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垃圾分類催生新職業:督桶員!月薪2000+,有大學生入職

2020-12-25 齊魯壹點

「老師兒,你扔什麼垃圾?」最近,謝淑芬每天都要說好幾遍這句話。她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每天在家到出門工作,從月收入為零到月入2000+……這一切,都緣於她加入了一項新興職業——督桶員。

督桶員,顧名思義就是監督垃圾桶投放情況的人。2012年年底,濟南開始試點垃圾分類,督桶員正式登上「泉城歷史舞臺」;2017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濟南名列其中,督桶員開始擴招;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督桶員正在變成一項新熱門職業……

前輩們

8年前,最早「督桶員」是義務勞動

「2012年年底,我退休在家,應社區號召做了一名義務督桶員。」甸柳小區居民張露回憶說,當時社區垃圾分類設備有限,自己大部分時間是用手分類。她是濟南最早的一批督桶員。

2012年10月,濟南市選定甸柳小區和燕子山小區等作為全市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垃圾進行四分類,小區內藍色、綠色、黑色、紅色垃圾桶一字排開,桶身上面分別標註了「可回收」「廚餘垃圾」「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的字樣,同時在各個點位上安排設置了全市最早的一批義務督桶員。

打開居民垃圾袋,腐臭味、酸澀味混雜在一起,那股子味道讓張露至今難忘。「一開始不習慣分類,不配合,說什麼的都有,鄰居對我做這個也不理解。」張露說,當時孩子勸她別幹了,「冬天挨凍夏天挨曬,都說我做這個不值得,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一直到社區垃圾分類慢慢停下來。」

據其介紹,社區垃圾分類的那兩年,環境明顯發生了變化,夏天在一樓再也聞不到垃圾桶周圍的異味,附近的蚊蠅也少了,環境變得乾淨整潔。

17日清晨7點,在歷城區名輝豪庭小區,61歲的督桶員李新正在指導居民垃圾分類。

同張露一樣,劉春也是當年甸柳小區的義務督桶員。他回憶,當時自己一個人管兩個垃圾桶,每天收集分類最多的就是廚餘垃圾,最少的是有害垃圾。這項義務工作365天不休息。「比較繁瑣,一開始居民都混著扔,後來大家習慣了,逐步開始進行分類,那幾個試點的樓情況都慢慢變好了。」

「因為沒有強制要求,2012年那次試點只是一次小範圍的試點,主要集中在甸柳社區,那時候的垃圾分類監督員是現在督桶員的雛形,真正意義上的督桶員出現在2017年。」濟南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正規軍

公司化運作定崗定薪還招應屆大學畢業生

19日清晨7點,在舜耕路社區宿舍內,身穿藍色馬甲,手戴塑膠手套,臉戴口罩的謝淑芬在3個垃圾桶前徘徊。

今年剛大學畢業的王麗是一名職業督桶員

「老師兒,請問你扔什麼垃圾?」她衝著來人說,「我扔廚餘垃圾!」兩人對話後笑了起來。緊接著,謝淑芬打開垃圾袋,用夾子、鉤子開始仔細查看,將不屬於廚餘垃圾的夾出來放到一邊,隨後她繫緊了垃圾袋,把袋子放到了綠色垃圾桶內,拿出筆在早已準備好的小本子上寫下「投料量36kg,樓排號1」。整個流程用時不到10分鐘。和社區居民義務「督桶」不同,謝淑芬是「職業」的。

今年8月份,謝淑芬在網上瀏覽到一條消息:每天工作5小時,待遇2000—2500元,不用坐班。她立即報了名。接受了1個多月的入職培訓後,她成為了一名職業督桶員。

謝淑芬所在的小區共有19名督桶員,由光大生態資源公司負責安排布置工作,並發放工資。該公司在全市的槐蔭區、市中區、歷城區、高新區均有項目,招聘的督桶員共有百餘人,其中該公司在高新區章錦街道進行了垃圾分類全覆蓋,督桶員30餘人。

「公司的督桶員大部分年齡在40—55歲之間,年輕人很少,剛畢業大學生屬於重點培養的對象。」光大生態資源公司濟南項目負責人董浩向記者介紹。

今年6月剛畢業的王麗就是主動應聘成為督桶員的。正式上班之前,她的父母曾極力反對。「他們希望我找一份不用外出的工作,但是我覺得這個工作挺好,時間自由,待遇可以,我是憑藉勞動養活了自己。」王麗說,最終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至今工作已有半年。

新熱門

守桶6小時月薪2500+有時「一桶難求」

雖然每天面對的是垃圾,督桶員這一崗位有時也會出現「一桶難求」的情況。

在歷城區洪家樓,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需要的督桶員越來越少了,「第一個月需要三個人,第二個月兩個人,最後變成了一個人,屬於定崗不定人。」董浩說,部分垃圾分類先期試點小區,還設置了收集員、消殺員、擺渡員等,工資待遇不一。

