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一首首敘事詩

2021-03-04 時尚芭莎藝術

Pedro Luis Raota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他的獨到之處就是對「人」精神捕捉的深度,這令他的作品獨特又令人難忘,既是人物肖像,又是一首首微型敘事詩。



Pedro Luis Raota的作品充滿了戲劇性,Raota擅長處理幽默和諷刺的主題,他把生活裡的小細節近乎完美的表現了出來。他的作品詼諧幽默,用強烈的高光和近乎黑色的背景所營造出的電影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點。





另一些作品在歡笑與滑稽的對抗中,無意識狀態下產生類似於「決定性瞬間」,在Raota幾乎所有的肖像作品中,有一種抓住人心靈魂魄的精神存在。



Raota的作品超越其他攝影師的想像,每一幅傑作的情感是通過一個獨立的表情、肢體傳達相互依存的關係。每一幅照片以最簡單的方式拍攝,沒有太多的技巧,直逼人性,賦予厚重的生命。



Raota被評為「世界十佳攝影師」之一,他的作品被譽為現實主義又不失深切的人文關懷。


在他去世之後,Pedro Luis Raota被尊為「阿根廷的安塞爾亞當斯」。


Pedro Luis Raota(1934-1986),阿根廷著名攝影師,被認為是世上最優秀的10位攝影師之一,據一些出版物統計,在他52年的短暫生命中獲得超過3000種各類獎項。但國內媒體對他的介紹偏少。


