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頌是如此的幸運。他出生在一個富足的家庭裡,有著一位慈愛的父親和一位溫柔的母親。他幼時就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9歲時,他就以神童的姿態參加鋼琴演奏,這是他的首次公演。10歲時,孟德爾頌開始作曲,他的一個童年時的朋友這樣回憶:「我發現他坐在小桌前的凳子上認真地寫東西。
我問他在做什麼,他鄭重地回答:『我即將完成我新作的弦樂鋼琴四重奏……』自他身後越過肩膀,我看見了書寫漂亮的樂譜,簡直可以和手藝最棒的抄諧匠相媲美。這是他的第一首C小調四重奏。」孟德爾頌的精力讓所有認識他的人吃驚。他喜歡讀書,喜歡不停地作曲。
孟德爾頌的母親憑直覺寫道:「他的行動有時讓他更加努力工作遠超過他實際年齡所應付出的。」這可能是他年少成名的原因。這一切似乎都還不夠,上天還賜予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重要女性,並伴著他走過38年輝煌的一生,那就是大他4歲的姐姐——芬妮·孟德爾頌假如芬妮僅僅是孟德爾頌的玩伴也就罷了,這位姐姐卻有著傑出的音樂才華。她和孟德爾頌一生相親相愛,親密無間,對孟德爾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德爾頌和姐姐芬妮從小在一起學習音樂,互相鼓勵,盡力合作。他們的嬉戲玩鬧成就了孟德爾頌不少佳作,特別是他在17歲譜出的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的序曲,更將這位青年才俊推上了大師的行列。
孟德爾頌和芬妮都很喜歡莎士比亞的這部作品,他們常常扮演劇中角色自娛自樂。在1826年的夏天,孟德爾頌和姐姐再次閱讀這部作品後,被它美麗的詩情和怪異的幻想所感動,於是奇蹟般地寫出了《仲夏夜之夢》的序曲。更為神奇的是,16年後,當孟德爾頌再次為《仲夏夜之夢》創作戲劇配樂時,他的音樂依然是那麼熱情、浪漫,和原來的「序曲」放在一起,仍然保持著巧妙的統一性。
特別是出自第五幕的《婚禮進行曲》更讓人體會到孟德爾頌對他生命中兩個女人的熱愛和依戀。一方面源自姐姐芬妮的呵護、鼓勵;另一方面則是妻子賽西兒為他帶來的安適和歡樂由於姐姐芬妮在孟德爾頌的心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門爾松自身也過於嚴謹,所以他遲遲沒有結婚,連他父親都擔心他不能娶到一個好老婆。有趣的是,在孟德爾頌27歲那年,命運之神為他做了一個巧妙的安排。
那一年,孟德爾頌為了接替朋友的工作來到法蘭克福,遇上了正值豆蔻年華的賽西兒。楚楚動人的賽西兒燃起了孟德爾頌心中對愛的渴望。孟德爾頌對這個小姑娘十分痴迷,卻不像他的祖父一樣直接追擊,而是選用了典型的孟德爾頌方式與她交往。孟德爾頌始終鎮定自如,為了了解自己對賽西兒的感情有多深,他甚至決定和賽西兒分開一個月。他雖然暫時離開了心愛的人,但他的心卻被愛的波濤撞擊著,難以平靜。在自我考驗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飛也似的奔回法蘭克福,迫不及待地向賽西兒求婚,也很快地被接受了。
他狂呼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們的婚姻非常美滿,賽西兒溫柔而快樂的性格,使他無比地放鬆和快樂。連姐姐芬妮都稱讚賽西兒「像清新的微風,是如此天真無邪的聰慧」。要描述孟德爾頌的一生,有一個詞彙是不得不用的,那就是「忙碌」,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在短促的生涯中得到那麼多成就的原因之一。孟德爾頌同時擔任著好幾個角色:鋼琴家、指揮家、音樂活動家、教育家和畫家。
他26歲時任萊比錫的布店大廈管弦樂團的指揮,使這支樂團成為歐洲第一流的樂團。不久以後,他又創立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它把訓練音樂家的水準提高了。他曾十次出訪英國,在英國引起了瘋狂般的熱情。除此以外,孟德爾頌還要指導各省一個又一個的音樂節,這都是德國音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到音樂大師,似乎總與「痛苦」兩個字形影不離,像貝多芬的失意、耳聾,柴可夫斯基的病魔纏身,巴赫為了眾多子女與「金錢」的奮力搏鬥,似乎只有苦難才是孕育大師的沃土。而孟德爾頌的一生雖然極為短暫,卻遠離這些煩惱和憂鬱,始終和鮮花、掌聲相伴,正如德國一位詩人所說:「他所到之處,儘是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