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網際網路時代,主流文化該如何應對亞文化的挑戰?

2021-02-19 有點兒內容

文 | 尹鴻(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院院長)

在去中心、去門檻的網際網路時代 , 網紅、直播、遊戲、粉絲、說唱、街舞、同人漫畫、霸道總裁文……各種與正統、傳統主流文化形態相去甚遠的亞文化形態 , 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現出一種 " 主流化 " 傾向 , 這一現象值得高度關注、深入分析和理性面對。

亞文化 , 通常是指種種非主流、非普適、非大眾的文化 , 體現為某些特定年齡、特定人群、特定職業、特定身份、特定生活圈子和生活狀態的特定文化形式、內容和價值觀。

比較常見的 , 如嬉皮士文化、粉絲文化、嘻哈文化 , 以及爵士音樂、搖滾音樂等等 , 常常在不同時代被看作亞文化現象。亞文化群體 , 許多是所謂弱勢群體、邊緣群體 , 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亞文化則是青少年亞文化。

與主流文化不同 , 自成一格的青年亞文化團體更喜歡標新立異、張揚自我 , 甚至故意挑戰主流、正統文化形式和規範。正如早期提出亞文化概念的大衛 · 雷斯曼所說 , 亞文化有一種顛覆精神。

應該承認 , 亞文化是客觀存在 , 它反映的是部分沒有或者暫時沒有進入主流社會體系、獲得主流文化認可的 " 邊緣 " 或者 " 孤獨 " 人群的文化自我認同。

所以 , 大多數亞文化都是那些尚未獲得足夠社會地位和身份的青少年以及社會中各種少數人群體的文化符號。

這種符號可以暫時使他們獲得文化身份認同 , 表達自我 , 發洩焦慮和苦悶 , 消除在成長過程、社會化過程中內心的隔絕感、無意義感。從這個意義上說 , 亞文化往往體現出一定 " 合理性 "。


如果無視這種合理性 , 採取簡單粗暴的壓制和排斥態度 , 往往不僅不能解除兩種文化之間的緊張度 , 而且還可能對亞文化人群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 , 亞文化正是各種非主流人群的精神撫慰方式。

如今 , 在拆除了文化門檻的網際網路時代 , 亞文化獲得比過去大得多的話語空間 , 傳統的文化 " 把關人 "" 看門人 "" 過濾人 " 作用被弱化 , 任何人都可以相對自由地進行文化表達 , 亞文化可以較為暢通無阻地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傳播。

網絡視頻、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直播、漫畫、遊戲、粉絲組織、同人活動等等 , 其中都包含著大量與主流文化價值、主流美學價值、主流倫理價值不同的亞文化元素。

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 , 它們往往體現出比主流文化更大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 以至於很多人都會感覺到 " 二次元 " 生活並非只是出現在虛構世界中 , 它常常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在網際網路這種相對開放的平臺上 , 亞文化的確前所未有地獲得了與主流文化分庭抗禮乃至爭奪話語權的可能 , 甚至在某些領域、某些狀態下 , 亞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變成聲勢浩大的 " 主流文化 "。

這在客觀上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亞文化群體對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認同 , 從而多少會對社會的共享意識、共同價值、文化傳統帶來衝擊。這是我們應當正視的現實。

" 風俗之變 , 遷染民志 , 關之盛衰 "。在這樣的背景下 , 如何對待亞文化便成為主流文化必須積極面對的挑戰。

簡單粗暴的壓制、抑制、打擊 , 在網際網路時代幾無可能 , 而且還會引發亞文化更加強烈的對抗 , 從而導致部分人與主流文化之間更深的鴻溝。

但是 , 一味地放任自流也會造成亞文化泛濫 , 社會核心價值碎片化 , 文化對抗會更加頻繁。

從文化發展經驗來看 , 除了對亞文化進行適當管理以防止其從 " 地下 " 堂而皇之地成為 " 主流 " 之外 , 也應適度寬容地對其進行疏導、引導、吸納 , 使之對主流文化的對抗性減少到最低 , 使其文化的合理性被主流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 , 從 " 對峙 " 走向 " 轉化 ", 減少文化衝突 , 達成更多文化共識。

有亞文化都體現一定程度的亞文化人群的合理需求 , 主流文化只有融合這些需求 , 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文化發展 , 而不至於限入因循守舊的窠臼。

從歷史上來看 , 從 " 對峙 " 走向 " 轉化 ", 既是主流文化應對亞文化挑戰時應有的態度 , 也是主流文化自身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的客觀需要。

第一 , 對亞文化應 " 去粗取精 "

