成的白色區域。他還去掉了少女藍色外套背面的喇叭口,突出了她的豎直體形。這兩處變化有助於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女性主人公和她的思想上來。
在這幅作品中,也許毫無象徵性的奧秘可言。還有人說這是一個身懷六甲的少婦(這也許又是維米爾的妻子卡特琳娜的畫像),穿著天藍色的上衣,手捧一封信讀著,迎面依舊是一片淡淡的冷色亮光,透過左側的窗戶(這次是隱而不見的)漫射進來。
純白色的信紙,與羊皮地圖、少婦的手臂、以及她身上的藍色外袍,形成鮮明的對照;上衣的藍色,又與座椅軟墊的藍色和桌布的深藍色相互呼應。
壁上精製的地圖獨佔一方,圖中詳細標明出交錯的荷蘭海岸。十七世紀的地圖極富畫意,而且當時的荷蘭製圖人正在引領著全歐洲的製圖風尚,像這樣精緻美麗的地圖常在維米爾的作品中出現,或純為裝飾,或另有寓意,現已不明。
總而言之,這幅畫的色彩和諧而樸實無華,內景寧靜而清澈透亮,正是維米爾成熟時期的創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