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現存規模最大古建築群,嵩山中嶽廟:天地之中,萬物有靈

2020-12-22 浣花山房

2018年五一小長假,我們應邀往洛陽遊玩。假期第一天即4月29日,早班機準點抵達鄭州機場,朋友專程前來迎接,驅車高速一個小時,到達此行第一站,聞名已久的中嶽嵩山。一下高速,頓時陷入茫茫車海之中,節假日外加熱門景區,這番擁堵可自行腦補。手機地圖上顯示前往少林寺的路段一片鮮紅,我料定景區必定是水洩不通,建議先就近前往相對通暢的中嶽廟。沿途走走停停,卻也讓我們見識了少林武術的熱度,道路兩旁星羅棋布也不知有多少武術學校,或許是場地不足,又或許為了現場廣告,一家家競相組織人馬在路邊操練,龍騰虎躍,氣氛比天氣還火熱。半小時後到達中嶽廟,門前攤販無數,聲勢喧天,幸而過了天中閣真正進入廟宇之後,古樹參天,殿閣重疊,雖然遊人香客亦絡繹不絕,卻絲毫不影響其名山大宇的肅穆森嚴和巍峨靜謐。

中嶽廟,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位於登封市嵩山東麓。始建於秦,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時,加封中嶽神,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故稱之為中嶽廟。唐玄宗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嶽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是中嶽廟的鼎盛時期,宋太祖金妝神像,嶽神的冠戴衣著沿襲至今。以後又繪飾壁畫,遍植松柏,不斷為之增添光彩。明清兩朝對中嶽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嶽廟作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又設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從此,中嶽廟飛甍映日,傑閣聯雲,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布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

由於歷代帝王專寵,故而中嶽廟地位始終尊崇,建制不斷擴大。廟宇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此為華夏文明道教聖地。廟內主要建築,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後共11重。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餘間,氣勢恢宏。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著許多文物瑰寶。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據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鬥米道」,創立「新天師道」。中嶽廟是河南省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門是中嶽廟的前門,原名「名山第一坊」,為木建牌樓,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原廡殿式牌坊,更名為「中華門」。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了中嶽廟所處的地理位置。

中華門北有一座八角重簷亭,即「遙參亭」,是古代過往行旅拜謁嶽神的地方。形象優美,精巧異常。

景區入口天中閣。天中閣在明清之際是中嶽廟的正門,面闊五間,重簷綠瓦,雕梁畫柱,飛簷凌空,風格獨秀。臺高7米有餘,上面有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重簷歇山式建築,覆以綠色琉璃瓦,四周築有女兒牆。閣樓正面牌匾上書「嶽立中天」,背面牌匾則書「道濟天下」。

出天中閣沿甬道拾級而上,其後便是木結構配天作鎮坊。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坊起三架,廡殿式屋頂,鬥拱雀替,雕琢華麗。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廟」、「俱瞻」。

配天作鎮枋後為松柏掩映的崇聖門,因中嶽神曾被封為「中嶽天中崇聖大帝」而得名。而今卻供奉各路財神,改名財神殿了。

崇聖門東有古神庫,創建於北宋。在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珍品。 有關鐵人的民間傳說甚多,有一種說法是摩挲其身體相應部位可消解人身病痛,故而摩身拜祭者甚眾。

峻極門前甬道兩旁為四嶽殿,古人稱中嶽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嶽為五嶽之首,配之以四嶽殿,表示「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峻極門前東側四角亭內有《中嶽嵩高靈廟碑》,刻於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是嵩山地區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文傳為著名道士寇謙之所書。字體結構嚴整,筆調樸實健捷,仿似漢碑古制,是研究魏書書法和中嶽廟宗教歷史的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康有為把它列為北碑十家之首,稱其「沉異奇古」。現字跡已大部剝落,僅存首尾數百字。

竣極門附近有許多珍貴文物,還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獅、廟固等。

峻極門外臺階下東側有一座《五嶽真形圖碑》,刻立於明萬曆三十二年,碑上按照五嶽的座落方位,雕刻著五嶽圖,圖下刻記著關於五嶽的傳說。《五嶽真形圖》是根據「華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嶽如行、南嶽如飛、中嶽如臥」等不同特點繪製的代表五嶽的象形碑。

