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活出攻擊性,你才能成為你自己

2020-12-23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

而對於什麼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被動參與的,或者都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我們主動參與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無論生命體驗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我們都是在做自己。

這說明,成為自己或做自己,和我們的感覺、意志有直接關係。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按照自己的感覺或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尤其是不敢活出攻擊性,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隨心所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先活出攻擊性,然後才能成為我們自己。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活出攻擊性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攻擊性誰都有,它是一個好東西

我們要知道,誰都不好惹,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攻擊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攻擊性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是我們生命力的象徵。

正如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的那樣,攻擊性等同於活力或動力,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個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時,自然會有攻擊性。

只是很多人可能對攻擊性有誤解,認為攻擊性是罵人、爆粗口,其實並非如此。

攻擊性,指的是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提出自己的需求、敢於拒絕、敢於要求、敢於表達、敢於創造、敢於打破墨守成規、敢於特立獨行,即敢於做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見"老好人",感覺他們從不發脾氣,但那是真實的他們嗎?當然不是,因為誰都有攻擊性,不可能事事都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他們一樣會有憤怒,只是沒有表達出來,甚至他們都覺知不到。

就像那些討好型的人,他們忘記了為自己考慮,只想著自己付出,以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只是討來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換句話說,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好,因為習慣討好的人,是沒有自我、沒有原則、沒有界限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建立深度關係。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就是討好型的人。小時候為了討好父親,習慣做鬼臉,結果落下後遺症,一緊張就會做鬼臉,導致自己很多場合尷尬不已;長大工作後,不敢為自己利益爭辯,委曲求全,失去工作;戀愛後,更是沒有自我,愛得卑微,最後過完了自己無聊的一生。

當然,這和她從小被忽視的生活經歷有過,但作為成人的我們,要明白敢於活出攻擊性,敢於為自己發聲,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2.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前面說了,每個人都有攻擊性,誰都不是好惹的,但為什麼很多人不敢表達攻擊性呢?

答案是他們害怕,而害怕的背後就是在保護自己。

就像松子,她不敢和同事爭辯,寧願為了學生失去工作,就是擔心對方不高興,或害怕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說到底就是在保護自己。

那麼,具體來說,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其一,他們害怕孤獨

松子從小就希望得到和妹妹一樣的愛,只是妹妹生病,父母更偏愛她,而她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向父母提要求,或許就是害怕父母不高興,對她有意見,進而更加孤立她,這就是害怕孤獨。

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們提要求,或拒絕,就會面臨著失去這段關係的風險,而和一個人斷了聯繫,就會感到孤獨,所以不表達攻擊性的好處,就是不用面對孤獨的可能性。

其二,他們害怕被懲罰。

那些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除了避免讓自己感受孤獨外,還是害怕被懲罰。松子當時不敢拒絕作家男友的要求(讓她出去賣身賺錢),一方面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對方打罵自己,而這些擔憂,其實就是害怕被懲罰。

當我們攻擊別人時,很可能反過來被別人攻擊,所以才會忍氣吞聲,偽裝成"老好人"。

其實,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害怕不和諧等等,但不管是出於怎樣的理由,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就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3.活出攻擊性,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成為自己,需要尊重自己的感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這需要我們活出攻擊性,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沒有人不會表達攻擊性,只是有些人選擇了不表達。

那麼,我們該怎樣活出攻擊性呢?

首先,意識到自己不去表達攻擊性而不舒服。

前面說了,有些"老好人"自己沒有覺知到不舒服,因為那是潛意識裡做出的選擇,而想要活出攻擊性,就要有意識地自我覺醒,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生活愉快。

就像松子,成人後需要不斷自省,反思自己,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愛得是否舒服,否則總是圍著對方的感覺轉,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當然,這樣的自省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不過可以試著從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

其次,問問自己不敢表達攻擊性的背後,到底在怕什麼。

不敢活出攻擊性,是因為懼怕,這個害怕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弄清楚,只有知道具體原因,才能再次理性判斷,進而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

松子即使被家暴,也不願離開當時的男友,因為她太害怕孤獨了,在她看來,和男友在一起就算是地獄,也好過一個人生活。

當然,那是松子自己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也是她自己承擔。

再次,重新審視這樣的恐懼,再問問自己,是這段關係重要,還是自己的感覺重要。

這個過程,才是我們能否活出自己的關鍵。

回到文章開頭羅傑斯的觀點,只有我們的生命體驗是自己主動參與的,那才是活出自己。對於松子當時拒絕好朋友勸說這件事來說,她是在活出自己,因為那是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選擇,只是這樣的選擇還是在討好。她在朋友面前活出了自己,卻在男友面前失去了自己。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一直忠於自己的內心,重視自己的感覺,敢於為自己活著,這樣才是真正地成為自己。

