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lph Lauren (拉夫·勞倫)的「美國夢」也抵不住香港零售業刮來的寒風。
上周,Ralph Lauren 位於香港銅鑼灣利園的旗艦店悄然關門,此經距離開店僅僅2年。回應關店消息時,Ralph Lauren 集團表示,這是集團戰略和金融計劃的一部分,公司正在重新部署門店,關閉無利可圖的店鋪。
同樣關閉了銅鑼灣旗艦店的還有快消品牌 Forever 21 。依據 WWD 報導,諮詢公司OC&C Strategy 的合伙人 Jack Chuang 針對Forever 21緣何閉店,提出了兩點供參考:一是銅鑼灣區位租金高;二是赴港旅遊的大陸遊客消費銳減。
租金是不可言說的「痛」零售商的「切身之痛」與商業地產租金之高不無關係。
以 Ralph Lauren 為例,其剛關門的銅鑼灣旗艦店,佔地2萬平方英尺(約合1858平方米)。11月,據商業地產顧問公司 Cushman &Wakefield 高緯環球,發布的全球零售地產租金報告顯示,銅鑼灣零售租金以每年 2878 美元/平方英尺高居全球第二。這就意味著光地租,Ralph Lauren 每年就需支付5756萬美元 。
2011年,為打響品牌名氣,Forever 21剛到香港就豪租下銅鑼灣的6層超大店鋪,總面積達到51188平方尺(約合4757平方米) ,成為名符其實的鋪王。風光表面的背後承擔的是高昂的代價,當年Forever 21需承擔的月租金已達1100萬港元,據第一財經近期報導,最新月租金已追加至1380萬港元。
由於無法承擔高昂的租金,大量國際品牌撤出像中環、銅鑼灣等香港商業核心區。美國青少年時尚品牌 Abercrombie & Fitch 第三季度財報利潤暴跌,隨即公司做出明年年初關閉香港旗艦店的決定;英國市場品牌 Paul Smith 關閉時代廣場旗艦店;去年瑞士奢侈手錶品牌 Tag Heuer 、Coach 位於銅鑼灣和中環的旗艦店也難逃厄運。
遊客銳減成根本原因?商業地產租金雖昂貴,但在香港「買買買」的輝煌時期,奢侈品牌也好,快消品牌也好,支付了大筆租金後還是能大撈一筆。畢竟前來門店的人絡繹不絕,「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金主還在。
依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及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數據,香港零售業銷售狀況基本與內地訪港人次呈現正比例相關關係。只不過內地訪港人次基本處於負增長狀態,2016年前九個月中國內地遊客同比下降8.7%,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量也已連續下跌19個月。
此前香港緣於有地理及稅務上的優勢,成為內地遊客「買買買」很好的去處,畢竟相較於出國辦理各種籤證及證明,香港相對而言更方便。
但隨著很多海外國家和地區逐步放寬對華籤證政策,並推出各種措施吸引遊客,香港已不是「最好」的選擇。比如馬來西亞政府決定,從2015年12月1日起,對符合條件的兩人及以上組團來馬的中國遊客實行免籤。
與此同時,香港反而將內地遊客「往外推」,莎莎國際近期公布的財報中,將營業額下滑的原因指向了港府針對內地遊客實施的「一周一行」新政。據中國政府網報導,「一周一行」政策實行後,內地訪港旅客較去年每日減少1000人次。另外,還有遊客爆出香港服務質量差,購物體驗不好等等。
一來二去,內地遊客們的興致也隨即轉向國外。在「消費升級」的時代,花多少「錢」反而沒那麼重要,比如說同樣買一件奢侈品,遊客們更希望享受好的服務。
以日本舉例,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攜程旅行網發布的《消費升級:2016上半年中國出境旅遊者報告》,日本是今年中國遊客最青睞出境的地點之一。眾多的遊客意味著強大的消費力,2015年中國500萬遊客赴日「爆買」了750億元。在遊客看來,「爆買」一方面是由於日本商品品質更佳,還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日本良好的服務態度。
香港零售業的頹勢或許還會在一定時間內持續,但好消息是訪港旅客人次跌幅有所收窄。如何留得住「人」、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或許才是商家們所能改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