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簷翹角肆意灑脫,勾著人在步履之間仰望,越過屋頂的流線,透過樹葉的間隙,深邃的紅牆也被點點光暈灑落。於是,關於感知的點滴,關於時空的回想,關於歷史的交錯,剎那間,迸發……
亭臺樓閣,嚴肅端莊,歷史的洗刷,沒有帶走朝天宮的任何,卻在時間的積累中增加了她的氣質和閱歷。作為江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官式古建築群,朝天宮的模樣被久久地保留著。
朝天宮全景/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大成殿/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朝天宮格局,大體來自曾國藩修建後的樣子,佔地面積約為7萬平方米。朝天宮重建為文廟,面南背北,依山而建,南、東、西三面有宮牆圍繞,自下而上共分五進。至聖先師的儒學大成,彰顯於萬仞宮牆,映照在泮水池畔,仁義禮智信,先賢的智慧之光,在大成殿中弘揚。
中國古代建築,一般會在建築的主入口前設置一道牆,成為照壁或影壁,萬仞宮牆則是整個朝天宮古建築群的照壁,也是文廟的標誌性建築。它東西橫向,全長近百米。仞是度量單位,我國古代八尺或七尺叫作一仞。萬仞宮牆出自《論語·子張》篇 :「……夫子之牆高數(萬)仞,不得其門而入。」意思是讚譽孔子知識淵博,後世遂以「萬仞宮牆」作為頌揚孔子的專用語。
孔子行教像/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萬仞宮牆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磚坊,為文廟的入口,三間三拱門,中門較高大,下施須彌座,上有磚刻橫額,東為「德配天地」,西為「道貫古今」,這些字據說皆出自曾國藩之手。宮牆內側有一半圓形的水池,周圍有白石欄杆,成為泮池,民間稱月牙池,池水終年不竭。
泮池以北是欞星門,欞星最早作靈星,是主司農業之神。漢朝以後,歷代多有祭祀靈星的傳統。到宋代,靈星才開始用在建築名稱上。這座欞星門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牌坊,木質結構,黃琉璃瓦覆頂,以鬥拱層層出挑,仰視而看有亭亭如蓋的效果。欞星門南北柱腳下各有四座石獅,雌雄成對,雕工精細,栩栩如生。20世紀90年代火遍全國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曾來此取景,其中許仕林中狀元的場景便是在欞星門前拍攝的。
欞星門舊照/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欞星門前的滑滑梯/胡瀟 攝
過欞星門為文廟一進院落,東西兩廡左右廂房各兩座,兩闊各五間。院落的正北面是大成門,又稱戟門,面闊五間,分設左、中、右三門,中門專供皇帝、欽差祭祀大典時孔子牌位出入,親王、郡王走左右兩門,一般官員只能走大成門外側的「金聲」和「玉振」小門。在南京的民間傳說中,大成門正對著天上的「南天門」,所以大成門不能隨便開啟,否則上天會降下洪水、瘟疫和瘋病這三種災禍。
大成門北是文廟的二進院落,東西兩側各有一組對稱的配殿,東配殿南側原有石碑,題為《重修江寧府學碑記》,記述了清同治年間將朝天宮由道觀改建為江寧府學和文廟的經過。石碑在 1966 年遭到破壞,斷為三截。2010年,南京市博物館將其修復,移至二進西廂房內保護並展出。
大成門/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二進正北為大成殿,這是江寧學府文廟主體建築,五進七間,屋頂為重簷歇山式,上下簷均施鬥拱,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四條斜脊,屋面略有弧度,狀如飛翼,上覆純黃琉璃瓦。大殿前後兩廊,均有巨形木柱,用以支撐梁架,兼具裝飾之用。
大成殿後是崇聖殿,又稱先賢殿、先賢祠,殿後是冶山最高處,建有敬一亭,可鳥瞰南京北部風景。敬一亭東,有飛雲、飛霞、景陽三閣。飛霞閣曾是金陵官書局的辦公地點,它在當時是清末創辦較早而影響較大的官辦書籍印刷出版機構之一。
