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年齡的問題來了,黃巖人,你知道捻河泥是啥麼?

2021-03-04 黃巖發布

有一種黃巖記憶,叫做捻河泥。

看到這個詞,你腦海中會出現什麼畫面?

聽說很多黃巖80後、90後都沒聽說過這個詞,更別說見識這個場面啦!

知道的親們,是不是瞬間有了年齡暴露了的感覺呢?

在過去的大黃巖,捻河泥可是每年必有的活動,據說從解放前就開始啦。

顧名思義,捻河泥和泥巴有很大關係。現今繁華的黃巖城,過去曾是個典型的一個水鄉澤國。每年立春過後,黃巖進入雨季,常常陰雨綿綿,乾涸了一冬的河水漸漸上漲。

在人民公社時代,當河水漲到六七分滿時,村裡就組織疏浚河道捻河泥。這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通常由青壯年勞力來承擔。

先將小木船撐到河中央,然後在船頭、船尾的固定孔中插入竹竿直至河底,船就固定住了。在兩側船舷上一前一後擱兩塊跳板,跳板上背對背站兩人,保持船的平衡。

這種竹編的畚箕就是工具啦,在後端連一根三四米長的竹竿,同時在前端兩側和後端中間各系一根麻繩,三根繩子連在一起就是一個提手。

草鞋也是捻河泥時的常用裝備!

操作時拉緊後端鬆開前端的繩子,使畚箕與竹竿保持一直線,用力直插河底,然後拉起畚箕前端兩根繩子,河泥帶水就滑入畚箕裡,用力提出水面後水自然漏掉,將泥倒入船中。

一處清淤完移往別處,船滿就靠岸,再用鐵鍬將淤泥拋往堤岸。

有時候也會有意外收穫,拖泥帶水中帶來魚蝦,一家人可以打個牙祭了呢。

經過一年的沉澱發酵,從河裡捻上來的淤泥烏黑髮亮,十分肥沃,正好補充農田肥力。咱大黃巖蜜橘品質如此出眾,可有河泥的一份功勞呢!

黃巖種植蜜橘有一個獨特的建墩技術,這可是祖輩長期傳承下來的哦!明代徐霞客遊經黃巖,曾寫下詩句「未解新禾何早發,始知名橘須高培」,說的就是黃巖濱海斥滷之地,種橘要打墩,這墩的原料就是肥沃的河泥呢!

農村分田到戶後,農民們很快富裕起來,農業機械化的時代迅速到來。一臺機動船攜帶抽泥泵一人可以幹完過去四個人十天的活。從此手工捻泥退出了歷史舞臺,今天的年輕人很難再見到捻泥作業了。

文圖綜合自台州晚報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雖然人工捻河泥已近成為歷史,但還是佩服祖輩的智慧,請點個ZAN吧↓↓↓

