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有些「奇特」的書,它是近年來最火爆的心理自主類型的圖書之一。
這本書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5,講述的是在眼下的社會中,我們被時間,金錢,人際關係等等束縛住,明明都是獨立的個體,卻沒有一點自由。而這本書就是講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狀態的思維方式,其中包括包括該怎麼處理人際關係,該怎麼看待自卑,該怎麼認真地活在當下。
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活著。
本書的作者叫做岸見一郎,是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它用一位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為我們通俗地演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更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他看來,我們整個人生都擁有選擇的權力,而掙脫束縛,獲得自由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接下來我從書中的三個觀點來介紹什麼是「被討厭的勇氣」,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1. 「不幸」是你自己的「選擇」
相比於幸福,人們卻經常關注於自己的不幸,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看,問題的根源,明明是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他自己選擇了「不幸」。
因為這種「不幸」卻給他帶來了好處,比如我成績不好,是因為我的原生家庭沒有你們富有,
我的學歷不高,所以不要要求我的工作能力,因為我剛剛失戀,所以我什麼都不想幹。
可以看出不管一個人表現出來是什麼樣子的,都是他潛意識做出的「利己」選擇。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為經歷賦予的意義。
所以,你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你自身來解決,職業生涯的所有爛事或童年經歷都無關。
而想改變自己的看法,或者說轉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其實我們不是缺乏改變的能力,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就像日劇《被討厭的勇氣》女主說的:
人之所以一直無法改變,是因為早已認定自己不能改變,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有不如意,但是保持現狀更能輕鬆安心,所以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選擇的。
2. 面對自己的自卑,要選擇超越
我們身邊或許都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自卑,覺得自己很渺小,一無是處,於是每天躲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願出來。
《被討厭的勇氣》中就有這樣一位少年,他因為自卑,不敢和人交往,結果越不和人交往越是自卑,最終陷入死循環。
無論什麼樣的人,有沒有缺點,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都不可避免地在其中受到或多或少的傷害。可是我們無法因此就切斷一切人際關係,除非世界上只有你一人,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解決的辦法,只能是超越自卑。
書中說:「自卑感來自於主觀的臆造」,而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看,人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點,是因為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因為害怕被人否定和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怕他人的輕視或拒絕,所以總是強調自己的缺點。
比如有那麼一個人,他成績優秀,待人真誠,能力突出,但是因為長相偏下,身材偏胖,所以在應聘的競爭中,看到別人的樣貌和身材,就開始自慚形隨,結果在面試的時候總是唯唯諾諾不敢說話,所以屢屢失敗。
但在阿德勒看來,我們是平等的人,平等的人之間不該為「競爭關係」而產生自卑。我們的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我們要做的也不是和別人競爭,而是要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當你明白這一點後,也許眼界會更廣闊。
3. 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人活在世上,大概都不喜歡被討厭的感覺,都喜歡和別人和睦相處,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可是在很多時候,正式這種「討好」和「維護好人際關係」讓我們陷入到痛苦之中。
比如父母給安排的工作,為了不讓父母生氣,只好委屈自己去做。雖然可以讓家庭和睦,但是因為不是自己喜歡,所以沒有幹勁,也不會有發展。
阿德勒認為,我們活著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他的建議是「課題分離」
就是說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這是誰的課題」來看待。每個人要面對自己的課題,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源於對別人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妄加幹涉。辨別「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的方法,就是看「結果最終由誰承擔」。
還是上面的例子,選擇什麼工作,是自己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因為最終這個結果是由自己來直接承擔,所以無論父母如何的「為你好」我們也要敢於直面自己的課題,不能被父母接手。
拒絕他人「為你好」的舉動,常常會得到不理解,甚至責備、討厭,但換來的,卻是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就是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原因。
書裡有段話講得很明白:
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特殊的價值和使命,你不需要討好任何人,而是需要被討厭的勇氣。畢竟,生活的多面性是要你一個人來完成的。在被討厭的過程中,你也許會失去一些什麼,但是卻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因為你會更注重」此時此刻「的你,認真地活在當下每一天。
其實,「被討厭的勇氣」,也是「幸福的勇氣」。
當一個人不需要去迎合和討好別人獲得認可時,他才稱得上擁有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