航拍朝天宮/吳小寶 攝
崇聖殿/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古建築記錄著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審美特徵和價值觀念,它是一個地方的寶貴遺產。朝天宮留給南京的,不僅是巍峨大氣,還有溫暖的記憶。「滑滑梯兒,滑滑梯,你先我後別著急,上去好像爬高山,下來好像坐飛機。」伴隨著「哧溜」而下的歡笑聲,欞星門前的長條石面上漸漸留下了兩道深深的「屁股溝」,沒在這裡磨破過幾條褲子的老城南人,不足以談童年。這段臺階共有12級,高度不算高,坡度不算陡,卻是南京最古老、最有名的「石頭滑梯」,直至現在,仍有許多孩子來此玩耍。
我國的古建築多為土木結構,民間有一句俗話,「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基本能反映實際情況。80年代以來,朝天宮古建築群已經歷了3次較大的保護性維修,1986年至1992年是落架大修,1999年至2000年是大面積維修出新,2010年至 2012年是整體升級改造。
其中,2010年的大修意義重大,它不僅在技術上維修了一個完整的朝天宮古建築群體,更體現了城市管理者以敬畏歷史之心,傳承名城文化的良苦用心,保護南京歷史文化特色,彰顯名城特色魅力。
朝天宮 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由於此次大修需揭頂,對於破損部位必須仔細地進行研究分析,特別是對大殿戧角部位的木結構屋頂要進行測量,並找出問題的根源。在對原建築結構形狀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對照古建築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範,再做出合理的維修方案,並邀請了多位古建築專家對維修方案進行論證,最終合理利用。如在崇聖殿的維修中,東北角的戧角梁已經腐朽倒塌,角科腐朽鬆散,二道梁斷裂,鬥盤枋變形,針對這一情況,工作人員採用30毫米厚鋼板製作成十字架,用託梁換柱的辦法墊付到鬥盤枋上部,擴大承載力,把斷裂的二道梁用12號槽鋼進行加固,老角梁、仔角梁等構件按原樣複製。根據相關規定,此次維修並未給建築上的繪畫塗抹油漆,現在在大成殿西側梁坊上還保留一段原始彩繪,藉此人們可以想像朝天宮文廟古建築當年曾有過的輝煌和華彩。
朝天宮古建築群從明清兩代開始被譽為「金陵第一勝跡」,這個稱呼絕非浪得虛名。冶山之上既有宮殿,也有園林,「宮」對外,「苑」對內,兩者相互結合,互為表裡,若即若離,組成富有詩情畫意景色的古典建築。作為接待朝拜之所的宮禁,為法度所限,朝天宮用均齊格局,屋宇比鄰,以表莊重,宮殿廟堂,氣象嚴肅。而宮牆外之苑囿別館,則助抒發心意,極觀覽之變化,盡錯綜之美,窮技巧之變,純任自然,軼出於整齊劃一之外。
朝天宮鳥瞰圖/金偉琦 攝
朝天宮古建築群的建築特色明顯,遵循中國古代禮制建築以三大殿為中軸線,其他建築左右對稱分布的基本格局。三大殿即以三座主體建築縱向和橫向排列作為建築群核心的建築形制,早期只有天子和諸侯的宮殿才能配備,後來應用範圍擴大到學官、祠廟等禮制建築和寺廟、道觀等宗教建築。第二個特點是以南北縱向三大殿為軸心,附屬建築左右對稱,呈多進式展開,體現了莊嚴肅穆、堂堂正正的恢宏氣勢。第三個特點便是依山而建,因山制宜,各進院落的高度、各建築之間的距離都不相同,從空間感覺上,既滿足了禮制建築要求的宏大,又力求變化,讓人不覺單調。
朝天宮雪景/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在朝天宮,千百年的時光造就了連綿的古建築群,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南京人的家園記憶。很多人獨愛這裡深邃的紅,還有春光裡的玉蘭和櫻花,在重簷歇山頂的映襯下,似乎更絕世風華,在琉璃瓦硃砂牆的輝映中,似乎更加詩意盎然。
本文選自《藝術博物館》雜誌
國際刊 總第2期
《藝術博物館》雜誌(《中國藝術博物館》別冊)總第2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