嵩高峻極坊屹立於峻極門內,又名「迎神門」,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彩和七彩鬥拱,黃瓦蓋頂,雕梁畫棟,剔透玲瓏,式度秀麗,是清代木結構建築的精品。

跨過嵩高峻極坊,在高大的石欄月臺上,坐落著中嶽廟的正殿一峻極殿,或稱「中嶽大殿」,是嵩山規模最大的建築。此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慶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鬥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空彩畫。這種規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際僅次於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月臺下面為拜臺,左右為兩座秀麗的御碑亭,東為「御捍亭」,內立乾隆15年的御碑,西為「御帛亭」,內立乾隆四十八年的御碑。

中嶽大殿內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是用精緻的小型鬥拱層層疊造而成,盤龍居井心,龍口中原來系有寶珠,當地人呼之為「老龍盤窩」,是一組珍貴的藝術品。藻井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蛟龍捲須昂首,盤繞升騰,玲瓏可愛,巧奪開工。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華麗的大型神龕,神櫥上懸有康熙帝御書「嵩高峻極」四字橫匾。龕內塑有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龕外側塑有高達6米的執錘侍立、姿態雄偉的鎮殿將軍,左為方弼,右為方相,是嵩山地區最大的泥塑作品。

峻極殿的後面,是一座單獨的院落,主要建築為嶽寢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築,黃瓦覆頂,鬥拱飛翹,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傳說為中嶽大帝與帝後起居之所。殿內神龕裡,有「天中王」和「天靈妃」的塑像,兩端有兩個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龍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東榻上睡像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為彩色泥塑。

御書樓是中嶽廟最後一座殿宇,原名「黃籙殿」,是儲存道經之地,創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帝遊中嶽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又稱「御書樓」。現為中西合璧的硬山廡殿式黃色琉璃瓦樓房,為民國所建,兩側順山房是儲存祭器的地方。

中嶽廟現存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00多株,是生長著的「活文物」。其中漢柏40株,晉柏3株,南北朝柏24株,其餘為唐、宋新植。大者數人圍,小者亦二人圍,是嵩山地區現存古柏最多的地方,「蒼蔚蟠薄、扶疏蔭翳之氣,欲噴雲霧」,名木古樹鬱鬱蔥蔥,古碑文物多不勝數,不愧名山氣象。

