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我把書中的核心思想適當的進行了提煉總結,將會分成上下兩篇文章。如果時間充足的話,還是推薦拿書一看,因為每個人的共鳴不同,收穫也會不同。
這本書主要是以一位哲人和青年的對話形式展開,哲人早期是研究希臘哲學,而後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書中表明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齡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關係,後因觀點對立導致關係破裂),主張世界非常簡單,人是可以改變的,並且擁有隨時獲得幸福的能力。而青年在成長中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得到過父母的認可,並且一直處於和哥哥被做比較的狀態,這種經歷讓他的性格逐漸的自卑敏感,抗拒,害怕過多的與人交往接觸,所以結合自身的狀態青年完全不能同意哲人的思想。
在開始這次的對話之前青年表明了自己到訪的目的:首要就是和哲人充分的辯論,其次,希望哲人收回自己的主張。因為他相信人是不可能改變的,隨時獲得幸福更是虛無理論。
青年:也許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簡單美好的,因為他們在父母社會的保護下成長,不需要有複雜的人際關係,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諸多的責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歧視,階級,戰爭就會出現,慢慢的就會離孩童時代的簡單幸福越來越遠。
哲人:其實人並不是活在一個客觀的世界裡,而是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之中。舉個例子來說,井裡的水常年都是恆溫,但是當冬天去飲用和夏天去飲用時會給人一種冬暖夏涼的感覺。你看,客觀的事物並沒有發生改變,但是主觀卻有了不同的感受。「住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就是這個道理,你「如何看待」這一主觀就是你的全部。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如何,而在於你如何看待。這就好比也許你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看到的世界理所當然就會變暗。你只需要將墨鏡摘掉,讓世界呈現他本來的樣子。核心是你是否有正視這個客觀世界的勇氣。
青年還是無法認同,他繼續舉例:有一個朋友,也許是因為早期的一些經歷或者創傷,總之總有一個原因導致他如今非常恐懼走出門外,只要一走出門外,就會出現心悸,手腳發抖這些症狀。他本人非常渴望能發生改變,像正常人一樣可以外出,找一份工作。
哲人:如果說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這就陷入了原因論。阿德勒的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以青年的朋友為例,他不是因為過去的創傷導致害怕走出家門,而是先有了「不想出去」這個目的,之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才製造出各種不安的情緒。
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就在於:原因論強調過去的因決定了今天的果,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也認為:過去經歷的傷害是引起現在不幸的原因。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理論,他認為: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青年以自身的經歷舉例反駁:自己穿著新買的一件衣服去咖啡廳,路過的服務員不小心把咖啡撒到了衣服上面,青年瞬間大發雷霆。他想要以這個例子證實是因為服務員的舉動所以導致自己生氣,繼而證實原因論。
哲人:你是為了達到大發雷霆的目的所以選擇生氣,更深一步講,你是為了震懾服務員,使她聽自己的話所以選擇生氣,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憤怒,悲傷,喜悅是人天生具備的情緒,在此並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要表達人不是受情緒支配而採取行動,也不是受過去支配的。否定我們人類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機器一樣的存在,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如果過去決定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今天的我們對人生也將會束手無策。結果可能會陷入對世界的絕望、對人生厭棄的悲觀主義之中。
青年繼續反駁:自己的某個朋友為人開朗,與人相處時總是能為他人帶來快樂。反觀自己,自卑內向,與人交談總是會不自然,所以希望能成為像朋友那樣的人。
哲人:難。
按照阿德勒人都可以改變的理論,青年以為終於駁倒哲人了。
哲人繼續說:你想成為別人證明你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你覺得不幸福。」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人,是因為你只一味關注著過往的經歷,「被給予了什麼」。但是其實「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你之所以選擇「不幸」,是因為他對於你來說有某種意義上的好處(比如保持目前的「不幸」更加輕鬆更能安心)。
阿德勒認為生活方式(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是自己選擇的,人每時每刻都在做著選擇,之所以選擇不改變或者改變難是因為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因為想要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一般會選擇後者,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這一次的拜訪結束後,青年和哲人再見面已經是一個月以後,在此期間,青年思來想去還是沒有辦法認同哲人的觀點,他還是覺得人過去的經歷會影響現在,並且無法從過去的經歷當中解脫出來。他一直覺得自己很自卑也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那麼按照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不喜歡自己也是為了某種目的,那麼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而不喜歡自己呢?帶著這個問題,再次去拜訪哲人。
哲人的回答是:因為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你認為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如何實現這種目的呢?答案很簡單,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儘量不涉入人際關係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裡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己。心裡就會想: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
