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2020-12-22 當歸閱讀

看這本書之前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在意別人的看法嗎?

你害怕被人討厭嗎?

我們為什麼會自卑?

事與願違的時候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從前、過去和未來。近段時間十分流行「原生家庭」一詞,而原生家庭和我們的過去緊密相關。那麼我們的過去真的那麼重要嗎?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看似是在強調一個人的過去對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用盡全力都很難擺脫。仔細一想有點悲觀和殘忍,幾乎否認了人當下的作為的努力,認為努力無用。

但是其實說這句話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是「目的論」的倡導者,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強調「治癒童年」的行為而不是「不幸童年」這個定論,阿德勒認為行為是有作用的,只是過程十分艱辛。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它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有關係。本書通過一位迷惘的青年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展開文章內容,給讀者親切、自然的閱讀體驗,仿佛有一位和藹的老人正在告訴我們人生的答案。

人生實難,再優秀人的一輩子多多少少有被困擾的時候。本書以我們全新的視角和新穎的觀點給我們闡述過去的意義,能夠對你的人生有所啟示,減少許多困惑。

同時讀完這本書我們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現實生活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原因在自己身上。

從可行性上來看這是可喜的事,因為這代表著事情還有扭轉的可能。但是我們的惰性會讓我們覺得這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覺得人生無望。

過去真的決定未來嗎?

本文的核心觀點是:

阿德勒說「過去的經歷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過去經歷的看法」。

本書的作者一岸見一郎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支持者,阿德勒認為人的過去不能決定未來,不贊同把當下的所有問題歸結於曾經,他認為經歷不重要,我們對經歷的看法才更加重要。只有新的目的,和實際的行動才是改變人生的辦法。

舉一個例子:

卡耐基說:「憤怒是一個人無能的表現」。

兩個人爭吵是因為兩個人無法解決兩人之間存在的問題,強調的是人的能力問題。但是阿德勒主張「目的論」,人憤怒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妥協,意思就是你如果不做出改變我就會生氣、發怒、甚至暴力。

阿德勒認為:解決問題在於自己,我們要有解決問題的決心,不管艱難險阻,只要願意去做,都會有所改變。

但事實是: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看起來構思很久,計劃周密。卻沒有付出實質性的行動。我們總是想偷懶,想逃避現實給我們的責任。

「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

往事如夢,不必過度追憶過去,帶上太多的回憶上路只會讓我們的道路越發沉重,努力前進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不要害怕被人討厭

人一旦進入社會,就避不開和人打交道。

俗話說:「花無千日紅,人無百日好。」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阿德勒認為人的大部分煩惱來自於人際交往。

人與人之間有嫉妒、衝突、競爭等情緒。和別人關係緊張甚至有矛盾的時候,會產生自我懷疑,我們十分害怕別人討厭自己,為了保護自己,就會選擇逃避。

這是由於我們對於自我價值認識不清,容易拿自己的短板和別人的長處比較,得出自己事事不如人的結論,進而產生自卑的情緒。

適當的自卑可以讓我們有危機感,努力改善自己的缺點;但是過度的自卑讓人膽怯,不敢輕易嘗試。最嚴重可能會讓人產生逃避。

還記得一句話麼「如果我像他一樣努力,我也會像他一樣成功」。

這是一種給自己建立的逃避,建立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害怕怕自己努力後的結果讓自己失望,所以用自己沒有行動來麻痺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道,有道路就有先後有輸贏,所以時而領先時而落後都是正常的事情。只要我們在自己的軌道上上奮力前行,就是屬於自己人生價值,不要盲目和他人比較。

書裡說:所謂自由,就是不怕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阿德勒認為社交會帶來煩惱,但是不要拒絕社交。

你那麼如何緩解自己社交上的煩惱呢?

