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夕,筆者自駕來到300公裡外的綏寧李熙鎮,為四十多年前在此地工作、去世的老父親掃墓祭祀。
祭掃結束後,我來到鎮上同居民攀談,打聽附近的名勝古蹟。隨後,慕名探訪了神秘古樸而人材輩出,但深藏閨秀的於家大院。
於家大院,又稱黃道堂,座落在鎮政府右側約百餘米的街道民居內。它始建於明清時期,現存乾隆5年(1740年)至光緒15年(1890年)的古建築群25棟。全部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條石板巷穿過槽門,兩層民居規劃布局有序,形成四縱八橫的建築格局。山牆飛簷翹角,雕梁畫棟;窗花構圖精美,工藝精湛;石雕木刻彩繪栩栩如生,封火牆、防盜窗設計巧妙;人行道均為花崗巖鋪成不規則圖案。排水和排汙渠統分為上、下兩層,明、暗兩線。共有老大門、新大門2個出口,4條縱道,8條橫巷,巷巷相通,又相互錯落,外人進入容易迷路。尤其是每棟房屋的正面牆體上都醒目地刻有修建年代,是一處頗具規模、保存較為完好、極具人文價值的古代建築群。
於家大院是李熙於家世世代代以「燕子銜泥」的方式一點一滴累積而成,鼎盛時期的於家大院建有窨子屋58座,倉樓5座。隨著歷史的變遷,於家大院飽經戰火的洗禮、自然的毀損和人為的破壞,現僅存較為完好的窨子屋24棟,倉樓1棟。院內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牆開窗,北、東、西牆一般只開通風口或小窗,牆體都高過瓦牆,兩側山牆鰲頭高聳,即使一家失火,只要把堵孔專用的鼻子磚往通風孔一放,就隔斷了火勢,它的防火功能相當完善。
大院內各屋雖建於不同年代,卻有著相似的青磚碧瓦,相似的石門框、厚板門,相似的寓意「步步高升」的鰲頭屋頂,連接屋子之間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南方合居建築群落的特點,也充分證明于氏家族成員地位平等、貧富相近、互學互勵、互助互濟、沒有等級之分,這種自覺在200多年前,乃至今天都十分難能可貴。
李熙於家大院歷史悠久,文脈不斷,一代代於家人秉承「忠孝傳承、詩書濟世」的祖訓,耕讀傳家,人才輩出,孕育了國民革命軍少將於秉懿、共和國開國少將於大康、航天科技英才於登雲「於家三傑」等傑出人才。
國民革命軍少將於秉懿,李熙村於家大院人,1904年3月出生,1926年10月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參加了北閥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參謀長,後任教導總隊大隊長。抗戰時期英勇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授少將軍銜。
共和國開國少將於大康,李熙於家大院人,1937年肄業於武漢大學法律系。1938年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3年在軍事學院政治部工作,後轉入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先後任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1949年7月,任第六航空軍校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政治委員,授少將軍街。1963年任航空工業部六0一研究設計所政治委員。參與了我國空軍最先進殲擊機殲八研究的領導工作。1978年轉業到地方工作。1984年離休。
航天科技英才於登雲,男,1961年11月出生於李熙於家大院,原名於定高,後立志衝向雲端致力航天事業改名於登雲。1985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固體力學專業,1988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固體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國航天工業部北京空間飛行器總設計部副主任、常務副主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技術部部長,中國航天東方紅衛星公司總經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委常委、常務副總,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主要從事航天和動力學應用理論研究、軟體開發和工程設計等工作,為中國航天「神州」系列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綏寧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李熙橋名鎮的不斷包裝和打造,於家大院已撩開她那迷人的面紗,她的古樸、滄桑、厚重、神秘而彌足珍貴,一定會迎來專家們進一步的科學考證,不斷吸引遊客們前來旅遊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