當然,活出自己,並不代表我們要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的人,而是敢於捍衛自己的邊界,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再為一段關係妥協、隱忍、討好、吃虧、被人欺負等等。

寫在最後:

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

無論多麼害怕攻擊性,我們其實都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很容易像是虛假的,也很難和他人建立生動且真切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意義,是成為自己,如果活不出攻擊性,就無法帶著主體感展開自己的生命,自然無法活出生命的意義。

當然,活出攻擊性,是需要一點一點開始的,要用一生的尺度來衡量。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關係│《致命女人》:活出攻擊性的女人最好命
    Simone就是活出自己的最好的範例,她活出自己的方式就是活出「攻擊性」。這裡的「攻擊性」並不是字面上的打打殺殺,而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生命力」本身,代表著我的腦海裡的每一個想法,都可以在現實中展開。也許你會說這不就是「沒腦子」「任性」「幼稚」的表現嗎?但確實是內耗最小的方式。
  • 《我和我的經紀人》如何在工作中活出攻擊性?
    喬欣的糾結和焦慮讓人心疼,在職場中沒有安全感的人,只有成長和工作才能在內心感到踏實。在職場中活出攻擊性在生活和職場中,有的人可以自信展現自己,如楊天真而有的人即使自己做的很好,喬欣作為一個93年的女藝人,已經有了相當的印象和口碑,卻依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難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實力
  • 《分手心理學》:走出感情的困境,活出自己的人生
    人民郵電出版社這本由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分手心理學》可以為你指點迷津,幫你走出誤區。作者曹雪敏結合腦科學研究和心理學中經科學循證證明有效的多種技術,幫助你重建自我,甚至是修復長期存在的問題。01 認清自己,走出誤區斯滕伯格認為愛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 岸見一郎: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出自己
    面對父母焦急的催促和同齡人的對比,便會在無形的壓力之下選擇忽視自己的內心感受,跟一個「適合」的對象結婚。很多人都對隨波逐流心有不甘,但又缺乏做自己的勇氣。倘若連你自己都不為活出自己的人生而堅持,那還有誰會為你爭取呢?短暫的人生裡,我們可以完全做自己的時間並不多。
  •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到了我們這一輩呢,朋友說覺得媽媽有些大驚小怪,但說實話自己也猶豫,擔心孩子是不是生性就愛打人呢,未來孩子會不會成為問題孩子?應該如何應對他打人的行為呢?我想恰當地回應孩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前提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攻擊性。攻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溫尼科特說,最早形式的攻擊從子宮中就已開始,那就是嬰兒的胎動。
  • 姑娘,你只有堅持自己的原則,才能活出自我
    儘管人間行路難,姑娘們只要堅守住自己的原則,就能活出自我,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無論你在哪種段位,無論你用何種方法,最要的是,你的原則,才是保護自己最有力的武器。最後還活出了一種讓梁正賢高攀不上的新氣象。堅守原則,我們可能不會得到什麼,甚至還可能會失去些什麼,但最終我們能留住尊嚴。
  • 17本心理學書籍推薦 | 讓你成為自己
    其實無論你是決定避開人潮,宅在家裡,還是出行遠方,看不一樣的風景,帶上一本好書定能讓你的日子充實又快樂~於是我們想為你推薦這17本心理學好書;看似"可怕"的書名背後是嚴肅有趣的心理學知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麻煩可能沒你想得那麼簡單。4.
  • 心理學:你真的了解自己嗎?搞懂「潛意識」,你才能掌握自我命運
    01前言心理學家們一直在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探索人們的認知、情緒、動機、人格,可能你覺得高深莫測的心理學與我們關係不大,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自己,掌握工作與生活,心理學就是你最好的武器。圖片來自網絡這本書歷經多年,已經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如果你想要了解潛意識、了解夢、了解心理學,這本書是你必須要讀的。
  • 心理學:曾奇峰《幻想即現實》-活出夢想中的自己,20句經典語錄
    他寫的有兩本心理學著作:《你不知道的自己》和《幻想即現實》。寫的都是自己和來訪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是卻被他用精神分析的原理剖析的讓人拍案叫絕,有點庖丁解牛的味道。專家就是專家,和普通人的思維模式就是完全不一樣!
  • 和諧方舟數字心理學 讓你更了解自己與他人
    答案則是——掌握數字心理學,通過結合數字分析心理學,簡單、實用,複製性、可操作性強的理論,能幫助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發掘對方與生俱來的天賦,洞悉行為模式背後的心理狀態,為家庭關係、企業管理重建和諧溝通的道路。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自古以來,眾多智者都在闡述一個真理,人的終極追尋都是為了更了解自己。
