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低質的陪伴毫無用處,家長們要記住

2021-01-10 李四育兒記

近些年來,朋友蓓蓓似乎遇到了麻煩,一向愛說愛鬧的她不僅變得沉默寡言,甚至還變得有些憂鬱,經詢問才得知,蓓蓓最近一直在為女兒的事煩惱。貝貝的女兒是個很乖巧的小寶貝,但有些太過內向,因此貝貝決定要多花點時間陪女兒,爭取讓女兒變得熱情些,開朗些,這對女兒的未來發展也有不少好處。所以蓓蓓就推脫了公司的一些差事,相當於主動降薪,以求有足夠的時間陪女兒。

但令蓓蓓沒想到的是,她的陪伴不僅沒有讓女兒的性格變好,反而讓女兒不願和她親近,母女兩人的關係瞬間變壞,這才讓蓓蓓無比糾結。實際上,蓓蓓根本沒必要糾結,畢竟問題的根源還在於她自己,雖然蓓蓓已經下定決心要陪女兒長大,但遺憾的是,她的陪伴質量很差,蓓蓓總是拿著手機和朋友們聊天,甚至一邊看著她寫東西一邊拿著文件和朋友們聊天,很少有時間和女兒交流。亦正因如此,儘管蓓蓓每天花很長時間陪女兒,但由於她並沒有給女兒很好的陪伴,所以女兒的性格不會因此變得開朗一些。

看了這篇文章,有不少家長可能會問:高品質的陪伴與低品質的陪伴有什麼區別?例如,如果蓓蓓能夠在空閒的時候帶女兒到遊樂場玩,到圖書館看書,到動物園認識更多的小動物,或者是和女兒一起堆積木,做一些益智遊戲,並能經常和女兒聊聊天,那麼蓓蓓的女兒自然會和女兒變得更親密,性格也會更熱情開朗。相反,如果蓓蓓還是像現在這樣敷衍地陪著女兒,幾乎不和女兒交流,而是和女兒各忙各的,那她帶給女兒的就只是低劣的陪伴,低劣的陪伴對女兒的成長毫無幫助。

希望能給寶寶帶來高質量的陪伴,或者希望寶寶的性格變好,家長一定要做到這幾點。第一,父母必須多和寶寶互動,最好能創造一個小的空間,和寶寶一起獨立活動。寶寶在上小學之前,對父母的依賴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大多數的寶寶都會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但是由於父母每天都忙於工作,所以很少有時間能和寶寶親密交談。所以我們希望家長們能多多少少地和寶寶互動,並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空間裡和寶寶暢談,能對自家的寶寶有所了解,這就是優質的陪伴。

第二,父母最好建立一個和孩子一樣的興趣愛好,有些孩子喜歡運動,家長不妨周六周日和孩子一起去跑步打球,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有些孩子喜歡畫畫,家長也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看畫展,或在工作之餘與孩子一起學習速寫,增加共同語言;有些孩子喜歡下棋,家長不妨成為孩子的棋友,在下棋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能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感情自然也會加深一些。

不但如此,想要給孩子提供優質的陪伴,父母就要捨得花時間和精力。的確,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很大,年輕的父母為了給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須日夜奔波勞碌,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長不要忘了,嬰兒的童年是永遠不會重現的,如果父母沒有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心裡肯定會有一定的缺失感,缺失感越強,孩子對家庭的依賴感就越弱,自然也無法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感情。