接著哲人又從自卑感的角度討論人際關係:什麼是自卑感呢?用阿德勒的說法也叫劣等性,就是一種沒有價值或者價值更少的感覺。那麼什麼又是價值呢?比如說鑽石或者貨幣,我們會說一克拉多少錢或者物價多少錢,但是反過來一想,其實鑽石也就是一塊石頭。也就是說,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比如說一美元能夠購買什麼實物,但是如果這個世界上只剩我一個人的話,那也許這一美元會被當做燃料放入火爐中燒掉,也就是說價值問題也最終可以回到人際關係上。
阿德勒也提出擁有自卑感,並不一定是壞事兒。比如如果對於自己的學歷抱有自卑感,但是正因為如此,才下定「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類的決心,那反而成了好事。相反,如果產生了「因為我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這樣的想法,那這就不是自卑感了,這是自卑情結。因為有a,所以達不到b,這就叫自卑情結。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
一般人無法長期的忍受自卑感,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有兩種相反的解決方向,一種就是認識到自己的現狀,然後採取積極主動的解決方式。一種就是不想通過自己的學習,練習等去改變,這種情況就會發展為用自卑情結來掩蓋自己的自卑。自卑情結有時會發展成為另外一種心理狀態叫「優越情結」,通常表現的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虛假的優越感中。還有一種把自卑感尖銳化來實現優越感的模式,就是誇耀自己的不幸。比如,當你和別人訴說你的不幸,與此同時別人想要幫助你時,你說「你無法理解我的心情」,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翼翼的對待你。這確實包含了一定的事實,只是通過這種方式,我就可以變得比他人更有優勢,更加「特別」,通過自己的不幸作為武器來支配對方。
青年:您之前說過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性」屬於普遍欲求,可是他既否定又肯定,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哲人:「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不與別人競爭,自己不斷前進即可,因為所有人「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自卑感的來源主要來自於我與他人的競爭,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因為有競爭的地方就會有勝者和敗者,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出現「優於這個輸於那個」的想法。那麼這時他人對你來說又會是怎樣的存在呢?他人將會被你視為隨時會愚弄嘲諷陷害自己,絕不可以掉以輕心的敵人,而世界則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如果不把與他人的關係放在競爭角度去考慮的話,他們會成為什麼樣的存在呢,那將會成為與你更加積極的夥伴。
青年:為什麼阿德勒那麼重視人際關係呢?
哲人:因為人際關係是一個怎麼考慮都不為過的重要問題。之前我們討論過你為什麼不能真心祝福別人好,把別人看成是敵人而不是夥伴的問題,原因是勇氣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課題。阿德勒心理學關於人的「行為」和「心理」都提出了相當明確的目標。首先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這兩點。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這兩種意識。這些目標可以通過阿德勒所說的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那麼人生課題又指什麼呢?阿德勒把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類,統稱為人生課題。關於交友課題,廣義上來說,無論什麼種類的工作都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都需要他人直接或者間接的合作可以完成。不過人際關係有距離和深度,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說門檻最低。在這個階段的人際關係出現不順,一般是稱為自閉的人。他們不是不想工作或者拒絕勞動,而是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際關係」才不想去上班。例如發出簡歷沒有公司錄用,或者工作中因為自己的原因出現重大失誤,他們不想被貼上「你沒有能力」「你不適合這個工作」等等在他們看來「無能」的標籤。
「交友課題」是指脫離了工作,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係。關於朋友課題一部分人考慮朋友或者熟人的數量,一部分人考慮朋友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最後關於「愛的課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戀愛關係和家人關係。戀愛中關於什麼是真正的愛,哲人的觀點是: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在戀愛或夫妻關係中如果難以繼續維持關係的話,也可以選擇分手。
克服以上這三大課題,實現個人「自立」和在社會中「和諧」的重大目標,青年貌似明白了,卻依然很難領會人活著必須面對人際關係的真正含義。
青年:我無法將別人看成夥伴而是敵人,您認為我是在逃避人生課題具體是什麼意思?
哲人:假設你討厭A,並不是因為無法容忍A的缺點才討厭他,而是你先有「要討厭A」這個目的,之後找出了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這麼做其實是為了逃避與A之間的人際關係,阿德勒把這種企圖設立藉口來迴避人生課題的情況稱為人生謊言。
青年:可是,我周圍的人經歷過怎樣的人生,先生您一無所知。
哲人:我只知道一點,決定你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阿德勒並不打算用善惡來區分人生課題或者人生謊言。我們現在談的不是善惡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問題。佛洛依德的原因論是擁有心理學,進而轉入決定論。阿德勒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我們人類並不是受原因論所說受精神創傷所擺弄的脆弱存在。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們有這種力量。
青年還是希望哲人拿出具體對策,因為他是人,不是機器,不可能一聽到拿出勇氣之類的指令後,就馬上像加油一樣去補充勇氣。
這次的拜訪結束了,在下次見面之前,哲人給青年留了一個作業,請他思考一下什麼是「自由」?因為這和接下來給予青年的對策息息相關……
感恩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