相關焦點

  • 文化 黃巖噶些經典老話,你曉得伐?
    緣起:黃巖人是非常講義氣的,不過喜歡耍賴的人也不少。這句黃巖老話就是要告誡人們在借錢或者幫助別人的時候要把握好分寸,最首要的便是看清楚對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是個借了錢便很難再拿回來的,就不要借了,甚至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所以相應的黃巖老話還有「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 盤點黃巖人愛吃的那些早餐,你最喜歡哪樣?
    黃巖人早飯的花樣,天天吃都可以吃上好一陣不重樣的。吃多了西式的蛋糕和麵包,你是否懷念兒時的豆漿和油條呢?說到黃巖人的早餐,小籠包子絕對是個重要角色。細膩蓬鬆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
  • 麥語之軒-黃巖蜜桔酥,一款用我們黃巖蜜桔做成的本土糕點
    發現臺灣人出門探親訪友,都會帶上一種叫伴手禮的小禮盒。經過了解,很早以前,臺灣人就喜歡把當地的名產精心製作成好吃的甜點,帶給自己遠方的親朋好友,稱之為伴手禮。這種特殊的「等路」,代表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繫。回來台州後臺灣的人情味讓我們非常感慨。一種要為台州人打造屬於自己的伴手禮的心情,開始萌發。今天,經過多年精心研發,多次拜訪臺灣老師傅,台州人自己的特色伴手禮,蜜桔酥終於面世了。這讓台州人走親訪友多了一份家鄉的人情味。
  • 網絡大電影黃巖開拍!葉良辰來了,良辰有很多種方法讓你來看《直播時代》
    在《直播時代》裡,參演過《鬼子來了》《戀愛的犀牛》的大帥哥劉冠男扮演的是葉良辰的一生死敵,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他神志不清還是良辰技高一籌呢?黃巖論壇網站小編專訪網絡大電影《直播時代》的主創人員們。有科班出身的大製片,有紅遍大江南北的網紅,還有帥氣的霸道總裁以及美女主播....良辰從不說空話,趙日天來傾訴他到底服不服,黃巖論壇給你馬上揭曉。
  • 我深愛黃巖的蜜桔
    還記得兩年前的秋天,隨朋友去浙江省台州市的黃巖辦事,在黃巖吃到了有生以來最好吃的桔子,黃巖蜜桔。從當地老鄉那裡了解到了真正的黃巖蜜桔,至今記憶猶新。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說說黃巖的蜜桔吧!黃巖是蜜桔的產地,有「桔鄉」之稱。在黃巖最多的果樹是桔樹,在黃巖吃的最多的水果是蜜桔,黃巖人對桔樹和桔子有特別深厚的感情,而且黃巖人以家鄉的蜜桔馳名中外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 據說黃巖人為了這些,周末都不睡懶覺!
    >黃巖人對「吃」一直是抱有很大熱忱的。也難怪,黃巖人早飯的花樣,天天吃都可以吃上好一陣不重樣的。吃多了西式的蛋糕和麵包,你是否懷念兒時的豆漿和油條呢?油條小時候小巷子口的油條是不加明礬,加少量小蘇打,不以龐大為目的。油條乃黃巖早點的百搭。
  • 捻亂:一場19世紀的光棍戰爭
    申海美是那種毫不吝惜以色相來換取富足的女孩,她的職業技能是在街上舉牌子,牌子舉累了,她便切換到「窮遊」模式:先用身體來養靈魂,再用靈魂來說服身體。用直男癌的話講,申海美「有錢就能泡」,但問題就在於,李鍾秀沒錢。一次非洲之旅過後,申海美帶回了李鍾秀難以競爭的情敵——貼心又多金的Ben。
  • 《泥之河》生命中的點綴
    nbsp;                     X生命中的點綴         今天看了《泥之河
  • 《泥之河》河上人船來來去去,河水平靜一如既往
    一天,河上來了一條陌生的船,喜一也認識了新朋友:小男孩信雄和信雄的姐姐銀子。喜一的父母對姐弟倆很好,但是卻禁止喜一去那條船上。後來,喜一在船上和信雄玩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信雄的媽媽是妓女的真相,在不安和氣憤中匆匆跑回家。第二天,船就開走了,喜一追著跑了好久,最終還是沒能向信雄說上一句告別的話。一條河流過大阪的貧民區,平淡,就像河邊居民的生活,偶爾有一兩朵水花,也很快就消失不見。
