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有網站發了一份來自全國156個城市媽媽樣本調查的《中國媽媽幸福指數報告》,這份報告顯示,幸福感超過80分的媽媽僅有7%,也就是說,N多媽媽覺得自己「不幸福」。
各位寶媽們,是否你也同樣覺得自己「不幸福」呢?原因又是什麼?請往下看...
想了解中國媽媽的幸福感為什麼這麼低?我們不妨來看看中國媽媽的一天。早上,媽媽通常是第一個起床的,將早餐準備好,然後叫醒老公,又哄著小寶貝起床,幫他洗漱穿衣然後再哄著他把早餐吃了。
孩子吃完,自己急急忙忙也吃點,然後趕緊出門,將孩子送到幼兒園。
接下來又緊趕慢趕地衝向辦公室,幹活——別以為上班是最累的,其實,下了班還有更累的活在等著。
如果有人代接孩子還好,沒有的話,孩子放學得早,媽媽們還得開動腦筋求爺爺告奶奶地找個人先去將孩子接上。
下了班,又是一陣急衝鋒,先跑去菜市場買菜,然後再去爺爺奶奶家或者朋友家將小孩接上,一起回家。
記得前不久朋友圈流傳的那張感動N多人的相片嗎?
就是那張爸爸左手公文包,右手雨傘、雨傘全往右邊背著小書包的孩子那邊傾斜,自己淋個半溼的圖。
而事實上呢?
現實裡的媽媽們,在這種雨天,是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撐傘,這邊手臂上掛著上班族必備的手提包,那邊手裡還得提著市場買來的菜。
回到家,除了要燒飯做菜還要邊陪孩子玩,如果有作業還要邊監督他完成作業,如果是手工你還得陪著他完成手工。吃完飯,收拾餐桌,給孩子洗澡,哄他睡覺。孩子睡下後,做媽媽的還得收拾屋子、洗衣服、拖地什麼的,做完這一切才能睡覺。
這基本就是中國式普通媽媽一天的生活內容——你說,能不累嗎?累成這樣,要說幸福,還真的不容易。
中國媽媽常掛嘴邊的是「把你拉扯這麼大我容易嗎」。「拉扯」二字極形象地表達了養孩子的操勞辛苦。勤勞樸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賢妻良母的優秀品質。
很多女人都有這樣的感慨:當媽後沒了自我,變成了一顆只圍繞孩子轉的衛星。與丈夫相處的時間少了,與朋友的聯繫少了,與社會的接觸少了,業餘的興趣少了。
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單位組織的大多數聚餐和旅遊活動,甚至放棄原本輝煌的事業,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被迫無奈,似乎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稱得上稱職的好媽媽。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害,所以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
媽媽們越來越感嘆: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值得信賴呢?奶粉、護膚品、疫苗、校園……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會,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同樣是照顧孩子,中國媽媽的精神要緊張得多。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都是校門前擁堵的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和車流。
對孩子的擔心,是媽媽腦子裡永遠無法擺脫的繃得最緊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這款奶粉到底安不安全?這些衣服可靠不、會不會有有毒物質傷到孩子的皮膚?這個玩具合不合乎標準、小零件會不會脫落讓孩子誤食到?這張小床做得牢不牢固、有沒有可能傷害到孩子?
不得不吐槽一下,媽媽們之所以會這樣「神經兮兮」,實在是因為國內的食品、玩具、甚至疫苗都出過事,所以更讓媽媽們糾著一顆心,生怕自己一個錯誤的決定就讓孩子受到不可彌補的傷害。
說聽話,其實就是想要TA按著自己的要求去做——就比如上一點提到的,替孩子挑選朋友;或者是,孩子明明喜歡唱歌,媽媽卻非要TA去學習跳舞;孩子想要畫畫,媽媽偏要TA去寫字……這其實是控制欲太強的一種表現。
還有另一種心態:比方說朋友家的小孩很有小小年紀就會背唐詩三百首,媽媽好勝心一起,也天天回家逼自己家孩子背詩,以求不輸給「別人家的孩子」
母乳不夠,或者要去上班沒能給孩子餵乳,說起來就會先紅了眼眶:「真對不起孩子!」
如果孩子一個不小心著涼了,也會自責:「我沒照顧好他!」有時候還會自己延伸一下:「就是因為沒有母乳餵養的緣故,所以孩子的抵抗力才會這麼差!」——好吧,還是「我對不起孩子」。
別人家的小孩能上市裡最好的幼兒園,自己家的小孩擠不進去,媽媽也會難受:「是媽媽沒能力,沒能給你找最好的學校!」
別人家的孩子住的富麗堂皇,媽媽會愧疚:「我連給孩子買張嬰兒床都得照著房間尺寸挑著揀著生怕擺放不下——真是對不起孩子!」
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愛,在國際上是震耳欲聾的。然而,「中國媽媽」有段時間卻成了貶義詞,令不少華裔學生煩惱,因為中國媽媽愛攀比。從大事到雞毛蒜皮的小事,中國媽媽總是要和朋友同事、左鄰右舍比一比。
不說養孩子,其實從懷孕、生產開始,中國媽媽就和外國媽媽就不太一樣。中國的準媽媽都是重點保護動物,不能被風吹著,不能受涼,不能流淚,散步得有人陪,走路一步三挪。坐月子更是禁忌無數,坐的不是月子,是牢。
中國的傳統觀念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儘管有的媽媽也要上班,但家務雜事和照顧孩子的重任還是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女人身上。男人們推推童車、背背寶寶或者知道怎麼給孩子換髒尿布,就會得到很多的讚許。
其實,中國的媽媽這麼累,是因為她們自己的時間太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承擔了無限的責任。
想讓中國媽媽輕鬆一點,除了要教她們找回自我,擁有自己的生活之外,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給媽媽多一些幫助。比如公共場合的孕婦專座,比如公司裡的哺乳室,比如對所有人對母親的理解和支持。
其實要增加自己的幸福感,並不是件很難的事,其實也只是一種觀念的改變。
比方說有些家務,可以分給老公一點,讓他也幫幫忙;孩子有自己的天地,別把他護太緊,人不摔摔跤是不可能學會行走的;給自己留點時間,打扮自己或者讓自己出去透透氣,離開三兩個鍾真的沒問題的。不要競爭,不要對比,不要愧疚,對孩子來說,一個好媽媽一個好爸爸一個溫馨的家庭,遠比物質條件重要。
所以,媽媽們,不要太為難自己,要學會放鬆心情,卻享受生活——要學會,讓幸福回家。
(直接點擊題目 可跳轉相應文章)
編輯:菲菲 來源:網絡 尊重原創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