不少亞文化往往會直接地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甚至生理需求 , 宣洩功能比較突出 , 文化上往往會帶有某種 " 本我 " 的 " 粗鄙性 ", 例如有時較多地使用汙言穢語 , 有時只強調自我感受 , 暴力、情色等因素也比較普遍 , 存在某種攻擊性、叛逆性傾向等。

主流文化在對待這類亞文化時 , 應儘可能將這種宣洩性需求通過 " 淨化 " 方式加以過濾 , 吸收其原生態的生活質感、藝術的生動性和想像力、情感表達的創新性 , 使之符合主流價值的文化要求。

在這方面 , 說唱音樂的主流化、搖滾文化的變化 , 就是比較現實的例子。" 街談巷說 , 必有可採 ", 去掉亞文化中的 " 粗鄙性 "" 原始性 ", 將亞文化的情感表達 " 藝術化 "" 社會化 ", 也是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趨勢。

第二 , 對亞文化應 " 去偽存真 "

亞文化由於其 " 地下性 ", 往往會用更加誇張、激烈 , 甚至偏激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和市場化背景下 , 一些新興傳媒平臺和逐利資本會利用這種 " 誇張性 " 吸引眼球、帶入流量、獲得回報。商業動機使得亞文化的 " 虛飾性 "" 表演性 " 變本加厲 , 更加扭捏作態 , 從根本上背離亞文化本身的 " 合理性 "。

當下 , 部分低俗網絡直播、低俗網紅現象、明星醜聞、粉絲偏激行為 , 反映的就是這種商業動機對亞文化的放大和扭曲。

對於這種現象 , 一方面文化傳媒管理機構應該加強對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傳播平臺的依法管理 , 避免亞文化現象主流化的泛濫;

另一方面 , 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 " 誇張性 " 也可以加以適當 " 去偽 ", 使之在真情實感基礎上 " 合理化 "" 合情化 "" 審美化 ", 讓亞文化既能夠表達特定人群的特定情緒 , 但又不將這種情緒絕對化、誇張化 , 導致亞文化成為脫韁野馬 , 與主流文化之間形成巨大對抗和反差。

第三 , 對亞文化應 " 存異求同 "

主流文化一方面要包容亞文化的差異性 , 一方面也要賦予亞文化更多的文化共識 。例如 , 引導亞文化關注自由和平等之間的平衡、個性和社會的統一、權利和義務對等、愛和被愛的和諧、痛苦與快樂的辯證、挫折與成長的必然、小我與大我的關聯等等 , 使得 " 差異 " 性的亞文化走入主流文化。

也就是說 , 既尊重亞文化人群對自由、個性、差異的追求 , 又軟化、弱化這種追求的極端性和破壞性 , 使之能夠與主流文化協調發展。

因此 , 一方面 , 應該適當促成亞文化在資本和新媒介推動下主流化、大眾化;另一方面 , 在包容中轉化、在揚棄中引導 , 也是主流文化面對亞文化挑戰的積極態度。

近些年來 , 有關機構在傳統媒體管理體系之外 , 越來越重視對網際網路和各種亞文化新形態的精細化管理 , 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平臺意識到自己的 " 文化責任 ", 越來越多的明星偶像紛紛意識到自己的社會使命。

更重要的是 , 主流文化也更加開放地吸收亞文化元素 , 更加尊重不同群體的文化差異性 , 同時又積極地對這些亞文化進行升華、轉化 , 既讓主流文化更加 " 接地氣 ", 也讓亞文化更願意與主流文化融合。

例如 , 傳統媒體開始大量採用具有亞文化特點的網絡用語、網絡表達;說唱音樂形式也用來表達主流主題;搖滾音樂更加具有健康的青春氣息;許多青年電影明星積極參與主旋律公益宣傳片的拍攝推廣等 , 應該說 , 都體現出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積極吸收和轉化的態度。

事實上 ," 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 ", 人類的主流文化就如同大江大河一樣 , 總是在融匯各種涓涓細流之後 , 才有大江東去的生命力。