相關焦點

  • 耐心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而最讓人意外的不是她爸爸的身份,而是居於高位,卻每天堅持4:30下班回家,直接將手機關機,專心的陪伴孩子。採訪一出,許多家長都去向武爸爸學習,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堅持了一段時間,以放棄收尾。孩子一生要經歷的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家庭教育的關鍵就是陪伴。孩子良好的品性修養不能只從書上習得,而是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 家長的陪伴,對幼兒成長有多重要?
    爸爸陪伴對成長的重要性爸爸陪伴孩子成長,可以讓孩子從爸爸身上知道什麼是男人,什麼是父親,什麼是丈夫……男性獨有的性別特徵,聲音、外形、力量、行為習慣、處事方法等,能讓孩子從中學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但隨著孩子成長,慢慢的和爸爸互動的訴求開始增多。媽媽雖然更加細緻,但爸爸特有的品質是在媽媽身上學不到的。媽媽的細膩和爸爸的粗獷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有利於培養出獨立、完整人格的孩子。對於女孩來說,爸爸的陪伴可以知道如何和異性相處,為以後面對異性的追求,打下從容應對的基礎。性別意識的影響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性別認知落後,缺乏性別認同感,不利於身心發展。
  • 致家長:這才是陪伴的真正含義!
    01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是人們的共識。 父母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對孩子的成長益處多多。中國家長總認為膩在一起才親,其實真正的親是價值觀的契合。 我覺得,馮侖說出了陪伴的真正含義。 02 陪伴,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 孩子成長需要父母陪伴,只陪不伴對孩子的傷害,比你想的還要嚴重
    這個場景,只是父母陪伴孩子的一個縮影,現實生活中,無數父母如倩倩爸一般,正在進行著虛假陪伴。美國賓翰頓大學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特聘教授馬克·倫岑韋格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父母經常陪伴一起玩耍、交流的孩子,青少年時期以及成年後的心理更健康,出現人格障礙的風險機率會更低。可見,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會使孩子更陽光,心態更積極樂觀。
  • 酷我音樂啟動未成年人陪伴節目 與家長一同呵護青少年們快樂成長
    有相關調查顯示,在七千多位家長中,有70%的父母與孩子相處最多時長的事情是「吃飯」。可見,家長們在陪伴孩子的這件事上是相對疏忽的同時,也解釋了眾多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情況的頻頻發生的主要原因。然而,對於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的他們來說,在沒有被正確引領到如何衡量使用這把網絡雙刃劍的情況下,肆意「揮霍」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 童謠:暑假來了 家長和孩子一定要上的安全課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引導家長和孩子在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高質量陪伴,北京市婦聯聯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父母必讀雜誌社共同推出「陪伴,我們在一起」線上家教課,從教育心理、兒童健康、習慣養成等專業角度出發,為廣大家長和孩子答疑解惑,提供「特殊時期特別家教」,送上一份特殊的溫暖。
  • 閱讀陪伴成長 | 「親子閱讀」如何做?一線語文老師給家長們支招
    閱讀陪伴成長 | 「親子閱讀」如何做?北京市建華實驗亦莊學校的語文教師邱靜說,經常有家長向她訴苦說,「小時候還愛看書,越大越不喜歡看書了,家裡買了一堆書,孩子都不看,老師您說怎麼辦?」說到閱讀,家長頭疼、親子關係緊張。本期視頻,邱靜老師作為學校的語文老師,也作為孩子的家長,給北京經開區的家長們幾點建議!
  • 「後媽」章子怡又火了:孩子的陪伴,要100%
    她曾說自己所有教育投資中書是最貴的,「買什麼都不如給孩子買知識,我要才女,不要富家女」。不止是明星媽章子怡一樣,相比起物質富養,我們越來越多普通家長也更注重給孩子「精神富養」,用知識豐富孩子的心靈! 工作再忙,也要陪女兒醒寶去練拳擊,記住她每一次小小的進步。周末,帶孩子去農場採摘蔬果,曬得滿臉通紅。讓孩子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今年幼兒園終於沒有了匯報演出,六一家長你還會請假陪伴孩子嗎?
    跟寶寶重回幼兒園,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六一六一,我們的六一。今天全世界都在為兒童慶祝屬於他們的節日!只是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和往年有些不同,由於新冠疫情的發生,減少了聚集性的活動。孩子們可能無法再到人多擁擠的遊樂場、動物園去玩了,哪怕出門去遊山玩水也是要戴著口罩。但要說2020年的兒童節與往年最大的區別,我覺得應該是在幼兒園了。
  • 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陪出來的(附1-9年級陪伴方法)
