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如茶道(敘事詩)

2020-12-28 愛好詩作

文/羅興燦

#茶道文化#

題記:

多年前去蒲江,友人帶路參觀茶山並講述制茶工藝。聽後很受啟發,曾寫古風體敘事詩一首抒懷。

長在深山間,相依大自然。

陽光雨露潤,風吹霜雪寒。

嚴冬青幾許,早春綠如藍。

農家知時節,採摘清明前。

茶姑輕手掐,匯集制茶園。

晾時便縮水,日曬縮成團。

輪番揉搓擦,苦痛向誰言?

更著釜中焙,三分命浮懸。

來時碧綠體,蝶變綠條丸。

濃縮是精品,身價亦不凡。

誠邀座上客,馥鬱馨似蘭。

清熱可解暑,暖身可卸寒。

綠茶降血脂, 三花美容顏。

你喜歡龍井, 我偏愛碧潭。

半杯香四溢, 再續味醇綿。

問茶何所貴,天道酬情緣。

行家多評判, 古聖有名言。

天將降大任, 必使先磨難。

捨得方有得, 先苦而後甜。

成功人士後, 多少辛酸煩。

時光駒過隙, 一晃幾十年。

人道如茶道, 古今一脈傳。

作者簡介:

羅興燦,1943年生,四川自貢市人 高中退休教師。熱愛詩歌、散文寫作,有多篇作品在報刊和網絡平臺發表。

圖片|源於網絡

編輯|愛好詩作《李光友》

相關焦點

  • 茶如人生茶道如商道
    經商多年,惶恐多年,也失敗多年。不知道享受,說不上對茶有什麼愛好和研究,更說不上「茶道」。一直認為,茶就是口渴時,泡在水裡的飲料。  有人說,茶如人生。茶道如商道,靜中見奇,奇中生靜。不知道電視劇《喬家大院》裡的喬致庸喜歡不喜歡喝茶,在電視劇中他那波瀾壯闊的人生裡,喬致庸喬大商人幾乎沒有好好地喝過茶,甚至談生意也沒有喝茶。而喬大商人卻是個文人,或者說是個文人中叫詩人的那一類型。不喝茶的喬致庸喬大老闆,卻展現了節儉勤奮、明理誠信、精於管理、勇於開拓的商人精神。  茶的流傳
  • 前沿觀察||敘事詩及其批判
    敘事,明目張胆地表明是對事件進行有秩序的記錄。當然秩序,即便是古人說的「銓貫有序」也有打亂和不打亂之分,如倒敘、插敘、補敘等就是打亂的秩序(實際上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種方式,即缺敘。缺敘指抽去事件中的某些構件,而讓讀者通過想像去填充。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實際就是一種缺敘方式)。打亂或不打亂全由作者自己把握。但不管哪一種,其結果均是一種秩序。而記錄有忠實於事件和不忠實於事件而忠實於作者的主觀意圖兩種。
  • 「六清、三飲、七碗、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
    「芳冠六清」、茶之「三飲」、「七碗茶歌」、「禪茶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一.「芳冠六清」西晉文學家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描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該詩並非專寫茶,但無意中卻道出了茶飲「芳冠六清」、首屈一指的赫然地位。芳香、滋味,突出了茶飲的審美情趣,賦予飲茶濃厚的文化色彩。是為茶從藥用價值走向風雅文化的雛形。註:「荼」即茶。「六清」即「六飲」,《周禮》中供天子享用的包括酒水在內的六種飲料。「九區」即「九州」,泛指全國。
  • 詩僧皎然的「三飲」茶道
    陸羽與皎然(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光輝絢麗,但「茶道」一詞,很長時間曾被人們遺忘,竟發展到日本學者曾向國人提出「中國有沒有茶道?」這樣荒謬而富諷刺的笑話。對中國茶道的創立,學術界說法不一。有引陸羽《茶經》「精行儉德」四字的;有引《封氏見聞記》「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請注意,時在晚唐)有「中國明初朱權自創的茶道」等等。百花齊放,可見大家都在深入地研究,形勢喜人。陸羽,擅長種菜種茶,首創餅茶炙烤「三沸」煮飲法,對茶的功效論述甚詳,對茶的品飲他側重精神方面的享受,無疑他是我國茶道的奠基人。
  • 茶道起源之地及茶道的演變
    茶道 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現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茶道的代表人物有唐朝《茶經》的作者茶聖陸羽和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時寫下《茶譜》《七碗茶詩》的唐朝詩人盧仝。
  •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茶道」二字最早出現於唐皎然和尚的詩中「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月一丘得如此」。認為飲茶有道,古代的佛教徒在飲茶中靜心自悟,體會茶禪一味的真諦。唐代日本僧人來中國留學,將佛門茶事學了回去,由於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因而,茶道在日本發展起來。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
  • 茶道,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品賞茶的美感之道。通過沏、賞、聞、飲、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唐史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載,也表明了自唐朝起,茶道被廣泛地推行,風靡一時,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茶聖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 茶道禮儀分享會來啦!快來參加