近日,記者在58同城網站看到了一條槐蔭區招聘督桶員的信息,上面寫著工作時間為6:30—10:00,17: 30—20: 00, 工資待遇 為2500—3000元。隨後記者致電招聘電話,招聘人員表示督桶員主要是幫助居民合理進行垃圾分類,並協助臺帳管理。每個月休息兩天,還繳納意外保險,「這份工作有不少人報名,也有競爭。」

據了解,濟南市目前的督桶員還是分為義務勞動與非義務勞動兩類,組成人員也不一,有專職人員,也有社區志願者、物業工作人員等。「隨著垃圾分類明年全面鋪開,督桶員的需要肯定會大大增加,單純由志願者服務是達不到要求的。」董浩認為。

「居民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總體來看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早的城市差不多需要一年時間。我們也要根據具體推進的效果,因地制宜地進行。如果這個小區居民很快養成了比較好的習慣,就可以減少督桶員。」濟南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督桶員起到過渡作用,是垃圾分類必不可少的一環。

「垃圾分類是一個新興產業,通過督桶一線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和居民需求,通過積累後期可以有更好的發展。督桶員都是這麼過來的,往大了說垃圾分類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是有意義的事。」被問及為什麼想成為職業督桶員,90後的王麗這樣回答。

(濟南時報)