  • 一分鐘讓你成為心理學專家!
    下面一起看下那些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吧,保證你看過之後忘不了!教你一招:微表情讀心術1.單肩抖動-不自信。2.注視對方眼睛-撒謊中(為了看看自己的把戲是否得逞)。3.中斷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謊(回憶中)4.回答時生硬的重複問題-典型謊言。5.抬起下巴-十分尷尬。
  • 你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你自己而活,活出大愛,活出意義才懂得感恩
    1、人生的意義在哪裡,這句話很宏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各不相同,但是我們要面對一個現實,生活終歸要活出自己,活出人生的意義。不要在徘徊,不要在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時間一天天的流失,青春易逝,時間不等你,等什麼都準備好的時候,就沒有機會了,你要敢闖敢幹,才可以拼出一片天地來。2、有的人每天生活的很無趣,感覺生命沒有了靈魂,覺得自己很空虛,在虛度光陰,在耗費生命。
  •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的「爽」
    而這本書就是講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狀態的思維方式,其中包括包括該怎麼處理人際關係,該怎麼看待自卑,該怎麼認真地活在當下。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活著。本書的作者叫做岸見一郎,是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它用一位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為我們通俗地演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
  • 女人,如何才能活出自己
    女人怎樣才能活出自己呢後來我想明白了,活出自己就是堅持該堅持的
  • 花木蘭:跨越性別的限制,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活出真自我在影片中,有很多女性,包括媒婆在內的很多中老年女性都塗著厚厚的脂粉、戴著沉重的頭飾、穿著並不舒適的衣服穿梭於人群,就連武功蓋世、神力無邊的「女巫」也是戴著面具,僅露出半邊人臉面對觀眾。而「女巫」這個角色則被迫「閹割」了自己「真」與「善」的一面,把攻擊性完全當成了破壞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女性活出真自我的「一線曙光」:在和北虜交戰的過程中,花木蘭所在的北魏騎兵營遭到反擊,隊友死的死、傷的傷,紛紛落馬、撤退,到最後,只剩下木蘭一人拿著弩,騎馬追殺北虜敵軍。
  • 不和別人比較,才能活出精彩的自己!
    感覺自己條件比別人好,可能會有驕傲自滿的情緒,如果感覺自己的條件沒有別人好,又可能有消極自卑的情緒。而這兩種情緒都是不具有正能量的,只能讓我們的生活陷入各種沒有意義的比較中,讓自己越活越累。生活中我們應該要求自己去努力,但是不能對自己過於苛刻,不能因為自己考了98分,看到還有人考了100分。我們就開始抱怨自己沒有做到最好,心裡開始不自在,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 心理學:警惕這種人容易患上抑鬱症!
    當抑鬱症成為現代人的生活術語時,您是否擔心自己是否會不幸?那麼,讓我們看一下今天的抑鬱症很容易愛上什麼樣的人?1.永不生氣的人是最「危險」的人你也是這樣的人嗎?憤怒、委屈、傷心、難過...然而你把這些負能量都藏了起來,活成了好像外人眼裡永遠溫柔、善良、不會發火的「好人」。但是你知道嗎?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抑鬱症的人都是「好人」。
  • 為責任而活,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對於普通人來說,做人為自己為活,為責任而活,也為家庭而活。人隨著自己的年齡不斷增大,就會有不同的角色,從父母的孩子,成為了孩子的父母,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每個責任都需要擔在自己的肩膀上,只有盡職盡責才能活得快樂,如果懶惰不盡責就會使人生活得更加艱難。
  • 心理學:做一個「不好惹」的人,或許更受歡迎
    有時,我們要敢於活出來。 小時候我們展現過攻擊性、也表達過憤怒、冷漠,但因自身能力較弱,身邊又沒有人能夠給予足夠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可能一直處於被欺負的狀態。 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我們長大了,成人的力量遠遠大於童年,所以,我們可以鼓起勇氣,試著活出自己的攻擊性了。
  • 心理學:討好別人是一種性格缺陷,這樣的人很虛偽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關係,同時也能活出自己。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25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最近幾節我們一直在講同一個主題,這個主題講的就是要把把壓抑的自己活出來,把自己的「攻擊性」活出來,對於攻擊性這個術語的解釋,你可以回顧上一節的內容,由於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