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去廣場鍛鍊,慧慧奶問我怎麼給寶寶選擇好的繪本,她說兒子兒媳給慧慧買了一大堆花花綠綠的書,叫她好好看著寶寶讀。慧奶奶說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小傢伙就是不配合。往往她拿一本繪本過來,慧慧偶爾跟著奶奶看兩眼,有時候看都不看就扔了。
日常生活中,慧慧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望子成龍的父母不惜花錢買了很多很多的繪本,可是孩子看不幾次就沒了興趣,有的甚至看不幾眼就被束之高閣,難道孩子真的是不愛讀書嗎?當然不是,問題出在孩子的專注力上面。孩子沒有專注力,別說讀繪本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是玩玩具也是玩一會兒就走開。
人常說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真是一點不假。我家大寶寶跟爸爸小時候一樣,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一兩歲時,拿一本繪本自己都能看上一個多小時,長大後看書更是痴迷。
我們對二寶也像對大寶寶一樣,從不會說話就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以為從小這樣薰陶二寶一定會跟大寶一樣愛上讀書的,可是,我們真的是想錯了。二寶有二寶的個性,剛會走路的時候,別說讀繪本了,就是玩玩具都沒有定力。剛拿一個小汽車在手機,不到兩分鐘就把汽車扔掉換成了小鴨子。小鴨子還沒在手裡放熱呢,又把小鴨子一扔,拿起小球……按照爺爺的話說,玩具在寶寶手裡沒有捂熱的時候。
看到二寶這種情況,我們真的很著急,照這樣下去,孩子做事沒有專注力,上學的時候怎麼辦?
為了訓練寶寶的專注力,我試用了好多種做法。
1、陪著寶寶撿豆豆
太奶是農村人,一直對農作物情有獨鍾,鄉下的親戚經常送一些玉米、大豆過來,太奶沒有事的時候就把顆粒飽滿的豆粒減出來留打豆漿,寶寶喜歡湊熱鬧也過去抓一把撒著玩。
我看到寶寶對豆子感興趣,就抓一些豆子、花生仁放在一起,然後再找兩個小容器,我陪著寶寶把豆子挑揀出來放在一個容器裡,然後再把花生仁挑揀出來放在另外一個容器裡。雖然用了不少心,但是寶寶撿不一會兒就跑掉,無論你怎麼喊寶寶就是不回頭。
2、跟寶寶一起搭積木
我看見撿豆豆效果不是太好,又拿來顏色鮮豔的積木,陪著寶寶一起玩。剛開始寶寶還比較配合,我們兩個一邊搭一邊聊天,看誰搭得好、看誰壘的高,想不到玩了幾次之後,寶寶又沒了興趣。
3、用繪本圖文吸引
前兩種方法效果不佳,我又想到了繪本,想以此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訓練寶寶的專注力。我先拿出大寶寶喜歡的繪本,帶領寶寶一邊看圖片,一邊給他講內容。寶寶除了喜歡「小猴子的屁股為什麼是紅的?」之外,其他的故事剛開頭小傢伙就搖著頭連說不聽不聽。大人講寶寶都不願意聽,想讓寶寶自己看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知道孩子天生就喜歡探索求知的,每個孩子都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他們渴望獲取新新的知識、想了解未知的世界,之所以孩子不愛看書,是因為家長給孩子提供的內容不符合孩子的喜好。就像吃東西一樣,明明孩子愛喝米粥,你不是給孩子下一碗雞蛋麵條,就是給孩子包餃子,你認為你做的好吃,可是壓根就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當然不喜歡吃。
給孩子挑選繪本也是如此,在孩子眼裡繪本沒有什麼孬好之分,只有寶寶喜歡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家長給孩子挑選繪本的時候,一定要先弄清楚寶寶的喜好,否則只能是出力不討好。
後來我又嘗試了一些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未能逃過虎頭蛇尾的命運,說實話看到寶寶這樣,真的有種江郎才盡的感覺。
有一次,我正在陪伴寶寶聽音樂,手機突然響了起來,兒媳說有個快遞在大門口叫我去拿。回來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套《雙語猜猜我是誰奇妙洞洞書》。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剛看了一眼寶寶二話沒說拿了一本,一翻就是老半天,寶寶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一邊翻看,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時而還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後來,我仔細研究了洞洞書,終於知道了其中的奧妙。因為當時我家寶寶正值微小事物敏感期,寶寶對摳洞洞情有獨鍾,每次帶寶寶出去玩的時候,寶寶看見地上有個小洞洞,都會蹲下來用手指或冰棒棍掏個不停。而這套洞洞書,就是根據孩子微小事物敏感期年齡特點設計的,書中有許多不同形狀的小洞洞,每個小洞洞裡面都隱藏著寶寶想知道的秘密。
設計者結合日常生活,把整套書分門別類設計成九本:《猜猜誰的家》、《猜猜我是誰》、《猜猜誰的屁股》、《猜猜我吃了什麼》、《猜猜這是誰的車》、《猜猜誰長大了》、《猜猜誰的家》、《猜猜誰在動》,這樣讓孩子在摳洞洞、玩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認知,以此來開發孩子的大腦,讓孩子更加聰明。
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觀察和研究過這個現象,這是因為寶寶已經進入了「細小的事物敏感期」,愛摳洞洞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
所以,這套書就抓住孩子微小事物敏感期階段的年齡特點,滿足孩子摳洞洞的需求,鍛鍊孩子的手指,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又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認知方位、大小、人物、動物、顏色、對錯等等,不僅能鍛鍊孩子動手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呢。家長陪伴孩子經常閱讀這樣的繪本,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大有裨益!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聯繫刪除)
原創作品,未經本人授權任何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