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五一小長假,我們應邀往洛陽遊玩。假期第一天即4月29日,早班機準點抵達鄭州機場,朋友專程前來迎接,驅車高速一個小時,到達此行第一站,聞名已久的中嶽嵩山。一下高速,頓時陷入茫茫車海之中,節假日外加熱門景區,這番擁堵可自行腦補。手機地圖上顯示前往少林寺的路段一片鮮紅,我料定景區必定是水洩不通,建議先就近前往相對通暢的中嶽廟。沿途走走停停,卻也讓我們見識了少林武術的熱度,道路兩旁星羅棋布也不知有多少武術學校,或許是場地不足,又或許為了現場廣告,一家家競相組織人馬在路邊操練,龍騰虎躍,氣氛比天氣還火熱。半小時後到達中嶽廟,門前攤販無數,聲勢喧天,幸而過了天中閣真正進入廟宇之後,古樹參天,殿閣重疊,雖然遊人香客亦絡繹不絕,卻絲毫不影響其名山大宇的肅穆森嚴和巍峨靜謐。
中嶽廟,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位於登封市嵩山東麓。始建於秦,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時,加封中嶽神,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故稱之為中嶽廟。唐玄宗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嶽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是中嶽廟的鼎盛時期,宋太祖金妝神像,嶽神的冠戴衣著沿襲至今。以後又繪飾壁畫,遍植松柏,不斷為之增添光彩。明清兩朝對中嶽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嶽廟作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又設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從此,中嶽廟飛甍映日,傑閣聯雲,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布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
由於歷代帝王專寵,故而中嶽廟地位始終尊崇,建制不斷擴大。廟宇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此為華夏文明道教聖地。廟內主要建築,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後共11重。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餘間,氣勢恢宏。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著許多文物瑰寶。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據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鬥米道」,創立「新天師道」。中嶽廟是河南省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門是中嶽廟的前門,原名「名山第一坊」,為木建牌樓,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原廡殿式牌坊,更名為「中華門」。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了中嶽廟所處的地理位置。
中華門北有一座八角重簷亭,即「遙參亭」,是古代過往行旅拜謁嶽神的地方。形象優美,精巧異常。
景區入口天中閣。天中閣在明清之際是中嶽廟的正門,面闊五間,重簷綠瓦,雕梁畫柱,飛簷凌空,風格獨秀。臺高7米有餘,上面有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重簷歇山式建築,覆以綠色琉璃瓦,四周築有女兒牆。閣樓正面牌匾上書「嶽立中天」,背面牌匾則書「道濟天下」。
出天中閣沿甬道拾級而上,其後便是木結構配天作鎮坊。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坊起三架,廡殿式屋頂,鬥拱雀替,雕琢華麗。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廟」、「俱瞻」。
配天作鎮枋後為松柏掩映的崇聖門,因中嶽神曾被封為「中嶽天中崇聖大帝」而得名。而今卻供奉各路財神,改名財神殿了。
崇聖門東有古神庫,創建於北宋。在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珍品。 有關鐵人的民間傳說甚多,有一種說法是摩挲其身體相應部位可消解人身病痛,故而摩身拜祭者甚眾。
峻極門前甬道兩旁為四嶽殿,古人稱中嶽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嶽為五嶽之首,配之以四嶽殿,表示「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峻極門前東側四角亭內有《中嶽嵩高靈廟碑》,刻於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是嵩山地區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文傳為著名道士寇謙之所書。字體結構嚴整,筆調樸實健捷,仿似漢碑古制,是研究魏書書法和中嶽廟宗教歷史的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康有為把它列為北碑十家之首,稱其「沉異奇古」。現字跡已大部剝落,僅存首尾數百字。
竣極門附近有許多珍貴文物,還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獅、廟固等。
峻極門外臺階下東側有一座《五嶽真形圖碑》,刻立於明萬曆三十二年,碑上按照五嶽的座落方位,雕刻著五嶽圖,圖下刻記著關於五嶽的傳說。《五嶽真形圖》是根據「華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嶽如行、南嶽如飛、中嶽如臥」等不同特點繪製的代表五嶽的象形碑。
嵩高峻極坊屹立於峻極門內,又名「迎神門」,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彩和七彩鬥拱,黃瓦蓋頂,雕梁畫棟,剔透玲瓏,式度秀麗,是清代木結構建築的精品。
跨過嵩高峻極坊,在高大的石欄月臺上,坐落著中嶽廟的正殿一峻極殿,或稱「中嶽大殿」,是嵩山規模最大的建築。此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慶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鬥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空彩畫。這種規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際僅次於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月臺下面為拜臺,左右為兩座秀麗的御碑亭,東為「御捍亭」,內立乾隆15年的御碑,西為「御帛亭」,內立乾隆四十八年的御碑。
中嶽大殿內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是用精緻的小型鬥拱層層疊造而成,盤龍居井心,龍口中原來系有寶珠,當地人呼之為「老龍盤窩」,是一組珍貴的藝術品。藻井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蛟龍捲須昂首,盤繞升騰,玲瓏可愛,巧奪開工。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華麗的大型神龕,神櫥上懸有康熙帝御書「嵩高峻極」四字橫匾。龕內塑有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龕外側塑有高達6米的執錘侍立、姿態雄偉的鎮殿將軍,左為方弼,右為方相,是嵩山地區最大的泥塑作品。
峻極殿的後面,是一座單獨的院落,主要建築為嶽寢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築,黃瓦覆頂,鬥拱飛翹,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傳說為中嶽大帝與帝後起居之所。殿內神龕裡,有「天中王」和「天靈妃」的塑像,兩端有兩個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龍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東榻上睡像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為彩色泥塑。
御書樓是中嶽廟最後一座殿宇,原名「黃籙殿」,是儲存道經之地,創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帝遊中嶽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又稱「御書樓」。現為中西合璧的硬山廡殿式黃色琉璃瓦樓房,為民國所建,兩側順山房是儲存祭器的地方。
中嶽廟現存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00多株,是生長著的「活文物」。其中漢柏40株,晉柏3株,南北朝柏24株,其餘為唐、宋新植。大者數人圍,小者亦二人圍,是嵩山地區現存古柏最多的地方,「蒼蔚蟠薄、扶疏蔭翳之氣,欲噴雲霧」,名木古樹鬱鬱蔥蔥,古碑文物多不勝數,不愧名山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