  • 黃巖水晶心幼兒園老師打小朋友找家長借錢,管理有問題嗎?
  • 這4部劇「男女主雙雙去世」,你若全看過,可就暴露年齡了
    這4部劇「男女主雙雙去世」,你若全看過,可就暴露年齡了!第1部:《天劍群俠》這部首播於2004年,由邵峰、嶽翎 、孫耀威、薛佳凝等人主演,是一部比較經典的古裝武俠劇,只不過不算特別出名而已,看過這部劇的人,大部分都是年齡偏大的
  • 黃巖網友整理的部分黃巖特色小吃和美食
    方便模式:食餅皮(去買吧,一般菜場附近都有賣,實在不知道可以問黃巖本地年紀大點的阿婆們,都知道的)、炒麵(早餐店炒麵店買)、各種食材(快餐店買)、滷味(快餐店、滷味店買)——自己包一下就行,多包幾桶用保鮮袋密封好,每天早上放微波爐用高火5分鐘(看你包的體積增減時間),如果你的冰箱好點的話放裡面3天沒問題的。此方法非常適合偷懶的單身狗和帶著喜歡賴床但是上學快遲到的小朋友的家長們。
  • 《芸汐傳》推廣曲《落花成泥》詞解
    先說一下這首歌詞的「時間」問題。細心的人可能發現了歌詞裡的11味中草藥(13味也對,不過並非我本意),這些歌詞並不是用來充數和「報菜名」用的,藥材也都是有點來頭的。「捻」二兩首烏在紙上,藥引是黃粱——之所以用「捻」,是因為「捻」是「量很小」的意思,為什麼首烏要在紙上呢,其實是「毒蠱人白髮」的意指,芸汐想要救龍非夜的毒蠱,但這也只是黃粱一夢(藥引是黃粱),因為毒蠱無解,也對應了之後歌詞裡
  • 梅花頌:黃巖梅樁驚天下
    黃巖梅樁驚天下——回放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第十二屆梅花盆景展部分作品原創作者|郭君(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藥山盆景長廊風情小園)>梅花歷來以其笑傲冰雪的風骨、沁人心脾的暗香為文人墨客所心儀,借梅言志抒懷,寄託情思,留下了浩如煙海、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飯後茶餘把來品嘗、吟頌,既能倍添情致、長人精神,又能陶冶情操、豐滿靈魂。
  • 黃巖這條街有商鋪租賃權拍賣,感興趣的快來報名吧!
    標的簡況 黃巖旭日公館位於黃巖城區西南面,北靠黃巖耀達天璽、京都悅府、錦都家園等小區,東朝台州第一人民醫院(在建),南鄰九澄大道;周邊人流量充足
  • 李若彤走秀身材有致,但這個問題暴露了她的年齡
    但是雖然姑姑的狀態依舊很好,但還有是一個問題很明顯!甚至暴露了她的年齡!.那就是:眼窩凹陷!眼窩凹陷可以說是面部老態最明顯的狀態之一!它會帶來一種滄桑感和疲態感,就像永遠沒有睡醒一樣!有同樣問題的還有我們的小陶虹。
  • 一個「續命」頸紋霜,淡化頸紋,快試試,別再讓頸紋暴露你年齡了
    一個「續命」頸紋霜,淡化頸紋,快試試,別再讓頸紋暴露你年齡了一個女人,即便是把臉部皮膚保養得再好,也阻擋不了被頸紋"出賣",也會呈現出非常尷尬的狀態。所以保養不只是臉部,頸部的肌膚一樣需要我們的呵護。這款頸霜裡含有很多大牌都在用的成分,可以全方位呵護頸部的皮膚,首先是角鯊烷油脂,這是護膚界排名首位的抗皺成分,不管多深的細紋它都能減淡,然後有南極灣冰河泥菌落中提取的六胜肽,這種成分促進膠原蛋白更生能力比其他普通成分好10倍,也是在美容界地位非常高的明星抗皺成分,還含有自然界的「補水黃金」庫拉索蘆薈,能讓肌膚緊緻水嫩。
  • 黃巖宋墓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來啦!
    、浙江衛視、騰訊網多家國內重量級媒體齊聚黃巖只為參加黃巖宋墓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海明(左三)首先向媒體介紹考古發掘情況。號稱「宋服之冠」的絲綢服飾到底長什麼樣,小布帶你仔細看看。
  • 直播回放 | 浙江衛視主播帶你飛躍黃巖萬畝橘園
    在30分鐘的直播裡,我們一起翱翔了中國柑橘博覽園、柑橘科技園和黃巖貢橘園,不由得感嘆橘鄉黃巖的變化。 | 天下第一果實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黃巖種植柑橘的書面記載。唐朝時黃巖蜜橘被選為貢品。
  • 黃巖的公共親子自行車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