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迄今最小原子儲存...

2020-12-28 澎湃新聞

原創 北京科協 北京科協

科技前沿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許,承載著中國航天夢想的探月工程三期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正式開啟月面取樣返回任務。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另外,在我國探月工程四期的月球極區探測任務規劃中,「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等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繼續開展科學探測試驗外,還將進行關鍵技術的驗證。

文章連結: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1/359089.shtm

迄今最小原子儲存單元面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

也許你會擔心這一研究最終會導致《終結者》裡的「天網」出現,其獲得自我意識後對創造者人類倒戈相向。但就目前的研究水平來說,這一擔心還為時過早。

越來越小的憶阻器的出現,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更小的晶片和處理器,消耗更少的電力、佔用更少的空間,然後在遙遠的未來,或真正出現一套與生物大腦沒有太大區別的計算系統。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1/t20201127_4768488.shtml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

這兩種類型會產生不同的中微子,這些幾乎沒有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可以沒有任何跡象地穿過普通物質,難以被我們發現,尤其第二種類型,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1/t20201126_4768366.shtml

新回收工藝有望大量減少塑料廢料

塑料,被稱為汙染全球的「超級垃圾」。它生命力頑強,「長壽」,足跡還遍布全球。雪山之巔,大洋之下,都有塑料的身影。多層熱塑性塑料由多種聚合物組成,但很難將其層層剝開,分別處理,最後只能把塑料成品直接焚燒或者填埋。

據最新一期《科學進展》報導,美國科學家開創了一種使用溶劑回收多層塑料中聚合物的新方法,該技術有望大幅減少塑料廢料對地球環境的汙染。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1/t20201124_4767932.shtml

基因編輯療法或使癌細胞永久失活

癌症被稱為「眾症之王」,它給人帶來的折磨、痛苦以及死亡率之高,使人們談癌色變。尋找攻克各種癌症的有效療法,依然是當下的醫學前沿領域。

據《科學進展》雜誌日前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CRISPR/Cas9系統在治療侵入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這是在尋找癌症治癒方法邁出的重要一步。

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新型遞送系統CRISPR—LNP,可專門針對癌細胞並通過基因操作將其破壞。該系統攜帶的一個遺傳信使(信使RNA),可對CRISPR酶Cas9進行編碼,Cas9作為剪切細胞DNA的分子剪刀會剪切癌細胞的DNA,從而使其失效並永久防止複製。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0-11/23/c_139536069.htm

科學新知

首次在昆蟲中發現礦物盔甲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約5.5億年前就開始了,科學家已經在甲殼類動物,例如龍蝦等海洋動物身上發現了這種類型的盔甲,但之前並沒有在昆蟲中發現過此類盔甲。

不過,《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一種切葉蟻的外骨骼上覆蓋了一層富含鎂的方解石盔甲。

這種「裝甲」此前只在海洋生物中存在,但現在在一種昆蟲身上發現,令科學家們非常驚訝。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1/t20201127_4768483.shtml

地球早期大氣層或像金星大氣一樣有毒

地球誕生初期是怎樣的呢?

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輕時,其表面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而從沸騰的海水中升起的氣體構造的大氣層可能與如今金星上的大氣層一樣有毒。

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初期,被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了一下腰」,產生了這些巖漿海洋。此外,撞擊產生的熱量也將年輕行星的不少地方融化並創造了月球。此後,隨著巖漿海洋逐步冷卻,一些化合物從熔融混合物中凝結出來,形成大氣層。

文章連結:

http://www.stdaily.com/guoji/xinwen/2020-11/26/content_1053351.shtml

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深處的「化石星系」

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撰文稱,他們利用斯隆數字巡天項目的星系演化實驗提供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隱藏在銀河系深處的「化石星系」,它可能在100億年前與還處於嬰兒時期的銀河系發生了碰撞。

天文學家將這個化石星系命名為Heracles,雖然它殘骸構成了銀暈質量的三分之一,但由於其處在銀河系深處,直到今天才被發現,這一發現再次增加了我們對銀河系演化過程的理解。

文章連結: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11/24/content_1052227.shtml

珠穆朗瑪峰頂部也出現微塑料汙染

繼科學家在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發現微塑料汙染後,有研究團隊在珠穆朗瑪峰也找到微塑料入侵的證據。

《細胞》旗下期刊One Earth的一項研究對珠峰8440米附近區域的積雪與徑流進行了採樣,結果發現所有積雪樣本中全都含有微塑料,微塑料個體寬度小於5毫米,研究推測可能是由於較大的物品破裂而引起的,有可能來自登山者的高性能運動服裝。

