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對輕小說感興趣,於是便查了相關資料。最初把它當作一種題材,看百度百科數遍依舊是一頭霧水,百度上也顯示定義不好把握。
之後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指出輕小說是營銷層面的概念,和題材無關,方恍然大悟,並認可文中的大部分的觀點。
加之手中正好有兩本輕小說,在此可以做舉例說明。
輕小說,源自日本,可以說是與日本發達的動漫、遊戲相伴而生的獨特產物,可以解釋為「可輕鬆閱讀的小說」,英文Light Novel。
日本輕小說御三家:角川、電擊及富士見。
電擊文庫是1993年6月Media Works創立的輕小說文庫系列。
富士見Fantasia文庫是在1988年和月刊DragonMagazine一同創刊的輕小說文庫,由富士見書房出版。從創刊當初便發行了多數以奇幻世界為舞臺的小說。雖然以「Fantasia」為名,但題材並不局限於奇幻類型,亦出版許多以現代與其他世界為舞臺的書籍。由富士見書房主辦的Fantasia長篇小說大賞,得獎作品由本文庫發行。
角川Sneaker文庫(角川スニーカー文庫),是角川書店出版的輕小說文庫系列。當初以「角川文庫青版」的名義成立,在1988年3月公開徵選後決定以「Sneaker文庫」的名義創刊。現在可以說是角川文庫的輕小說部門。
天聞角川(對輕小說感興趣的可關注):廣州天聞角川動漫有限公司,簡稱天聞角川,是一家中國大陸的圖書發行公司,成立於2010年4月12日,由 湖南天聞動漫傳媒有限公司( 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出資51%)與角川集團中國有限公司(日本角川控股集團在香港設立的子公司,出資49%)合資成立,資本金3000萬人民幣。公司專攻方向為漫畫、輕小說的代理發行,同時兼顧引進發行與鼓勵本地原創。
臺灣角川:臺灣角川書店,全名臺灣國際角川書店股份有限公司,是日本角川集團在中國臺灣地區成立的子公司。該企業主要負責其在日本出版的小說的臺灣地區推廣以及臺灣本地的出版事務。
簡要概括輕小說特點:
多對話,以對話形式展開故事;
多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也會出現非第一人稱的情況,但人稱上會傾向於選擇讓青少年讀者感同身受的視角;
文字淺顯易懂,簡單直白容易理解,卻不等於內容輕鬆,尤其是一些作品中雖以平常的口吻描述巨大的悲劇發展,這種處理方式反而更讓讀者黯然神傷;
風格接近動漫,故也有人稱輕小說為動漫的小說化,優秀的輕小說改編為動漫,受歡迎的動漫出紀念小說,都是常見的,輕小說與動漫關係緊密;
重角色,故事為角色服務;
作品配以插畫,插畫當然是動漫風,書的前面會有相似於漫畫開篇的角色人物介紹,當然是直接畫出人物形象的,直觀視覺展現;
當下,以「現代」為主體的輕小說相對更受歡迎。
以下為知乎上關於「輕小說的定義是什麼」的文章全文:
原文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723525/answer/245487575
來源:知乎
輕小說是一種商品分類,是營銷層面的概念,和「體裁」沒有聯繫。簡單來說,就是「出版社說是輕小說就是輕小說」。
輕小說主要的目標人群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高中生,同時輕小說的競爭對象絕對不是傳統小說,而是漫畫、遊戲和動畫。出版社針對這點對輕小說有一整套的營銷運作策略,產品和運營方式共同構成了「輕小說」的概念。
輕小說中的「輕」,是出版社對產品的一種宣稱和承諾,讓讀者對產品有一種預期——我希望找點輕鬆不費腦子的消遣,輕小說可能很適合。這是從市場、產品類別整體上來說的,而不是具體輕小說作品必然具備的屬性,不能說某部作品讀起來不輕鬆愉快,或者基調很壓抑,就不是輕小說。
因此光從作品,甚至是文本層面,是無法搞清楚什麼是「輕小說」的。
規格是「文庫本」「文庫本」是日本出版行業的一種書本規格,特色是尺寸很小,能夠方便攜帶同時,價格也相當便宜,輕小說通常的定價是 600 日元上下。隨著「輕小說」概念的範化,有的出版社會用同樣的方式運作面向更高年齡層讀者的產品,推出了「單行本」規格的輕小說,定價也會在 1000 日元以上。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出版社會把這類作品拆分到「輕文學」「新文藝」之類的分類進行運營。便宜、便攜、能夠在通勤途中閱讀,都是很重要的屬性。
