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文章有點長但很深度,2800字,建議閱讀時長15分鐘。
這兩天不是國慶節麼,很多人都出去玩,有人給我私信說「看到朋友圈別人都有一個完美的假期,自己非常自卑怎麼辦?」
其實關於自卑的問題我也寫了很多,最近想給大家推薦一本在豆瓣評分8.5分的好書——《被討厭的勇氣》。
個人覺得8.5分都有點低,原因可能是全書都是對話的方式略顯單調,不過就是這樣一問一答方式卻把心理學家阿德勒對自卑的理論體系講清楚了。
人為何討厭自己?
剛剛出生的小北鼻肯定不會討厭自己,為何我們越長大對自己卻越不滿,甚至越討厭自己呢?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直接的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過去經典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會告訴我們,一個人產生各類心理問題都是早年痛苦的經歷帶來的。
一個人早年的經歷的確會影響ta的未來,但當人們過度把過去和自己當下聯繫起來不免會給自己設定各種局限,比如有些人在痛苦巨大的影響之下單純會認為我一切都很糟糕就是"宿命",因為早年過度痛苦,所以當下很難改變。
但阿德勒的理論會給人帶來更多希望,他認為過去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必然的,可決定我們人生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阿德勒說:
「過去的經歷並不會決定我們現在的人生,真正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恰恰是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
過去的不重要,你怎麼看待過去才重要。因為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
所以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自卑是自己選擇造成的。你看這樣說是不是就會讓你感覺有希望呢?
還記得《人間失格》中,太宰治那句震撼人心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吧,他們自卑痛苦的核心就是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犯了個錯誤——希望所有人喜歡自己。
阿德勒認為,「人生一切的煩惱,都可以歸因於人際關係。」
希望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就是一種深深的自卑,他們極其害怕不被他人認可。他們在別人討厭自己之前,先自我厭惡,因為只有這樣就不會和其他人發生關係,不必遭受被人討厭的創傷,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我們需要看破自己內心的這些"小把戲"才能逐漸停止自我討厭的怪圈。
健康的自卑和病理性自卑
要知道,自卑心理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更高的成就不斷超越自我。
也是自卑才能促進上述的完成,那麼從這一點來說人人其實都有自卑心理,或者可以說自卑心理是人類發展的"驅動機"。
阿德勒認為,大多數因為自卑困擾的人並不是健康自卑,而是自卑情結。當人被自卑情緒困擾時會非常難受,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來解決:
1、改變現狀或者自己,通過努力來完善自我或者事件來彌補"不完美"的現狀。
2、逃避現狀,深陷自卑情結,拿自卑或者各種理由當作藉口不改變,有時候甚至會被催眠的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阿德勒認為,自卑情結,就是一種把自卑當藉口,來束縛自己止步不前的反常感覺。
深陷自卑情結的人會一直抱怨,比如我經常遇到很多強迫症患者,他們總喜歡和我說「如果不是強迫症,我一定可以成為各類優秀的人,ta人生的失敗都是強迫症搞的」。
捫心自問,就算沒有強迫症你就真的完美?其實這就是陷入自卑情結的典型案例。
神經症固然痛苦,但它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止你改變自我,說到底,有時候我們只是在拿它當作不想努力改變自己的藉口而已,因為相比改變自我來說,躲在症狀後面更加容易。
關於健康自卑中,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比較。所以你只需要儘量做的比昨天更好就可以,別管別人對你的看法,更不要在意你和別人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別理解錯"被討厭的勇氣"
在《被討厭的勇氣》的豆瓣書評中,我經常看到這樣的論點,很多人認為看完這本書後充滿戾氣。
「既然別人不值得討好,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那麼可以孤獨到底,管你怎樣」。
其實這就是走入另一個極端——自我中心與自私。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個概念叫"課題分離",它是說:你喜歡別人,跟別人願不願意喜歡你,完全是兩個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願不願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
可這絕不是說讓一個人變成「我管你怎樣,我TMD就這樣」這樣的自我中心。
而是,要學會不對別人的課題橫加幹涉,不瞎評價別人的人生,不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反過來,也不要讓別人對你的人生課題橫加幹涉。
別人不喜歡你,那是他的事情,與你無關。
我這裡給你打個比分,一天我看到朋友傷心難過,此刻我希望ta能快樂一些。
這裡的課題分析就是,朋友傷心難過這是他的課題,此刻我難受,我去安慰他,這是我的課題。
但你朋友傷心難過和你無關,所以ta不開心的事情和你是無關的。
你只需要安慰ta就好,之後是否ta因此而停止難過都和你無關。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這些搞的非常混亂,比如有些人總是把對方與自己無關的痛苦拉到自己身上。甚至當自己無法安慰到ta時,把責任全部攬到自身上。
阿德勒稱其為:「課題的混淆」。
但在這個情況下,你並非沒有自己的課題,你的課題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了就好,剩下的就是TA的課題。
當你這樣做後,並不會因此而變得冷漠,相反會更加照顧自己的感受,理清這其中彼此的課題與責任,如果我把自己的課題責任做到位,別人也沒理由譴責我,若他們真的來搞我,我就知道這是他們的問題了,和我無關。人際關係反而清爽。
這才是真正的"被討厭的勇氣"。
別再找藉口了
看完上述之後,我們就需要著手改變了。
但由於一些人給自己找了N多理由和藉口,早已無法行動了。
阿德勒認為,「我們並不缺乏改變的能力,而是缺乏改變的勇氣。」阿德勒始終如一地認為,我們人生絕大部分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有些人即便當下痛苦,但相比面對改變後的未知和改變中的不確定感,這些人寧願持續遭受當下的痛苦。
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個犯人,在監獄中呆了整整50年。
當獄警告訴他刑滿要釋放時,他甚至希望繼續留下來,為了不離開這裡,他甚至不惜傷害獄友。
出獄後,他不能適應新生活最終自殺。
現實中,很多人和這位老犯人一樣,只不過我們是被自己的"心牢"束縛太久,即便當下的現狀非常糟糕,可我們已經習慣了,根本不敢邁出改變的步伐。
電影中有句經典臺詞: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開始,你痛恨他們。接著,你適應了他們。時間久了,最終你會發現自己離不開他們。這就是體制化。」
用阿德勒心理學來理解,就是利用所謂的「不幸」,尋找和製造自己的缺點,達到不改變的目的。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限制,束縛,捆綁,禁錮了自己。
所以我們需要有改變的勇氣,有被討厭的勇氣,因為人不被他人討厭真的非常容易,只需要不斷偽裝和妥協即可。
但,明知被討厭,但還堅持的人,他們可以直面自己的內心,這才是獲得幸福之路。
(如果你也有抑鬱焦慮等神經症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康復專欄,其中更加詳細幫你分析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