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長著一雙輕而易舉看到別人的眼睛,如果不藉助鏡子,想看清自己還真是困難重重。所以,有很多帶著「自我」成分的詞語,大多都含有貶義,比如「自負」「自戀」「自鳴得意」「自作自受」「自生自滅」等等。有這些詞作為基礎,就不難發現,我們很多時候真的輕而易舉就「高估自己」,沒有客觀事實依據依託的盲目自信,最後導致各種問題。
我的朋友璐璐今天分享給我一個她職場成長故事,希望能成為後來者借鑑的反面教材。
璐璐踏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是負責採購。她做事熱情,善於跟各種人打交道,唯一不足——不注意細節。比如,對採購材料核對說明時用「一目掃十行」的速度,感覺大概沒有問題就通過。事後表明她的這種不嚴謹作風給後麵團隊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漸漸地,主管給她安排的工作內容不再涉及關鍵環節,成了邊緣化工作,比如跑跑腿什麼的。這樣一段時間後她不服氣,但是主管堅持認為給她的任務是適合她做的。溝通無果下,璐璐辭職了。後來又找了幾份採購的工作,都幹得不久,問題你們可能猜到了,璐璐堅持想做的採購崗位,但基本上每個她進入的公司最後都覺得她不適合……現在璐璐自己創業了,有了自己的員工,這時她才發現很多人正在經歷跟她類似的「待遇」——不接受調崗,要麼辭職。
璐璐說,不滿意崗位調換而頻繁跳槽,我現在終於醒悟,是我太高估自己導致定位不準。
為什麼我們會高估自己?
這裡有一個心理學解釋——「鄧寧克魯格效應」,也稱「達克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這個研究出自諾貝爾獎心理學獎獲得者: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與研究生賈斯廷·克魯格( Justin Kruger)《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
他們的研究課題源自一個現實現象:
1995 年的一天,一個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匹茲堡的兩家銀行。他沒有戴面具或任何偽裝,在走出銀行前,他甚至還對著監控攝像頭微笑。晚些時候,在警方給被捕的麥克阿瑟·惠勒看當天的監控錄像時,惠勒難以置信地說: 「可我塗了果汁。」原來,惠勒認為把檸檬汁塗在皮膚上會使他隱形,這樣攝像機就拍不到他。檸檬汁可以被用作隱形墨水,用檸檬汁寫下的字跡只有在接觸熱源的時候會顯形。所以惠勒覺得,只要他不靠近熱源,他就應該是完全隱形的。 最後警方的調查認為,惠勒既沒有瘋,也沒有嗑藥,他只是很誇張地「搞錯了」檸檬汁的隱形用法罷了。
研究還發現: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鄧寧將這種效應歸納為:「如果你沒有能力,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沒有能力。」
查爾斯·達爾文說:「無知要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
能力差不是錯,認識不到能力差,才是最大的悲哀。不能合理認識自己的能力,職場定位肯定會跟預期有偏差。
所以,高估自己≈無知(得知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現在我們真的要慶幸自己認識到這一缺陷,越早認識到這一點,就越有利於我們思想認知的提高,也越能通過各種途徑「自救」擺脫繼續「愚蠢」下去,特別是在職場上,否則就甩不掉「一瓶不滿半瓶咣當」或「倚老賣老」等標籤了。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