採用萌系風格的插圖由於目標顧客和漫畫讀者有高度重合,因此會採用萌系風格的插圖來吸引顧客。插圖也成為了輕小說的重要標誌。那如果剝離了插圖,「輕小說」的文本自身還能不能稱為「輕小說」呢?這是很多人的煩惱所在。如果明確「輕小說」實質上是營銷層面的概念,就能知道,「文本」只是構成「輕小說」的一部分,在它與其他要素組合在一起之前,是不能稱為「輕小說」的。
文章要簡短易懂漫畫的文字部分大部分都是簡單的臺詞,閱讀壓力是很低的。而轉換到輕小說,如果文字內容的閱讀難度提升太多,就必然影響讀者的購買意欲。我們看到的輕小說文章部分基本上都是以對白和短語句組成,極少有大段描寫。如果有較長的敘述內容,也會拆分為多個段落,以降低閱讀壓力。這些都是出版方有意為之的。
以御宅族店鋪為鋪貨中心雖然 ASCII 這樣的大出版社(「電擊文庫」系列叢書的出版社)不管是傳統書店還是御宅族店鋪都會鋪貨,但是像一迅社這樣在輕小說市場佔有率不高的出版社會集中在 Animate 之類的御宅族店鋪鋪貨,以確保更高的消化率(即銷售數目和送貨數量之比,因為如果賣不完書店退貨是會產生成本的)。
更短的銷售時限輕小說通常在兩到三周就能確定銷量,意思就是說,在這之後銷售速度就會大幅放緩。這個時候賣剩下的書就會被退回出版社,以空出位置放下一批作品。這與傳統小說是完全不一樣的銷售模式。也正因為輕小說這種快速流通的特點,書店方面更傾向於把輕小說視作雜誌的同類產品。
有相對固定的出版間隔出版社為了增加輕小說的利潤率,會要求輕小說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來出版(理想狀態下是 3 個月左右)。這是因為從物流的角度考慮,固定的運輸量成本是更低的,如果每次配貨運輸量都能固定,就能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和定期出版的漫畫雜誌一個道理。而一個出版社在一個時間段內持有的系列數量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這些系列到了時間就要能出書,萬一錯過了時間,可能就要排期好久才能輪到下一次出版。如果不是大熱的作品,讀者黏性是很低的,這樣拖幾下,新作銷量不理想,出版社就會把這部作品砍掉。
以多媒體化的方式促銷出版社除了會在輕小說雜誌上刊載廣告、短篇以外,對於前景看好的作品,還會以 Drama CD、漫畫化甚至動畫化的方式來進行宣傳推廣,而在傳統小說的領域,更常見的只是改編為電視劇或者電影。這也體現出輕小說的目標人群和傳統小說有著很大的差異。
傳統小說或者網絡小說,即便文章部分不作改動,如果以上述的方式來進行運作,也同樣會變成「輕小說」。反過來說,如果原本是「輕小說」的作品,如果脫離了以上的運作方式,就又不是「輕小說」了。
換言之,「文本」本身完全不是「輕小說」的決定要素,同樣的文本,到底是不是「輕小說」,完全要視乎出版社如何來運營。
所以,如果在「文本」的角度切入來分析「輕小說」,斷然是得不出結果的。
參考資料
飯田一史,《ベストセラーライトノベルのしくみ キャラクター小説の競爭戦略》,青土社 ,2012.4.10
我現在手中正好有的輕小說,一本是《文豪野犬》,一本是《夏目友人帳》。
二者不像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現有小說後又漫畫、動漫,這兩本都是先有漫畫、動漫,之後才出了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動漫的紀念性質。
《文豪野犬》的上架指南為:輕文學/流行文學,《夏目友人帳》的上架建議則是:暢銷·青春文學。
這兩本書的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小說的作者都是負責原作漫畫腳本的那位。
看中文譯本,還是能感覺出動漫的那種調調。畢竟我入手這兩本輕小說的原因都是因為非常喜歡其動漫作品,看到機會就愛屋及烏也買了相關小說作品。
同時也十分好奇喜歡的動漫變成文字會是什麼情況,而這兩本書都沒有讓我失望,小說和動漫一樣好,甚至會因為文字表達更詳細而感受出一些動漫沒有的情緒。
也看到網上曾有人說過,一般接觸輕小說的都是動漫愛好者,如果是不喜歡動漫的人很難會接觸輕小說。
或許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畢竟我買小說版本的動力就是源自對動漫的熱愛。對於我不喜歡不了解的輕小說,也不會魯莽購買。
我國的大多數實體書店一般都沒有輕小說專屬分類,國內的輕小說網站上的作品也很難讓人與輕小說掛鈎,與其說是輕小說,倒不如說更像網絡小說,無論是文風題材還是運營方式都更傾向於網絡文學。有一定的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當然網絡文學也算是國內特色,畢竟各國有各國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