相關焦點

  • 獨家發布|江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古建築群
    作為江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官式古建築群,朝天宮的模樣被久久地保留著。朝天宮全景/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大成殿/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朝天宮格局,大體來自曾國藩修建後的樣子,佔地面積約為7萬平方米。
  • 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宅,在國內名聞遐邇,被譽為民間故宮
    朝代有更迭,時代有變遷,但歷史給這片土地留下的是豐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遺存,讓人們今天仍然可以一睹古代的風採。東陽盧宅東陽有一處著名的古建築群,被譽為「民間故宮」。建於1456年,距今有500多年歷史,它是江南望族盧氏族人的宅邸,也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
  • 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中華五嶽因什麼出名你知道嗎?
    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餘裡。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西嶽——華山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 中國公認的四大古建築群,北京故宮居榜首,有兩個在山東
    4、山東泰安岱廟:遊覽泰山一般先遊岱廟,岱廟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古代帝王封住禪宗大典舉行了泰山祭神的活動,閉禪是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儀式,過去是國家的盛世,岱廟保存了許多歷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大量泰山典籍和路經,又有184個歷代石碑刻和48個漢畫像石
  • 中嶽嵩山峻極於天,竟連黃帝都曾來此拜神為師!
    中國有五嶽,分別是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五嶽是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被視為道教名山。五嶽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的象徵。
  • 匯五嶽之精華,聚三山之靈氣,壯美嵩山演繹中國功夫傳奇
    嵩山,禪宗的發祥地,位於漢姆省,登縣,山勢險峻,層巒疊嶂,自古以來就有「峻極峰高四望雄,中原頑氣弱天中,西連華嶽三峰迷茫,去看黃河一縷通」的說法,中國五嶽名山的中嶽。山上深深的樹蔭籠罩著太陽,草木繁茂,水好像要滴下來了,山間的泉水沙沙作響,站在山頂上,一片美麗的景色,處處美麗,山峰中間有一塊殘碑,據說是清乾隆帝登山作詩的痕跡,在山體南部的山腳下,歷代多次建有寺廟的書院,最東端的中嶽廟是中國最古老的道教廟之一。
  • 中嶽嵩山,且醉江湖,一夢浮生!
    然而,金庸先生最後的安排卻又耐人尋味:他是否曾經也如蕭遠山或慕容博一般,是歷經人生大起大落之後,才終於選擇在嵩山少林寺,修行自我呢?書中的答案,隨著金庸先生作古,已不可考,但是現實中的答案,卻如此明晰。江湖,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嵩山亦是一個讓人嚮往的聖地。
  • 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竟然就在中國
    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竟然就在中國,而它就是「北京故宮」。「北京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舊稱紫禁城,它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就是是皇帝居住、處理政務的地方,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這裡成為故宮博物院,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
  • 五嶽真形圖詳解
    五嶽真形圖,道教符籙,據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致福之效。很多人對五嶽真形圖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為大家帶來五嶽真形圖的詳細介紹。後來,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並作了評論:「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圖,這幅圖見於《五嶽真形圖》(作者姓名不詳,現存有十七世紀的版本)。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幅圖中所用勾畫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遜於近代所用的方法。」
  • 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又名紫禁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也就是俗稱的「三宮六院」。
  • 我心裡一直有個夢,嵩山少林學武功!天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
    有的人說,設十八銅人陣是為了護衛山門,保衛少林寺安危;也有的人說,其實十八銅人是為了考驗下山弟子能力,防止有辱少林聲名。不論何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能闖得過十八銅人陣的人就是江湖中的英雄好漢。而能成為十八銅人中的一員,也是正統少林弟子的目標。值得一提的還有少林寺塔林,這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造型各異,式樣繁多,是少林寺歷代僧人的墓碑,在佛教界頗有名望。
  • 中國名山大川無數,為何只有五嶽名氣最大,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中國自古以來都地大,名山大川無計其數,可是為什麼歷史上,只有五嶽的名氣比較大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五嶽都指的是什麼。五嶽是指:東嶽泰山(海拔1545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這幾處山為何被稱為嶽呢?有何神秘之處呢?
  • 河北帝王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環境幽雅
    只是現在國內看來,除了秦始皇陵,還有其他的帝王陵,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只是在旅遊的知名度上說起來,卻很容易被人忽視,所以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的帝王陵,這個帝王陵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在這裡說一下,它與帝王陵的發展情況,也就凸顯了它的不同之處,同時也是我國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帝王陵建築群。那是清東陵。
  • 道教五嶽大帝是指哪幾位尊神?
    五嶽我們都知道,在金庸武俠裡還塑造過一個江湖幫派:五嶽劍派,裡面各個是人才,說話聲音又好聽,特別是嶽不群和林平之,那小聲音,真叫一個燕語鶯聲,嬌翠欲滴,餘音繞梁,珠圓玉潤…(嶽不群表示贊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濃厚的山川崇拜信仰基礎,道教承載傳統,認為萬物有靈、山川有神。五嶽對應五行,又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帝王受命於天的象徵。
  • 【走進道教】道教五嶽大帝是指哪幾位尊神?
    五嶽我們都知道,在金庸武俠裡還塑造過一個江湖幫派:五嶽劍派,裡面各個是人才,說話聲音又好聽,特別是嶽不群和林平之,那小聲音,真叫一個燕語鶯聲,嬌翠欲滴,餘音繞梁,珠圓玉潤…(嶽不群表示贊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濃厚的山川崇拜信仰基礎,道教承載傳統,認為萬物有靈、山川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