首先有自我價值,認同自我,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潛能。其次適當和他人建立聯繫,學會關心別人,獲得集體歸屬感。畢竟人是集體動物不能脫離集體,與他人的友好相處會增加幸福感。

請自己來定義人生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

同樣做自己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從小到大我們都活在期望裡,滿足別人的期待仿佛成了我們的任務。

當我們把「自己」和「他人」聯繫過於緊密,我們多讀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和看法;在意自己有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在意有沒有讓別人失望,我們會生活得非常累,外在事物變幻莫測,迎合別人是十分辛苦的。

不得不承認過去美好的經歷和溫暖的確會給一個人未來生活帶來底氣和勇氣。

但是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我們要做的只有把握現在。

人生的意義應該是自己決定的,活在別人的聚光燈下其實是一把枷鎖。衝破枷鎖才有無限可能。

最後想說:

理論和實踐是有一定距離的,關於改變過去的想法,知道的越晚,我們實施起來就越麻煩。所以要趕緊行動。

曾經總以為人生是彼岸的就是幸福,仿佛人生的目標就是攀登到山頂,到達山頂我們就會無比快樂。可是人生少有圓滿,我們的美好其實停留在每天生活的一點一滴裡。

死亡並不是我們的不幸,那是我們衰老的必然結果,只是不要浪費路上的光影,不要忽略路邊美麗的小花。

讀完這本書會讓我們發現過去其實並不那麼重要,我們應該有自己人生的意義,賦予自我的價值,那才是自由幸福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岸見一郎: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出自己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說:喪失自我的人是因為「總想要滿足他人的期待,或者擔心讓別人不高興,所以不敢自由表達自己的主張,最終不得不放棄了自我。」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喜歡迎合別人的人,或者自己也在不自覺這樣做。不要把別人的認可看得太過重要,有時為了堅持和捍衛自己的自由,即使被有些人不認可和討厭也值得。我們沒有必要讓所有人滿意,也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滿意,能做的只是讓自己滿意。完全地接納自己、信任自己,就會把外在的評價看得淡然。明白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就不會那麼在意他人的眼光。
  • 薦讀: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以外,同時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古賀史健,1973年生於福岡,是一位文學作家,他們合作出版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著名的書。此書是由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透過一位憤世嫉俗卻無比自卑的年輕人和一位傳承了阿德勒思想學說的哲學家,在兩人一問一答,你來我往的論辯中,帶出許多現代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面對的疑問、困惑和思考慣性,不同立場的兩人鋒利的對談,在問題被拋出後,激起了很多值得反覆思考的人生價值觀。
  •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的「爽」
    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活著。本書的作者叫做岸見一郎,是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它用一位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為我們通俗地演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更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 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嗎?
    這本書,就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該書傾注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神與智慧,採用哲人與青年對話的方式使晦澀的心理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深刻揭示了許多人生苦惱的真相併給予對策。今天小紅就來給大家分享其中兩個人生苦惱吧。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完成,兩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研究。岸見一郎研究的是哲學和阿德勒的心理學,同時也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年輕人做指導。作家古賀史健的創作風格以對話創作見長,即你問我答的形式,並且對阿德勒心理學思想感到十分震撼,於是便經常拜訪岸見一郎,向其請教阿德勒的哲學。為何要對兩位作者做如此介紹,如果你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明白了。
  • 日本自我啟發之父、世界暢銷百萬的《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首次來華分享!
    如《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所說,如果害怕被討厭,在意別人的眼光,那一生都無法達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所著的」勇氣「系列受到全球青年的好評:其中《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風靡全球,久居各國圖書排行榜首位。《被討厭的勇氣》為了讓更多人從「害怕被討厭」、「在意別人的目光」、「一生為他人而活」的桎梏中解綁,真正為自己而活,他像阿德勒一樣,在世界各地,針對眾多年輕人進行演講和心理諮詢活動,給很多年輕人增添了改變生活的勇氣。
  • 害怕被討厭,這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的表現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在《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針對害怕被別人討厭這類問題做出了細緻分析。書中提到,我們總是擔心被別人嫌棄、不被喜歡的原因,不是因為對方不好相處,而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一、我們為什麼會缺少被討厭的勇氣?
  • 【節日刷片】日劇《被討厭的勇氣》
    那麼,假期刷一部阿德勒神劇吧,找回每個人那《被討厭的勇氣》。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這是《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所揭露的一段發人深省的經典語錄。這看似與「被討厭的勇氣」不相干,但其實岸見一郎是藉由阿德勒的這項理論,闡述了人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別過度放大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傷害,反倒是要從每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得到啟發,形成動力,讓自己更加進步。