[編輯/ Ruby][本文由芭莎藝術新媒體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汕頭攝影的本土敘事
    《潮汕之潮:汕頭攝影的本土敘事》,文/李波 《中國攝影》2019年8期 2019年8月,在攝影術宣布發明180年的節點上,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廣東汕頭——這座中國攝影史繞不開的城市。
  • 照片中的敘事詩
    所有的片斷合在一起,整個攝影的體系就在意味與形式之間取得了平衡。我還注意到,這些照片大多拍攝於封閉的空間內,牆壁、柜子、床、沙發、浴缸等屢屢出現,而照片中的人,只有在如此封閉的空間才能展開真實的生活。這也就是說,意義在詩中,在藝術中,而不是在凡俗的煙火裡。但戈丁的攝影告訴我:即使是普通人、邊緣人,他們的生活也充滿了喜怒哀樂,正是這些真實的紋理構成他們的整個生命。從這個角度來說,庸常也是一種意義;每一個來過這世界的人,其存在本身即為一種意義。所以,日常生活也應該被尊重,被理解。想到這裡,我的眼眶又是一熱。 說了這麼多,該來了解一下戈丁了。
  • 前沿觀察||敘事詩及其批判
    狹義的敘事專指文學作品的寫作方式。敘事作為文學作品的寫作方式,仍然是包羅萬象的,甚至是「只取不舍」或「照單全收」。當然,這裡說的「只取不舍」或「照單全收」指的是因某一個事件的完整性要求,導致其必須「這樣」,而不能「那樣」。事實上,敘事作品是有取捨的。如繪畫作品就有「留白」要求,攝影作品也有取景一說。
  • 好導演一定是好攝影師 | 電影與攝影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就是這樣,他的寶麗來攝影作品集《Instant Light:Tarkovsky Polaroids 》片詩意、朦朧、夢幻,亦如他的電影作品,就像一首首綿延不絕的詩,帶你在夢裡禹禹前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
  • 敘事詩重現的前沿 | 陳亞平論聶廣友長詩《魔都》
    ,造成感知上的層理在不斷向前又倒回的反覆循環,這種拆解讀者早先思維框架的疊圖敘事,讓早先敘事詩的界限,不一定能適應這種圖面微觀多邊分解又多重並列的敘事超限,因為詩中的場景敘述遠遠超過了人的活動事跡的上限敘述的結構,這和經典觀念中的敘事本體是有很大出入的。
  • 年關迫近,回家是一首首繞不開的詩
    年關迫近,回家是一首首繞不開的詩。回家是因為家裡有守候相望的人雜詩三首·其二唐·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剛從我故鄉來,家鄉發生的事一定知道很多,快說說我家那扇雕花窗前的臘梅花是否已經盛開?
  • 斯坦尼康攝影的視覺敘事
    如果使用得當,斯坦尼康攝影可以讓觀眾全方位沉浸在你的故事中。斯坦尼康為攝影師提供了最流暢的運動拍攝方法之一。
  • 蕭邦四首敘事曲原詩內容
    然而時間逝去,三人卻全無音訊……在漫長的等待之後,父親以為三人都死了……直到有一天,三兄弟突然帶著寶藏與妻子一起衣錦還鄉……這也是四首中技巧最艱深最有戲劇性的曲子,也是一首不太能把詩與音樂聯想在一起的曲子。
  • 人道如茶道(敘事詩)
    聽後很受啟發,曾寫古風體敘事詩一首抒懷。長在深山間,相依大自然。陽光雨露潤,風吹霜雪寒。嚴冬青幾許,早春綠如藍。農家知時節,採摘清明前。茶姑輕手掐,匯集制茶園。
  • 《環形物語》其實是一個長篇的敘事詩
    奇妙的桃源小鎮每日都在嘲弄經典世界的物理規律,隨便一處設定都夠那些庸才大書特書,而這裡並不把這些構想以奇貨自居,相反只是從容地充當了敘事的催化劑,放大鏡和加速器。筆墨都用在對鎮上每個普通居民的刻畫,對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主要情感和重要命題做理性,克制,深邃且豁達的闡述,讓人唏噓。視覺異常地美,對原作畫家筆下的世界做了很好地還原,強烈建議觀看高清資源,不然暗部那豐富的細節丟失了對觀賞有巨大傷害。
  • 傑夫·沃爾和格雷戈裡·克魯德遜:電影攝影的開放性敘事
    兩人都採用電影拍攝的協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控制和編輯畫面,這種拍攝手法也被沃爾稱為「電影攝影」(cinematographic),其結果是在靜態的畫框內講述一個故事,創造出敘事寓意。另外,從視覺美學角度來說,他們都打造了精美絕倫的畫面細節,這似乎是被當代攝影有意排除在外的做法。
  • 李公明︱一周書記:攝影敘事中的……歷史肌理與研究前景
    ,所研究的主題分別是中國人日常生活攝影與歷史記憶、英國早期攝影與兒童表演和影像收藏、早期攝影與十九世紀非裔美國人的社會政治敘事,仿佛面對著一幅攝影史研究的拼圖,而它們之間的共同特點似乎就是因其所論述議題的獨特性而尚未進入攝影史研究的主流敘事之中。
  • 《路邊野餐》的詩性研究
    畢贛想要它成為一首詩。《路邊野餐》在開場中,通過旁白,點出了同片名一樣的詩集的名字,暗示了全篇的詩性。一首詩裡面,有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有一個詩人,和他的詩。因為這個緣故,整部電影誘使我們去想像一個關聯,拼湊一個故事,而不是用一般的起承轉合來展現一個故事。在敘事上,前半部分影片是完全碎片化的。
  • [寫真]謝梓秋 茶顏LoveEntanglement 首本敘事攝影集
    謝梓秋茶顏LoveEntanglement 編號:0101001首本敘事攝影集模特:高喜民
  • 白居易的一首敘事詩,字字經典,很多情話出自此詩!
    今天分享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這是首敘事詩,只不過裡邊出了很多人人皆知的情詩。「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幾句詩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就算不知出自《長恨歌》,聽了上句也能接的上下句。《長恨歌》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 敘事詩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很好的載體
    《木蘭詩》在國外的電影化對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哪些思考和啟示?  外國譯者感興趣的是故事  由眾多中國影星出演、即將於2020年上映的《花木蘭》是1998年上映的同名動畫的真人版,也是迪士尼所拍攝的唯一一個中國故事,而這一故事的源頭是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為何會被迪士尼選中?
  • 解讀《四個春天》的蒙太奇手法,詩性敘事及其現實思考
    看完它就覺得它像是一首散文詩,收斂但又直擊心靈,這首詩種在了春天裡,但長在了每個平凡而又普通人的心裡。在如詩的樂活慢生活圖景中,影像緩緩雕刻出一個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溫柔變遷,以及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流轉的時間、人生的得失起落。每次看完這部電影都有不同的感受,對其中的電影和剪輯技巧,敘事手法,浪漫主義情懷以及生活的現實思考都有不同的理解。
  • 段信軍新歌《在鹿港小鎮看眼淚》搶先聽|《臺北敘事詩》的遺珠
    2013年,段信軍,我們更習慣喊他凌凌,發表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臺北敘事詩》。回首往昔,這是一張特別的唱片,凌凌以「客」的身份,卻寫出了和原鄉人或異鄉人迥異的視角,也正是因為我們的不得不分開,這才更讓我們看清彼此的傷痕與美麗。
  • 段信軍新歌《在鹿港小鎮看眼淚》搶先聽 |《臺北敘事詩》的遺珠
    2013年,段信軍,我們更習慣喊他凌凌,發表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臺北敘事詩》。回首往昔,這是一張特別的唱片,凌凌以「客」的身份,卻寫出了和原鄉人或異鄉人迥異的視角,也正是因為我們的不得不分開,這才更讓我們看清彼此的傷痕與美麗。
  • 蕭邦的敘事曲
    到了14世紀以後只歌不舞,在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成為獨唱或復調敘事歌曲的通稱。到了18世紀演變為敘事詩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敘事詩,作家黑爾達的《愛德華》敘事詩等。後來一些作曲家,根據敘事詩的詞把它們譜寫成歌曲,從而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敘述體歌曲。如勒韋的《愛德華》、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兩個近衛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