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蠻故事》真的是一部讓人看了很爽的片子。
之所以爽,是因為它暗暗迎合了我們內心的惡念,竟讓人有一種隱隱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快感。
你說是快意恩仇也好,你說是因果報應也罷,這部片子中的六個故事,把報復這一人類古老的主題,演繹得酣暢淋漓,讓人看了,如蒸了一場人性的「桑拿」,大呼痛快。
這六個故事,放在現實中,絕對都會是引爆網絡的熱點社會事件,而這六個故事中的場景、情節和情緒,我們都並不陌生,而且感同身受。
一個機長,把認為是導致自己失意人生的所有人:對自己大加貶嘲的樂評家、睡了他最好朋友的前女友、一直看不上他的小學老師、揍過他的同班同學……都設計引入到同一架飛機上,然後駕機同歸於盡。更讓人震撼的是,當那個坐地起價的心理醫生,跑到鎖死的駕駛艙門前,說他的悲劇其實應該歸咎於他的父母時,卻不知道,這架飛機最後衝向的,正是這個機長的父母……
一個廚娘,在聽說店裡就餐的顧客,就是導致女店主家破人亡的黑手黨政客時,秒露孫二娘本色,慫恿女店主甚至親自上陣,用老鼠藥給黑手黨政客下毒,最後甚至拔刀相助,讓這個老鼠一樣的傢伙,死得血流成河……
兩個路怒族,先是超車的奧迪男,辱罵路上破車的司機還向人家豎中指,以為可以揚長而去,結果卻中途爆胎;接著是破車司機得理不饒人,在奧迪男躲在車裡一個勁兒道歉的情形下,不但砸壞了奧迪的車窗,還直接蹦上車窗前,把人家的奧迪當成廁所,肆意大小便;結果是奧迪男忍無可忍,開車將他的車頂下溝去,最後兩個人廝打糾纏在一起,在燃燒的車中成了一對相擁而亡的骷髏……
一個爆破工程師,因為遭遇霸道且官僚的拖車公司的不公平罰單,幾番理論投訴,都被無視和嘲弄,氣得用滅火器砸碎收費站的窗子,被警方逮捕,失去了工作,妻子也要跟自己離婚,並要奪去孩子的撫養權。他在拖車公司的遭遇,可以說是我們面對官僚機構和無良商家時的共同體會: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耍流氓;等你跟他耍流氓,他又跟你講道理了。
不過讓人解氣和聊以安慰的是,最後這個爆破工程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沒有傷人的情況下,炸毀了那個收費站,並居然因此成了民眾中和網絡上的「英雄」,本來要離他而去的妻子,也帶著孩子與他獄中團聚……
一個富二代,酒駕撞死孕婦後逃逸,其父親想找傭人頂罪,並承諾給其50萬美元;律師和趕來的警官也趁火打劫,律師也要50萬美元,警官乾脆就要了100萬美元;那個傭人聽見也坐地起價,又管其要海邊別墅。當這個富豪父親故做「破罐子破摔」,說乾脆讓自己的兒子投案自首時,那三人眼看到嘴的鴨子要飛了,於是又都做出了讓步,那個傭人也不再要海邊的別墅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他們錙銖計較、機關算盡,卻萬萬沒想到,那個傭人剛被蒙頭押出房門,就被受害者的家屬用錘子砸碎了腦袋……
最後是一個新娘,在婚宴上偶然發現自己的丈夫,竟然把「小三」帶到了婚禮現場,於是這個憤怒的新娘,開始了瘋狂的報復:在天台上,跟初次見面的廚師發生關係,跟趕過來的丈夫說,她要奪去他的所有財產、曝光他的醜事、跟不同的人上床……最有刺激性的一幕是,她又跑回婚宴現場,拽著那個「小三」轉圈共舞,最後將其甩到玻璃門上,渾身是血……
這讓我想到了《東邪西毒》裡的那句臺詞:「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做嫉妒。」更何況,這是嫉妒加上遭人背叛。
導演想通過這六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僅僅是讓我們體會報復的快感嗎?我想肯定不是。
其實,他是想告訴我們,在人性的荒蠻地帶,就會有獸性出沒。我們的刻薄、我們的怨念、我們的憤怒、我們的偏執、我們的貪婪、我們的背叛、我們自覺受到的不公……都會讓我們陷身荒蠻,無法自拔,甚至自相殘殺。如果我們順著自己的情緒和惡念,只會讓這一幕幕的荒蠻故事,一次次地荒唐上演。
在最後那個故事中,新郎最後的做法就像是一個隱喻:當他拿起刀,我們都以為他會殺死新娘,結果卻只是切了蛋糕,並向新娘伸出了和好的手……
其實,我們在處理面對的問題時,都會有兩種甚至更多的心態手段和解決方案的,就像新郎手中那把舉起的刀,可以拿來殺人,也可以只是切蛋糕。而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也決定了事情乃至我們命運的不同走向。
而我們的人生,多像這場狼狽不堪的舞會,雖然一片狼藉,雖然面對尷尬甚至怨憎的舞伴,但我們還是要勉力與之周旋、與之共舞。
我想,《荒蠻故事》其實更多是想讓我們思考,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想讓身處的世界變成荒蠻的叢林,如果我們想在人性的荒蠻叢林中艱難求生,那麼首先就要降伏的,就是自己內心深處那頭蠢蠢欲動的野獸。這樣的野獸,你有,別人也有,如果不能彼此友好相處,就可能會弱肉強食,甚至同歸於盡。所以,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當人看,也把別人當人看。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這個社會,如果不想遭遇惡果,那麼就請先開出善的花來。
也許,你還可以看看——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流動的善惡中,握住人性的靈珠
《三塊廣告牌》:很多事兒逼,都是被事兒給逼的
很多萬箭穿心 都是咎由自取
別以為別人不能把你怎樣 也許劈你的雷正在路上
和頤酒店女生遇襲 我們為何陷入公共安全夢魘?
死於雞毛蒜皮 不應成為社會的「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