所以 , 在堅守主流價值底線的同時 , 開放包容、積極疏導 , 才能真正化解網際網路時代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衝擊 , 形成主流引導下多元文化之間的互動共生 , 也使得主流文化本身隨著時代發展更加具有兼容性、普遍性和共享性。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把亞文化變成主流的年輕人,還會改變世界對「成功」的定義嗎?
    銳氣十足的他們最終又將以怎樣方式融入主流世界? 我們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劉能教授聊了聊。作為研究「越軌」現象的專家,他將這場以網際網路為主要陣地的「衝突」形容為一場「文化戰爭」。我們會發現,當線上和線下地位都處於較低水平時,社會處於最危險的區域,也就是我們說的參數平行的狀態。但在其他三個區域,二者可以一定程度上相互均衡。 如何改變參數平行社會? 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就是專注於某些人群線上地位的提升,改善他們的在線生活質量。中國社會已經具備了達成這一狀態的產業基礎、亞文化生態、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等一系列外部支撐條件。
  • 如何看待新一代青年重塑的理念——亞文化
    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人類文化的傳播和接收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已然發生的巨大的改變。在這個新媒體與電子競技緊密結合的時代,電競文化更應該積極搭乘新媒體的順風車,思考好自己與主流文化之間的關係,積極構建自己的良好形象。從而有益於改變主流文化對於電競文化的刻板印象,使電競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得以有效傳播。
  • 理性對待網絡亞文化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網絡亞文化發展與...
    作為主流媒體,必須肩負起職責與使命,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為青少年營造一個綠色健康、清秀疏朗的網絡空間。同時也期待研討會能夠為行業協會、專家學者、主流媒體搭建溝通渠道平臺,攜手淨化網絡生態,為青少年群體的成長保駕護航。
  • 《愛in思談》:兩性情感類綜藝從亞文化走向主流文化的一次全新嘗試
    與電視綜藝節目相比,網絡綜藝因不受播出時間、地點的限制,互動性有其先天優勢,寬泛自由的網絡環境固然是重要的砝碼,但如何準確把握網生內容,進行對口內容的製作和輸出則成為節目的致勝關鍵。作為戀愛脫口秀節目,《愛in思談》便旨在提高女生的「愛商」。「愛商」是該節目的一大特色。
  • 亞文化,關你我PEACE?
    風格明確,辨識度足夠,亞文化似乎已經脫離了前衛的先鋒範疇,和主流風格在對立中形成微妙融合。抨擊亞文化成為現在的網際網路言論主流,亞文化還屬於先鋒的範疇嗎?當亞文化發展成主流文化之後,攻擊這種獨特文化反而更顯獨特,在這時候,一部分人作為支持者,一部分人發出反對的聲音,剩下的人作為觀望者——我們在上海的街頭拍下了不同風格的年輕人,在網絡攻擊亞文化這場主流現象運動中,作為觀眾,你的態度是怎樣的?我們記錄了來自不同風格的聲音:我不覺得,理由很簡單,沒有共鳴可以不用去關注,一味貶低別人那種往往自己也好不到哪去。
  • 思想界|B站跨年晚會:亞文化的勝利?
    有趣的是,儘管B站一直被認為是青年亞文化的聚集地,但與「亞文化」字面上的反叛意義相反,這場晚會反映了B站的年輕用戶積極擁抱主流文化,同時也對主流輿論的認可充滿了渴望。這一方面體現在晚會中有大量傳統藝術與流行文化的融合節目,年輕觀眾也依然不吝讚美;另一方面,許多B站用戶在讚美這場晚會時,最愛分享的評價就是自己家長對這場晚會的讚許,也驕傲於B站被官媒點名誇獎。
  • 亞文化今昔:讀赫伯迪格《亞文化:風格與意義》
    赫伯迪格的這本書主要是以英國的亞文化現象為例,探討亞文化現象出現的緣由,及其與所在社會之間互動的方式。亞文化的存在一定是相對於「主流」文化而言的。這種主流文化按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說法,就是城市中產階級佔據領導地位的一種意識形態。
  • 亞文化逆襲,從街舞到極限運動
    點擊視頻,與街舞大神馮正call out極限運動在眾聲喧譁的網際網路時代年輕人的聲音最響亮————————青年亞文化從地下走到地上,首先得益於網際網路。敢於接受挑戰,就是最大的挑戰。因此,如今網際網路綜藝的成功範例,必然是迎合大多數年輕人的精神追求和身份認同的。當所有選秀節目都在忙著講故事、灌雞湯的時候,街舞無疑更為直接,一言不合就battle,講的是實力。這種價值觀,恰恰與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主張一致———死磕,不怕輸,勇於挑戰。
  • 淺談「亞文化」
    、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的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價值和觀念。      正如亞文化概念所指的「局部的文化現象」,亞文化也稱為「集體文化」,不同的國家、區域主文化與亞文化均因其民族、歷史而存在異同。
  • 豆瓣組學:一個亞文化發源地的主流「躍遷」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明星八卦、時事熱點、亞文化動向以及眾多原創memes,越來越多現身於大眾視野的信息源頭正在指向一個地方——豆瓣小組。這裡似乎成為了一個熱點訊息儲備倉,在組友們實現互相串門的同時不斷發射,而豆瓣小組作為眾多亞文化的發源地,也正在實現一次次的主流「躍遷」。