  • 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 作序推薦!★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邁出一步的「勇氣」02作者簡介 · · · · · ·岸見一郎哲學家。
  • 【私享讀書會】8月18日《被討厭的勇氣》
    要求:僅限花生媽媽正面管教父母課堂的學員;提前讀完相關書籍。費用:讀書會免費,餐飲費自付。內容簡介:★日本亞馬遜2014年度銷售冠軍,連續300天雄踞銷售榜首!★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 作序推薦!
  • 沒有被討厭的勇氣,拿什麼面對生活
    也許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生活在當下,尤其是現代社會,是很需要勇氣的,不僅僅是面對"流言蜚語",更多的是自己的內心。《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作者是兩個人,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也許你對著兩個人名有點陌生,當然如果你讀過《自卑與超越》,你可能知道阿德勒心理學,而他們兩個人就是長期的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才寫出的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 《被討厭的勇氣》你不必活成所有人都喜歡的模樣
    但是她們一絲不苟的外表下,卻有著一樣空洞的缺陷:她們害怕被否定,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無聲告白》中有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究竟怎樣才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給了我們這樣一個答案:做自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 《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擺脫教育帶來的後遺症
    以至於陷入討厭自己的狀態。之前跟朋友聊天時,他跟我說:「我很討厭自己,不是因為一事無成,而是因為自己居然沒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其實不光他一個人是這樣,很多人也是這樣。我們總想著如何變得更好,變得更優秀,甚至於明明知道該做出怎麼樣的改變,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變得更優秀。但是,我們不敢去進行改變,因為我們害怕失去別人的關心,害怕別人的質疑等等。
  • 讀《被討厭的勇氣》總結
    您是否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人不願意被討厭?希望我對本書的總結,能給您的生活帶來一點溫暖。本書寫的是一位覺得生活紛雜而苦惱的青年與一位覺得生活極其簡單的哲人(岸見一郎)的對話,對話中青年與哲人對生活中的很多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裡摘錄一些經典的結論,由於涉及很多心理學和哲學的東西,所以不太好理解,可能需要大家發揮下想像力,慢慢回味。
  • 取悅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被討厭的勇氣
    特別喜歡岸見一郎的書—《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用對話體的形式,深入淺出的解析了阿德勒關於幸福的理論。只有真正活出自我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往往無法達到幸福的彼岸。因為我沒有「被討厭」的勇氣。於是,在希望「不被看見」和「被看見」中忐忑和患得患失。因為沒有「被討厭」的勇氣,因為無法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因為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因為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不認同的代價,我們始終活得「小心翼翼」。
  • 被討厭的勇氣,你有嗎?
    說到討厭這個話題,大概沒有人會喜歡被別人討厭吧。我也是。但這裡所說的被討厭的勇氣卻是有其他的含義在,這裡所指的是做真實的自己,即便被討厭也要堅持不畏懼。而我們活著也不都是為了讓別人滿意,看別人的眼色,這個是說給那些每天活在別人眼中的人聽的。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也靠著胡說才能讓自己接受對自己的不滿,還有不順利的戀愛。阿德勒否定創傷說,不考慮過去的原因,而是考慮現在的目的。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目的論就是這樣,它斬斷一切藉口,斬斷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藉口和理由,讓你直面人生的各種課題。
  • 克服「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克服「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生活中,你是否總是假裝同意別人的觀點、經常道歉、很難拒絕他人的請求、盡力去避免所有的衝突等等;如果有這些表現,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擁有討好型人格。我們到底為什麼會害怕被人討厭呢?這是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害怕不被認可,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我們總是會認為,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一點可能是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
  • 《被討厭的勇氣》:為什麼說樊勝美原生家庭的不幸,都是自找的
    記得日劇《被討厭的勇氣》,有一段經典臺詞:「人之所以一直無法改變,是因為早已認定自己不能改變,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有並不如意,但是保持現狀更能輕鬆安心,所以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選擇的。」朋友常跟我說:「我很討厭現在的自己,長大後果真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說完又是一聲嘆息。你知道嗎?人為什麼討厭自己?為什麼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 為什麼有些人討厭自己?對自我評價比較低?那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昨天晚上,自五一勞動節後又一次拿起了《被討厭的勇氣》,再一次凌晨入睡。上次閱讀了一部分內容,也就是第一章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書中的見解是我們的不幸是我們自己造成,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