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老楊工作室」將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這下好了,再也不怕那個『天梯』了!」前幾天,在謝家灣勞動三村社區艾佳沁園小區,來了一群居民們熟悉的年輕人。他們自帶桌椅,在小區院壩擺開陣勢,幫助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居民辦理城鄉醫保,教居民們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認真記錄居民們的意見建議。對很多腿腳不方便的居民來說,這真是一場服務的「及時雨」。
這是社區剛剛成立的「移動老楊工作室」。它的組建,讓曾經阻隔居民和社區的「天梯」問題,不再鬧心。
「天梯」帶來的煩惱
謝家灣是原建設廠所在地,幾萬人的家屬區多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勞動三村這一片更是典型的老廠家屬區密集地,有20棟老舊樓棟,住著2000多戶8000多人。其中,60歲以上的就有近2000人,腿腳不便是普遍現象。
而因地勢原因,社區所有樓棟均是依山坡而建,居民出門免不了爬坡上坎,很是頭痛。更尷尬的是,社區居委會位於坡地最高處,從最下方的居民樓棟到社區辦公樓,必須經過100多級連續不斷的臺階,就算是年輕人,爬到坡頂也會上氣不接下氣,更別說老年人了。
「要去社區辦個事,那真是要架很大的勢,有時候腿痛,就只能放棄,老是讓社區幹部來家裡,我也不好意思。」68歲的社區居民李紅梅阿姨說。
這100多級的「天梯」,成了阻隔居民和社區的一塊大石頭。
「老楊工作室」動起來
「老楊群工」是九龍坡市民都熟悉的服務品牌,勞動三村社區同樣設有「老楊工作室」。社區書記鄭曉濤介紹,今年以來,工作室的「老楊」們不僅作為主力軍參與了最艱苦的基層疫情防控,更成立了志願服務隊伍,認真梳理社區居民的各種矛盾點,通過開展「貼心楊」「舒心楊」「安心楊」系列活動,有的放矢地為居民解憂。
針對「天梯」困擾,「老楊」們積極出謀劃策。最後決定,讓「老楊工作室」動起來,開展移動辦公,將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公裡」。「移動老楊工作室」由此誕生。
居民點讚:貼心舒心安心
「要不是他們幫我弄,我完全搞不懂。」11月,是2021年城鄉醫保的集中辦理起始月,馬阿姨兩口子很苦惱——因為不太會用智慧型手機,要在手機上完成辦理步驟,對他們來說真是太難了。這一天,「移動老楊工作室」來到了她家樓下,工作人員手把手教她辦理,耐心細心又熱情,馬阿姨很感動地說:「『老楊』比我兒子貼心!」
在艾佳沁園小區,「移動老楊工作室」還組織巾幗志願者隊伍開展垃圾分類進家庭活動,讓居民一點點積累垃圾分類小知識,樹立共同維護舒心家園的意識。
與此同時,另外一組由社區民警擔任主角的「老楊」,則為居民講解防盜、防騙、防邪等知識,讓大家了解社會綜治工作,提升自我安全防範的能力。
「貼心、舒心、安心,我覺得社區給咱們老居民承諾的這幾個『心』的目標,完成得很不錯!」老樓棟長李軍阿姨笑著點讚。
新聞延伸
「有事找老楊,老楊幫您忙。」在九龍坡區,「有事找老楊」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老楊到底是誰?
老楊原本是九龍坡區金鳳鎮綜治辦主任楊永根,只是如今的老楊已經成了九龍坡區一個群體共同的稱號。
2019年初,楊永根站上九龍坡區委黨校的講臺,給參加培訓的領導幹部講課。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過程中,九龍坡區進一步提鍊形成了化解矛盾的「人、法、德、理、事」,「老楊工作法」在全區推廣,老楊也從一個人變成包括黨員幹部、居民代表、志願者、社工、社會單位、社會組織等在內的「群楊」。「老楊群工」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踐行服務承諾,形成「我們都姓楊,專幫百姓忙」的局面。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王渝鳳 通訊員 高曉燕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