  • 說唱街舞火熱、樂隊夏天爆紅背後的亞文化魔力
    兩次世界大戰對整個世界現代性的打擊,意外的收穫了很多有趣的東西,嘻哈也只是這些新的「亞文化」中的一部分。助推嘻哈風靡的正是「亞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從流浪源起的「亞文化」就如說唱和街舞被歸於嘻哈文化一樣,嘻哈文化也被歸為一種「亞文化」。什麼是亞文化?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英文名字subculture可能說明了問題,亞文化就是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種文化形態。
  • 高校抖肩舞火熱背後是亞文化的表達
    高校抖肩舞,是亞文化興起而產生的表達方式,也是亞文化的一個縮影。等抖肩舞的熱度過去,總會有新的代替形式。但是亞文化的影響卻依舊在擴展。與主流文化對應的亞文化,因其獨特的性質和影響,在傳統意義上很難受到重視和推崇,而網絡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這種隔閡,像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應用的熱門內容就常常引起模仿熱潮,它呈現了亞文化正在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趨勢。
  • 說唱歌手的主流進擊
    這種自由的交換,從針尖對麥芒到社會主義正能量,其內裡本質上是亞文化向主流文化發起挑戰、抵抗並最終被收編的一次生動的反映。何為亞文化?早在1950年,美國學者大衛·雷斯曼(David Riesman)從社會學的角度區分了大眾文化和亞文化。
  • 網際網路時代,家裝行業該如何走下去?
    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紅利消失之後,原本火熱的網際網路家裝市場同樣陷入了一片沉寂。至於未來的家裝行業到底該怎麼走,或許每個人都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如今可以肯定的是,網際網路家裝式的流量收割已經不再有效了,如果不改變家裝行業本身,僅僅是做撮合和中介,所謂的家裝行業也許只剩下了營銷的意義,再也沒有其他意義了。
  • 不是所有的亞文化都值得尊重與包容
    北島也許不知道,他遭遇的正是在部分青少年網民中流行的「祖安文化」。據《半月談》報導,「祖安」一詞源於一款競技網遊的中國伺服器「祖安」大區,經部分網絡自媒體不斷惡意曲解、渲染、炒作,逐漸成為對噴、罵人、說髒話成風的代名詞。一些青少年滿嘴髒話,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
  • 內容消費升級的時代,電影營銷該怎麼做?
    就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網易傳媒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了「華語娛樂新風向」的主題論壇,電影行業的營銷專家就當前形勢下如何開展有效的電影營銷進行了探討,行業的各位專家認為,電影營銷也進入到了一個需要「升級」的時代。
  • 李毅吧的興起:「帝吧亞文化」及其逆襲
    百度貼吧「帝吧」(李毅吧)這個網絡亞文化社群,近期闖入了主流媒體的視野。以一位現已退役的足球運動員「李毅」為關鍵詞生成的百度貼吧,為何會聚集起如此眾多的中國網民,進而震蕩出如此浩大的輿論聲勢?——這或許是不少網友頗為好奇的一個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嘗試對「帝吧亞文化」的緣起展開追溯。為什麼李毅吧會被稱作「帝吧」?
  • 巨人網絡吳萌:如何應對新時代下的人才挑戰
    12月17日,2020年度中國遊戲產業年會大會在廣州舉辦,巨人網絡聯席CEO吳萌出席大會並發表主題為「如何應對新時代下的人才挑戰」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各位領導、來賓,大家下午好!我在來之前看了一下會議日程,主題是布局全球市場,弘揚中華文化。我後面兩個演講,大偉哥(米哈遊總裁劉偉)跟信文(莉莉絲CEO王信文)他們全球市場都做得非常好,這個話題交給他們,我想談另一個話題,關於人才的,因為我覺得人才是產業的根本。遊戲產業蓬勃發展到今天,靠好產品驅動,好的產品靠人才驅動。
  • 肖戰事件背後,「亞文化市場」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相對於主流文化來說,肖戰事件中的這些詞彙確實還不被大眾所熟悉,這類圈子被稱之為「亞文化」。「227大團結」已成過去,但亞文化市場所透露出來的潛力卻值得深思。 亞文化的「亞」是相對於主流文化來說的,比如圍繞影視明星建立的粉絲圈是其主文化,那麼從粉絲圈衍生或分裂出來的同人文圈子就是其亞文化,也可以稱之為非主流文化。
  • 世界服裝亞文化|Subculture
    何謂亞文化?亞文化,也稱次文化或非主流文化,是指從母文化/主流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新興文化體系,英文為Subculture。次文化的展現多半源於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抵抗和反思,可以說是伴隨著主流文化而產生的另一種價值觀念與行為與體系,這引發這次文化的條件可以是任何事物:國家,宗教,階級,膚色,性向,職業與年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