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徐靈府為寒山詩的第二個整理編撰者。而不是最早收集者
杜光庭云:
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
徐靈府,號默希子,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通儒學,無意於名利。居天台山雲蓋峰虎頭巖石室中10餘年,日以修煉自樂。武宗會昌初,詔浙東觀察使召之,乃獻詩自陳,終不赴。後絕粒而卒,年82歲。
徐靈府生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卒於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徐靈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進入天台山。根據杜光庭《仙傳拾遺》所說,寒山子在大曆中即766—779年隱居於天台山寒巖。錢學烈認為「詩人三十多歲歸隱天台山時,是在安史之亂以後的大曆年間(766—779),七十年後,當詩人百歲之時,應該已是830—840年前後了」(《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寒山子與寒山詩研究探疑》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第177頁)。據此,徐靈府來天台山時,寒山子尚在人世,且有十餘年時間交集。
浙大教授何善蒙認為:徐靈府收集寒山詩集的上限「則當在修桐柏宮事完成之後,亦即在公元830年之後,830年為《寒山子詩集》結集的上限。。。。因此,寒山子卒年上限在公元830年。在寒山辭世之後,徐靈府開始收集其詩。」
徐靈府生活的桐柏在翠屏山之北雲蓋峰虎頭巖石室,即現在桐柏村裡岙的小山坡上,離寒山子經常去的國清寺並不很遠,對寒山其人其事當有所耳聞。但徐靈府於寶曆初年撰的《天台山記》並無平言記述寒山子,是因為徐靈府忙於修復桐柏宮,還是因為寒山非道中人?寒山在世時,徐靈府隻字未提寒山子,而寒山子去世後,即使徐靈府完成了修建桐柏宮,怎麼忽然想到要去收集寒山詩呢,且能在很短時間內收集了三百餘首?
杜光庭說「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此句緊接在「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之後,當指徐靈府編輯並作序,非指徐靈府親自去寒巖一帶收集寒山詩。如果說是徐靈府收集而作序的話,應當說「集(收集)而序之,分為三卷」。此其(1)。
(2)既然「序」字在先,「集」在後,此「集」字的含義值得探討。「集」可以通「輯」,即「編輯」,引申為全書「總要」之意。《康熙字典·戌集中·隹部》載:
《前漢·藝文志》劉歆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注》師古曰: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
由此可見,《仙傳拾遺》所說的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之「集」乃「輯」,即「編輯」之義,指徐靈府為寒山詩集作序,並編輯寒山詩「分為三卷」。可以推斷,徐靈府用「好事者」所採錄彙編的寒山詩集為基礎,再收集遺漏,或補充寒山去世前所作之詩,分為三卷,行於人間。
(3)「序而集之」緊接在「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首」之後,稱徐靈府「序而集之」,用詞注意分寸。如果寒山詩集全部是徐靈府收集的,那麼「序而集之」之後當寫上「凡三百餘首」。杜光庭未言徐靈府收集多少寒山詩,暗示徐靈府分三卷的詩數即好事者所收集之數,故省略了。(4)寒山詩三百餘首,非一日完成,是幾十年漫長時間寫成的,假如在寒山子去世後再去收集的話,許多詩篇早已不存在了。因此,徐靈府只能在好事者整理的寒山詩集基礎上完成收集補充彙編,並分為三卷,詩的總量亦當三百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