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清晨7點,在歷城區名輝豪庭小區,61歲的督桶員李新正在指導居民分類垃圾。新時報記者劉玉樂 攝
「老師兒,你扔什麼垃圾?」最近,謝淑芬每天都要說好幾遍這句話。她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每天在家到出門工作,從月收入為零到月入2000+……這一切,都緣於她加入了一項新興職業——督桶員。
督桶員,顧名思義就是監督垃圾桶投放情況的人。2012年年底,濟南開始試點垃圾分類,督桶員正式登上「泉城歷史舞臺」;2017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濟南名列其中,督桶員開始擴招;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督桶員正在變成一項新熱門職業……
前輩們
8年前,最早「督桶員」是義務勞動
「2012年年底,我退休在家,應社區號召做了一名義務督桶員。」甸柳小區居民張露回憶說,當時社區垃圾分類設備有限,自己大部分時間是用手分類。她是濟南最早的一批督桶員。
2012年10月,濟南市選定甸柳小區和燕子山小區等作為全市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垃圾進行四分類,小區內藍色、綠色、黑色、紅色垃圾桶一字排開,桶身上面分別標註了「可回收」「廚餘垃圾」「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的字樣,同時在各個點位上安排設置了全市最早的一批義務督桶員。
打開居民垃圾袋,腐臭味、酸澀味混雜在一起,那股子味道讓張露至今難忘。「一開始不習慣分類,不配合,說什麼的都有,鄰居對我做這個也不理解。」張露說,當時孩子勸她別幹了,「冬天挨凍夏天挨曬,都說我做這個不值得,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一直到社區垃圾分類慢慢停下來。」
據其介紹,社區垃圾分類的那兩年,環境明顯發生了變化,夏天在一樓再也聞不到垃圾桶周圍的異味,附近的蚊蠅也少了,環境變得乾淨整潔。
同張露一樣,劉春也是當年甸柳小區的義務督桶員。他回憶,當時自己一個人管兩個垃圾桶,每天收集分類最多的就是廚餘垃圾,最少的是有害垃圾。這項義務工作365天不休息。「比較繁瑣,一開始居民都混著扔,後來大家習慣了,逐步開始進行分類,那幾個試點的樓情況都慢慢變好了。」
「因為沒有強制要求,2012年那次試點只是一次小範圍的試點,主要集中在甸柳社區,那時候的垃圾分類監督員是現在督桶員的雛形,真正意義上的督桶員出現在2017年。」濟南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新時報記者。
17日清晨7點,在歷城區名輝豪庭小區,61歲的督桶員李新正在指導居民垃圾分類。 新時報記者劉玉樂 攝
正規軍
公司化運作定崗定薪還招應屆大學畢業生
19日清晨7點,在舜耕路社區宿舍內,身穿藍色馬甲,手戴塑膠手套,臉戴口罩的謝淑芬在3個垃圾桶前徘徊。
「老師兒,請問你扔什麼垃圾?」她衝著來人說,「我扔廚餘垃圾!」兩人對話後笑了起來。緊接著,謝淑芬打開垃圾袋,用夾子、鉤子開始仔細查看,將不屬於廚餘垃圾的夾出來放到一邊,隨後她繫緊了垃圾袋,把袋子放到了綠色垃圾桶內,拿出筆在早已準備好的小本子上寫下「投料量36kg,樓排號1」。整個流程用時不到10分鐘。和社區居民義務「督桶」不同,謝淑芬是「職業」的。
今年8月份,謝淑芬在網上瀏覽到一條消息:每天工作5小時,待遇2000—2500元,不用坐班。她立即報了名。接受了1個多月的入職培訓後,她成為了一名職業督桶員。
謝淑芬所在的小區共有19名督桶員,由光大生態資源公司負責安排布置工作,並發放工資。該公司在全市的槐蔭區、市中區、歷城區、高新區均有項目,招聘的督桶員共有百餘人,其中該公司在高新區章錦街道進行了垃圾分類全覆蓋,督桶員30餘人。
「公司的督桶員大部分年齡在40—55歲之間,年輕人很少,剛畢業大學生屬於重點培養的對象。」光大生態資源公司濟南項目負責人董浩向新時報記者介紹。
今年6月剛畢業的王麗就是主動應聘成為督桶員的。正式上班之前,她的父母曾極力反對。「他們希望我找一份不用外出的工作,但是我覺得這個工作挺好,時間自由,待遇可以,我是憑藉勞動養活了自己。」王麗說,最終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至今工作已有半年。
新熱門
守桶6小時月薪2500+有時「一桶難求」
雖然每天面對的是垃圾,督桶員這一崗位有時也會出現「一桶難求」的情況。
在歷城區洪家樓,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需要的督桶員越來越少了,「第一個月需要三個人,第二個月兩個人,最後變成了一個人,屬於定崗不定人。」董浩說,部分垃圾分類先期試點小區,還設置了收集員、消殺員、擺渡員等,工資待遇不一。
近日,新時報記者在58同城網站看到了一條槐蔭區招聘督桶員的信息,上面寫著工作時間為6:30—10:00,17: 30—20: 00, 工 資 待 遇 為2500—3000元。隨後記者致電招聘電話,招聘人員表示督桶員主要是幫助居民合理進行垃圾分類,並協助臺帳管理。每個月休息兩天,還繳納意外保險,「這份工作有不少人報名,也有競爭。」
今年剛大學畢業的王麗是一名職業督桶員 新時報記者李焜染 攝
據了解,濟南市目前的督桶員還是分為義務勞動與非義務勞動兩類,組成人員也不一,有專職人員,也有社區志願者、物業工作人員等。「隨著垃圾分類明年全面鋪開,督桶員的需要肯定會大大增加,單純由志願者服務是達不到要求的。」董浩認為。
「居民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總體來看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早的城市差不多需要一年時間。我們也要根據具體推進的效果,因地制宜地進行。如果這個小區居民很快養成了比較好的習慣,就可以減少督桶員。」濟南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督桶員起到過渡作用,是垃圾分類必不可少的一環。
「垃圾分類是一個新興產業,通過督桶一線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和居民需求,通過積累後期可以有更好的發展。督桶員都是這麼過來的,往大了說垃圾分類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是有意義的事。」被問及為什麼想成為職業督桶員,90後的王麗這樣回答。
原標題:濟南垃圾分類從試點到即將強制實行催生新興職業每天工作6小時月薪2500+ 有大學生畢業後入職 垃圾桶邊來了職業「守桶員」
值班主任:李歡
【來源:舜網-濟南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