    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動不動就發脾氣,對孩子又打又罵。 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毒藥」。 第三個坑:回應太少,和孩子距離很遠。
  • 【高寧高見】陪伴孩子,終身成長
    ,終身成長 第四講: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第五講:不可缺少的父愛 第六講:父母不是孩子的「金礦」和「天花板 無數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校 接受最好的教育
  • 「陪伴,我們在一起」,2020年北京家庭教育主題發布
    在陪伴的過程中,家長們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父母必讀雜誌社主編、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秘書長惲梅女士這樣說道:「陪伴不僅是形式上與孩子的相伴、時間的付出,更為重要的是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理解、懂得孩子,建立起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從而有效發揮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構建和諧家庭,提升家庭整體幸福感。」
  • 曼陀羅繪畫陪伴孩子成長
    這是陳燦銳老師在陪伴孩子進行曼陀羅繪畫過程中的一個片段。  曼陀羅繪畫療法起源於心理分析大師榮格。當年,榮格因各種壓力陷入抑鬱狀態,通過繪畫曼陀羅的方式與心靈對話,最終走出了心理危機。作為心理分析專業的研究者,陳燦銳博士發展和創造了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並將其應用於兒童心理輔導及親子共同成長。
  • 林志穎:負責任的爸爸,這樣陪伴孩子成長
    「膽量是在交往中鍛鍊出來」,家長從小要為孩子創造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比如到小朋友家做客、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等等,從中學會到與人交往、溝通的技巧。 2. 父親陪伴,給足孩子安全感小孩三歲以後,特別需要爸爸帶他們往外探索、甚至出去探險。
  • 它真的對孩子有益?
    先不說推薦益生菌是否合適,但伊能靜對孩子真的很認真負責。作為明星,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請人帶孩子,但伊能靜卻從女兒小米粒出生到現在2歲多,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環節上,都會親力親為的仔細把關。也就是說在正確的使用下,攝入益生菌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有益作用,但不是所有益生菌都有效。大多數成年人使用益生菌是沒有副作用的,但對兒童來說,服用益生菌有講究。在詳細了解益生菌的用處前,我們得先了解人體的微生物群。
  • 文章馬伊琍哪怕離婚,也不缺席女兒成長?父母陪伴成長的娃更聰明
    特別是剛有孩子的軍人家庭,父親的離開,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其中一個軍人爸爸說,自己自從孩子出生見過一面,之後就再也沒見過,孩子已經認生,不太願意讓自己抱了。記者很是不相信,當時就直接讓軍人爸爸去抱孩子,果然孩子不願意,還當場跑進媽媽的懷裡面,大哭了起來。
  • 什麼是孩子最好的陪伴?
    第一 陪伴是一個非常大的責任我們的孩子都是我們直接給予他(她)們生命,雖然也不排除用新科技的手段或者其他的方式。我們給予他(她)們生命,接下來就是陪他(她)們踏入了這個世界。我有一個年輕時長的還很不錯的朋友。他先是不敢結婚,後來也不知道結沒結,又不敢生孩子,說生了孩子又要養他,又要花很多錢。後來就養了兩隻兔子。
  • 鹿森薦書 | 成長,我們應該如何陪伴?
    父母最欣慰的莫過於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但成長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難題。
  • 「我要加油陪伴你成長」,「全能姥姥」啪啪打臉「變老的壞人們」
    「一個月前的事情,不曝光出來壓根兒沒打算道歉,太壞太不要臉了,道歉還託人,毫無誠意。」……網友紛紛斥責:壞人變老了!她說,「好的家風是一個人的底氣,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她,也不能讓她影響孩子的成長。」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既受世俗的道德規範約束,也同樣受到相應的保護。相信沒有哪一個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殺人放火,無法無天的人。每個孩子出生,都承載著家長們美好的祝福和期許,要成為一個受尊敬的人,一個成功的人。
  • 換個方式看孩子,愛和陪伴永遠在線
    一方面他們要在外辛苦工作賺錢養家,另一方面,教育的焦慮讓他們試圖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尋平衡,不錯過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 對爸爸們來說,這種感覺尤為強烈。不能時常陪伴孩子、親身經歷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的內心充滿了遺憾與自責。但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家庭,他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