    茶道禮儀分享會來啦! 5月5日 新區宣傳和統戰部主辦的 「同創+傳統文化」系列活動 盛大開啟啦 第一站 「中國茶道禮儀沙龍分享」 一起來看
  • 敘事詩重現的前沿 | 陳亞平論聶廣友長詩《魔都》
    ,造成感知上的層理在不斷向前又倒回的反覆循環,這種拆解讀者早先思維框架的疊圖敘事,讓早先敘事詩的界限,不一定能適應這種圖面微觀多邊分解又多重並列的敘事超限,因為詩中的場景敘述遠遠超過了人的活動事跡的上限敘述的結構,這和經典觀念中的敘事本體是有很大出入的。
  • 茶道美學課:《詩經 小雅 角弓》
    茶道、古琴、香道等藝術課程各各進行。「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是個女孩兒聲氣在讀《琴茶》。循聲覓去,光照翠竹處,晶晶美人兒面前,赫然是一本《大唐茶詩》。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它們或闡述種茶、烹茶、品茶等茶事技法,或以茶敘事,或以茶言情、以茶雅志,但純學術意義上的茶文化研究或成果卻非常少見,而茶文化相關概念的出現也是當代的事。近年來,隨著茶文化的普及和茶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一大批高校開設了茶文化公共選修課,部分高校還建有茶道哲學研究所(如中國人民大學)、茶文化研究所(如安徽農業大學、華東交通大學)、茶文化研究中心(如武漢大學)、茶文化研究院(如貴州民族大學)等茶文化學術研究機構,增設茶文化學院(如浙江農林大學)和茶文化相關專業(如茶文化與貿易專業、茶藝與茶葉營銷專業等),全國各地的茶文化組織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
  • 茶道六百年:日本茶道的豐盛與玉碎
    「火爐上,沸騰的清水鼓動水壺唱起哀歌,有如那用鳴聲向將逝的夏日,傾吐心中悲傷的蟬。」這是《茶之書》中一段關於茶道史上最著名的大師千利休最後茶會的描寫。 如果有人說,像千利休這樣的茶人是孤獨的,就像武俠小說中武功登峰造極的人。
  • 茶道美學電影《尋訪千利休》
    對於想了解一下日本茶道的朋友,小蘇推薦一部2014年的影片《尋訪千利休》。歷史真實的千利休因為精通茶道,名動東瀛,他先後做過兩位日本梟雄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茶頭」,前者推崇了他,後者最終要了他的命。公元1591年4月21日千利休這位茶道大師竟然被他侍奉十年的豐臣秀吉勒令剖腹自殺,具體自殺的原因,歷史上眾說紛雲。
  • 蕭邦四首敘事曲原詩內容
    湖面是平鏡如滑的,夜晚的星星照在湖上極美。湖在很久以前是座城市,因為被韃靼人圍攻而陷落。城中少女誓死不願受辱,向天跪地求死。此時地面突然裂開一個大洞,形成一湖,少女們跳到湖中自盡。天神把少女變成湖邊的花,凡觸到花的人不久都會遭到不幸死亡的命運……故事標題為「水妖」。一個年輕人在湖邊遇到一位女孩,兩人一見鍾情。年輕人對女孩發誓將永遠愛她,但女孩懷疑他的愛情而離他遠去。
  • 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 《利休》
    ,在茶道的歷史上留下一抹血痕。他的茶道可稱為一種新的宗教,有人稱之為自然教,或美的宗教。形成了日本茶人在從事茶事活動中所表現出莊嚴肅穆,不拘言笑,靜謐的宗教美。這種美比較適合於在樸素無華的榻榻米的小茶室中去體現。
  • 【泰山茶道】中秋有好禮 | 佳節共團圓
    經歷十餘年的積累與沉澱,泰山茶道雪梨旗艦店在萬眾期待下,終於與大家正式見面。為了感謝一直以來大家對泰山茶道的支持與厚愛,我們誠摯精選了6款中秋節禮。把酒言歡,共賞圓月;君子之交,如茶如水。泰山茶道月滿家園禮盒,將美酒的醇厚與茶葉的清香一齊奉上,帶給您中秋節最誠摯的祝福,花好月圓、良辰美景與家人共度佳節。
  • 花道與茶道
    花道所要呈現的是一件美的事物,同時也是一個表達的方式、修煉的方式。這其中需要一種奉獻精神:有如造化將美麗的花木無私地奉獻給了人類。 如果要達到人、花一體的一種境界,這就需要通過訓練讓內心平靜如鏡。 讚美自然、儀禮、德行、胸中的氣韻、內心的澄明都是花道的題中之義。
  • 攝影 一首首敘事詩
  • 茶道有6品,喝茶的12種境界!
    茶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禪、入道。有些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於茶煙水聲外,修養心性,直面真我,成為中國茶道藝術的一股清流。 所以歷代以來,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高度的,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田藝蘅、許次紓、冒襄等。
  • 鄭風 出其東門 秀秀書院古琴茶道詩經讀書會
    賞析:鄭之春月,確如姚際恆所說,乃是「士女出遊」、談情說愛的美妙時令。《鄭風·溱洧》一詩說,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蘭」相會、笑語「相謔」,互相贈送著象徵愛情的「芍藥」之花。這首《鄭風·出其東門》所展示的,則是男女聚會於鄭都東門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動人,也決不遜色於「溱洧」水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