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環避孕,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母親的女性共同的記憶。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0》的數據,1980年-2009年的30年間,全國共實施婦女上環術2.86億次。如今這些媽媽們都過了圍絕經期,而很多人卻早已把它忘記在身體裡,有些人直到生病住院做檢查,才想起該取出那枚應該退役的節育器。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避孕方式的多樣化等,節育器的「角色」扮演正在隨時代而變。
要不是做核磁,這環可能跟我一輩子了
盛阿姨因為腹痛多日,到醫院做檢查竟查出了腫瘤,醫生建議她做個核磁檢查,進一步確定病情。本來想著一個簡單的檢查而已,沒想到醫生說,做核磁不能攜帶金屬物,就連鑲的假牙裡如果有金屬物質,都可能影響檢查。盛阿姨突然想到,自己牙齒倒沒問題,可30年前肚子裡一個「小東西」卻不好辦。
30多年前,盛阿姨在不打算要二胎後,果斷上了環。絕經以後,因為怕疼,也怕麻煩,想著節育環在身體裡一直也沒出什麼問題,應該不用管它,就一直帶了30多年。「「做不了核磁,才想起來取它」 盛阿姨如今被腹痛折磨的很痛苦,面對又要增加取環這個手術,令她十分鬱悶。但經檢查,醫生很遺憾地告訴她,盛阿姨絕經多年,子宮已經嚴重萎縮,強行做手術取出困難,增加手術併發症的風險,同時節育環也有可能卡在「半路」,取出失敗。考慮到手術的緊迫性,醫生最後選擇了其他影像學檢查手段,不得不放棄最適合的核磁檢查。盛阿姨決定,等身體恢復好了,第一件事就是把環取了。「要不是這次核磁共振事件,這環可能跟我一輩子了。」
「取環」本是一項常規手術,但對於進入絕經期的婦女——年齡大都在50歲以上,有的已70多歲,給她們取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計劃生育科主任醫師羅暢表示,常常遇到像盛阿姨這樣的患者,認為身體沒什麼不適,不取也行。有的因為忘了還帶著節育環,有的因為怕疼,一拖再拖好些年。當因為有一些被動原因,不得不取出節育器時,身體條件已經讓取環變的很困難。「其實,最佳取出節育器的年齡應該在絕經滿一年就及時取出。否則象盛阿姨那樣,拖得時間太久,子宮萎縮,取出困難,甚至取不出來。
產後一年多,我在媽媽的建議下帶了環
「我準備要二胎了,想取掉節育器。」在醫院,記者遇到了來取環的小雲,她告訴記者,生完二胎她還會再帶的。
「產後一年多,我在媽媽的建議下帶了環,同樣作為媽媽,她很怕我再次懷孕,做流產的話會很傷害身體。」小雲說,當時沒想過要二胎的事情,但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身邊同學都要了二胎,在目前家裡條件還不錯的情況下,她也決定要做二胎媽媽。回憶起當初來帶節育器,小雲說全是因為媽媽的「前車之籤」。未來還會選擇節育器避孕,小雲認為,既經濟實惠又方便,在適合自己身體條件的情況下,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相比節育環的避孕,有人用它來治病
記者從多家醫院了解到,如今,避孕方式的選擇更加多樣,節育環不再是女性朋友的幾乎唯一的選擇。新型口服避孕藥不斷被開發出來並被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和應用。新的避孕藥具如透皮貼劑等的發明,亦滿足了一部分的避孕需求。同時女性朋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她們有能力獲得更多的避孕知識並在生育的不同年齡、時期選擇不同的更適合自己的方法。那麼隨著時代的發展,節育環也在更新,節育環的種類也在變化。節育環的角色也不單單只是避孕,還可以治病。
小春自從16歲月經初潮後,痛經這件事始終讓她痛苦難堪。不僅月經量多,每次月經她連班都上不了,只能躺在床上,靠服用止痛藥緩解。在了解了有一種節育器可以緩解痛經後,小春決定試一試。「如今雖然也會有一點點疼,但不會影響生活了。」帶環後,小春的痛經得到了緩解,也沒有出現其它不適。
小春採用的正是那種能「治病」的節育器曼月樂環。該節育器不僅有避孕作用,還可以減少月經量、緩解痛經。羅暢解釋:「主要是因為高效孕激素抑制子宮內膜的生長,子宮內膜的厚度變薄,所以月經量變少。當患者有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導致的繼發性痛經,使用曼月樂環後痛經會明顯緩解,因此常常用於治療子宮腺肌症引起的痛經。此外,該環還能起到保護子宮內膜的作用。長期沒有孕激素對抗的雌激素作用會導致子宮內膜的過度增生甚至惡變。曼月樂環因為持續釋放左炔諾孕酮,誘導子宮內膜的腺體萎縮和間質蛻膜樣改變,從而抑制子宮內膜的過度增生,預防子宮內膜的惡變。」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張美玲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