相關焦點

  • 濟南垃圾分類從試點到即將強制實行催生新興職業 垃圾桶邊來了職業...
    2012年年底,濟南開始試點垃圾分類,督桶員正式登上「泉城歷史舞臺」;2017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濟南名列其中,督桶員開始擴招;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督桶員正在變成一項新熱門職業……前輩們8年前,最早「督桶員」是義務勞動
  • 科學督導與寓教於樂 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進入「有法可依」「強制實施」階段。    在調研中,調研團與居民「 零距離」 接觸,各小區垃圾分類宣教各有妙招。記者跟隨調研團來到本次調研第一站濟南市市中區樂山小區,觀摩小區垃圾分類宣教工作。在開放式垃圾分類宣教中心,擺放了垃圾四分法的展示模型,工作人員平時就在此處對居民們進行垃圾分類相關知識講解。
  • 垃圾分類進行時:全省16市全啟動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目前,濟南、青島、泰安3個國家垃圾分類重點城市的街道、社區已實現分類試點全覆蓋,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系統;淄博博山、濟寧鄒城、威海榮成、菏澤鄆城和單縣等5個省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縣(市、區),開展垃圾分類的鄉鎮(街道)實現全覆蓋;其他設區城市全部啟動垃圾分類工作。
  • 魏家莊街道打好提前量、做好「繡花功」 垃圾分類走進千家萬戶
    劉女士說:「不僅在小區外有分類垃圾桶,在我自己家中也有。」鴻景苑小區於2014年建成,目前總共有3618戶居民。據悉,今年以來,魏家莊街道共在轄區內新增16個四分類垃圾亭,安裝垃圾分類宣傳牌80塊、16個點位配備具有垃圾分類功能垃圾桶84個。
  • 垃圾分類催生家用垃圾分類桶熱賣 摺疊式分類桶搶手
    垃圾分類催生家用垃圾分類桶熱賣 摺疊式分類桶搶手 2020-05-08 15:34:16   垃圾分類催生了家用垃圾分類桶的熱賣。
  • 58同城1-8月家政就業數據:垃圾分類員成熱門職業,月嫂月薪高達...
    其中,垃圾分類員招聘需求同比增幅排名第一,達到183.83%;送水工求職需求同比增長21.01%。在今年的特殊環境下,出入辦公樓、商業區、住宅區都要掃描「健康碼」,測量體溫,有些甚至要出示通行證,嚴格的封控管理要求加大了市場對保安的需求,因此該職位排名招聘需求榜首位。
  • 「有害垃圾」兌換洗衣粉、醬油等用品!
    圖為濟南市市中區樂山小區裡的智能回收機(新華社記者陳國峰攝)「這兩年小區倡導垃圾分類,我家的垃圾不再一股腦打包扔掉,報紙、紙殼、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放到智能回收機,其他垃圾也有專門投放的地方。」順著張豔秋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不遠處的垃圾分類亭,四種顏色的垃圾桶並排而立,分別用來盛放廚餘、可回收、有害和其他類垃圾。
  • 「海歸精英」創業新路徑:從底層做起,催生垃圾回收新模式!
    自2019年以來,「垃圾分類」成為熱點。特別是從去年7月1日開始在上海全面推開,這一都市生活新時尚也催生「垃圾回收」行業成為了朝陽產業。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大趨勢。12月1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由「倡議分類」變為「強制分類」。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少發達國家做到垃圾分類也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
  • 網際網路+垃圾分類能否解決垃圾處理難題?
    垃圾分類雖然正式步入了強制時代,但《方案》明確,垃圾分類的強制對象主要針對試點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等事業單位及一些公共場所管理等單位企業,對於居民則更多採取引導和鼓勵的態度。換言之,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多、分類難度最大的居民環節仍將是未來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難點所在。有沒有可能通過「網際網路+」方式,讓居民垃圾分類這一「頑疾」迎刃而解呢?
  • 最火工種月薪過萬!最嚴垃圾分類政策催生網紅職業+新生產業
    近期,垃圾處理器安裝工月入過萬成上海最火工種的新聞上了熱搜,起因是由於上海率先實施最嚴垃圾分類政策,能分解剩飯剩菜並排出下水道的廚... 近期,「垃圾處理器安裝工月入過萬成上海最火工種」的新聞上了熱搜,起因是由於上海率先實施最嚴垃圾分類政策,能分解剩飯剩菜並排出下水道的廚房垃圾處理器銷量大增,安裝工也供不應求,據說輕鬆月入上萬。
  • 濟南生活垃圾分類將「有法可依」,你準備好了嗎?聽聽市民怎麼說
    2019年7月,上海剛實行垃圾分類,網上各種垃圾分類的段子層出不窮——「最近不談股票,不談房價,基本連朋友也不談,一門心思撲在垃圾上。」「每天早上都要接受居委會大媽『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如今,這些當初令上海人關注的垃圾分類問題,濟南人也將要面臨了。
  • 防止垃圾分類「前分後混」!濟南已配備1891輛廚餘垃圾收運車輛,收...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1日訊 12月11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將於2021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進行介紹和解讀。「前分後混」是每個市民都比較關注的問題,法規實施後,全市範圍內將強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是否會出現之前分好類,後面又出現混裝混運、混合處理的情況?主管部門又該如何避免「前分後混」問題?濟南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愛民在發布會上介紹,《條例》不僅對市民分類投放作出規定,更對分類收運、處理作出明確要求。下一步將採取有效措施,堅決杜絕混裝混運、混合處理的問題。
  • 濟南還有4個多月垃圾分類就要「動真格」了 四色垃圾桶你會區分嗎?
    日前,濟南制定出臺了《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10月29日由濟南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1月27日經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批准,將於202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 垃圾分類的紅利期還依然存在麼?
    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近兩年,隨著各城市不斷推行垃圾分類相關政策,催生一批想要站在紅利檔口的企業。實踐表明,購買企業提供的專業化服務可以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快速展開,但如果政府減少或取消垃圾分類補貼,企業則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好的方式是政府引導企業打通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之間「全產業鏈條」的方案。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催生「網際網路+垃圾分類回收」。廢品回收看起來很簡單,無非是低價回收那些資源,然後分類處理,再次出售或加工變現。
  • 垃圾分類 溫州在行動(三)鹿城垃圾分類新探索
    近年來,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探索「三分、四助、五行動」打通垃圾分類全鏈條上下足功夫,先從示範小區創建抓起,以點帶面、示範引領,先市區後城鎮,有序地推進,取得初步成效。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鹿城區垃圾分類都有哪些好的做法。
  • 如何看待藍領月薪過萬高過大學生?
    結合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就業市場出現人才工資倒掛的新聞時有出現,自然引發了「讀書無用論」等等議論。人們會有如此議論,恐怕還是思維觀念仍舊沒有跟上市場化的浪潮。在就業市場上,有時候能力不是決定性因素,供需才是。雙十一的銷售額不斷創歷史新高,大量訂單湧進製造廠,工廠卻缺乏有經驗的工人去完成這些任務。
  • 燕山街道燕子山小區社區黨委召開垃圾分類工作研討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穎男 濟南報導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是實施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對於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創建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1月13日下午,歷下區燕山街道燕子山小區社區黨委召開垃圾分類工作研討會。  會上,燕子山小區社區黨委書記許廷軍表示,通過垃圾分類活動,增強了社區居民自覺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將垃圾分類漸漸的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居民的心裡,真正的將居民組織起來。
  • 新業態催生「花式」新職業 中國年輕人就業敢「嘗鮮」
    中新社長沙12月10日電 題:新業態催生「花式」新職業 中國年輕人就業敢「嘗鮮」中新社記者 唐小晴今年28歲的劉宏偉是長沙GBOX密室逃脫的密室遊戲設計師兼合伙人,他開發的多款主題密室斬獲行業大獎,版權被多個城市的密室採購複製
  • 見圾行事,與「垃圾分類」密不可分的一天
    廣州的垃圾分類已經展開很久了,取得的效果也十分顯著。作為廣東省的在校大學生,你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見「圾」行事呢?當前,廣州市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黨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垃圾分類成為了廣州城市文明風貌的一張「新名片」。
  • 全民「總動員」 共築垃圾分類新風尚
    近日召開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提出,要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社區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發動群眾共建、共享。當前,廣東將垃圾分類作為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群眾共建共治的新抓手,黨員回社區服務,與群眾攜手推動垃圾分類;各類公益活動、培訓等讓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同時垃圾分類也納入學校基礎教育,「小手拉大手」,帶動全社會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