研究者稱,目前還不完全了解這些微塑料可能對生態系統或生物體、乃至人類健康產生的潛在影響。但微塑料過於細小的體積使得清除工作非常困難。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1/t20201123_4767708.shtml

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 形態比現代「子孫」更加多樣

南酸棗是一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喬木,在我國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分布。考古證據顯示,早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食用南酸棗,並且將其果實大量儲存起來。

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這些乾枯、脫水的化石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

此次,研究團隊共發現7枚「木乃伊」南酸棗果實化石,它們的形態結構與現代南酸棗基本相同。稍有不同的是,現在的南酸棗果實,頂端有3至6個俗稱為「眼」的萌發孔。而發現的化石裡,首次出現了具有7個萌發孔的果實。這說明,1500萬年前的遠古南酸棗,形態比現代「子孫」更加多樣。

文章連結:

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20-11/25/content_1052557.shtml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一周科技隨我探 |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迄今最小原子儲存單元面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30年前,我國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12月17日,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
  • 吳偉仁: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12月17日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戰
  • ...數據遭質疑,歐空局將主動回收太空垃圾,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中疾控專家許文波:冷鏈致老新冠病毒在數月或數年內隱秘傳播在近日的2020第六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所長許文波表示,新冠病毒汙染產品或許會成為新冠傳播的一條隱藏路徑,這將最終導致儲存許久的
  • 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兩會訪談)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兩會期間,記者採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趙小津,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探月四期還有3次任務 按照規劃,中國探月工程規劃為「繞、落、回」三期,此前中國通過發射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了「繞」「落」兩步。
  • 娥五號回來了,中國探月下一步計劃去月球南極!
    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們未來將立足於全月面到達。我們將在月球南極研製建設一個科研站。在月球南極南緯89度,可能存在連續180多天的光照。
  • 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 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未來月球探測還有哪些看點?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多位負責人一一解答。經過16載不懈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
  • ...滿洲裡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1例;國防部回應蔡英文稱將持續爭取...
    改革後,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國內航線將大幅增加,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將進一步得到強化。2丨整點投資丨主力資金大幅淨流出 銀行、白酒等個股逆市獲淨買入今日主力資金大幅淨流出超400億元,市場賺錢效應偏差。從淨賣出的情況來看,前20隻個股中,遭淨賣出最多的是京東方A,長安汽車、比亞迪、上汽集團、江淮汽車四隻汽車股位居其中,家電股美的集團、海爾智家遭主力資金淨賣出額度居於前位,國聯證券、中信證券這兩隻券商股亦現身主力資金淨賣出前20個股當中。
  • 探月四期,長徵九號……這個論壇有猛料
    探月四期,長徵九號……這個論壇有猛料 2020-11-25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45年之前,我國將建設「月球科研站」,實現人類永久性居住
    時間進入到21世紀,伴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日本、歐盟等多個國家也都計劃去改造月球、建造人類基地,而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仍然在2004年正式啟動了探月計劃,隨著嫦娥五號的正式發射,如今第一階段已經正式進入收官倒計時。
  • 嫦娥五號凱旋歸來 中國有了往返月球「雙程票」
    作為中國迄今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從2000年11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次披露「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到2004年1月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啟動並以承載中國人千年奔月情結的神話故事人物「嫦娥」命名,從2007年10月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實現繞月,到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再到嫦娥五號完美實施月球採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發展規劃所確立的「繞、落、回」三步走任務圓滿收官
  • 一文看懂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
    ,來源:人民網微博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大部分組成,重達8.2噸,可以說是我國探月史上最複雜、重量最大的探測器。2千克土打包帶回地球,使我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帶回月壤的國家。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 「挖土機」開工大吉!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兩天的月面工作。北京時間今天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月球「挖土機」,開工大吉!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這次任務相對於我們已經實施的繞月探測、落月探測來說,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術跨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11月24日4時30分,當天眼妹還在睡夢中時,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44年來再獲月球樣品 中國願與世界共享月球樣品科學成果
    2020-12-1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國家航天局相關負責人17日表示,我國將依據聯合國國際公約,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適時向全球發布月球樣品分析方案徵集工作,鼓勵國內外更多科學家參與其中,並組織國內外科學家團隊進行方案遴選工作。此外,一部分樣品還將用於公開展覽,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 國家航天局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
    月球樣品移交中科院  12月19日,國家航天局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採集帶回的1731克月球樣品被移交至中國科學院。這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當天,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接收這批樣品,並送入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豔華說。「中國探月工程匯聚全國包括港澳地區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傳承弘揚了中國航天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優良傳統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