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醫生創辦醫療機構又有了新政策支持!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近日印發《石家莊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提出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允許在職或停薪留職醫務人員申請設置醫療機構。
鼓勵醫生創辦醫療機構又有了新政策支持!近日,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印發《石家莊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提出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允許在職或停薪留職醫務人員申請設置醫療機構。 石家莊新出臺的文件指出,要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具體包括:簡化社會辦醫用地、環評、消防等審批事項;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社會辦醫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受同等待遇;允許在職或停薪留職醫務人員申請設置醫療機構等。據《看醫界》了解,事實上,近年來,有關鼓勵在職醫生創業的政策一直不斷:2017年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於修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把1994年老版本《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醫療機構在職、因病退職或者停薪留職的醫務人員,不得申請設置醫療機構「的規定刪除,被認為是取消在職醫生辦醫限制的開端。2018年6月,國家衛健委又發布《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再次降低社會辦醫門檻,取消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環節,直接將審批與執業登記環節合併。2019年5月,國家衛健委繼續發布《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在北京、上海、瀋陽等10座城市放開新辦診所的審批,改為備案制管理,被認為是醫生辦醫的「春天」。但是,政策一步步放開,究竟會對醫生創業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能不能真正釋放優質醫生生產力?《看醫界》為您帶來幾位業內專家的解讀。
NO.1 放魚入水 鼓勵優質醫生「走出去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會長閆東方告訴《看醫界》,社會辦醫近幾年雖然蓬勃發展,但依然存在很大困難,其中關鍵在於人才的缺乏,閆東方認為,石家莊放開在職醫生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無疑會起到「放魚入水」的效應。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也認為,這條政策最大的意義是釋放優質醫生資源,鼓勵優質醫生「走出去」。但目前的尷尬在於:醫生想走,醫院不一定願意放。張強醫生對《看醫界》表示,醫院管理者對醫生兼職創業的顧慮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擔心醫生把公家資源轉為私用;二是兼職創業會增加醫院對員工的管理難度;第三,如果醫生把過多精力放在外面,難免會影響在原單位的工作熱情和學科發展。儘管如此,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兼職醫生的出現是必然的。張強認為,醫院與其去」堵「,不如正視這個形勢,對醫院和醫生之間的契約進行梳理,在法律層面對權責進行界定。「如果醫生真想創業,院長也很難管的住「,張強醫生認為,與其」偷偷摸摸「創業滋生一堆問題,不如先在合同上做好約定,大家放心出來幹,這樣或許更容易達到政府預期的效果。 NO.2 政策持續開放 實際操作依然障礙重重雖然鼓勵醫生開診所的政策文件不斷,但不見得有多少醫生真正走出來。閆東方坦言:我們看到了過往的許多社會辦醫的政策都很「重磅」,但落實起來又有「打折扣」之嫌。只有具有可操作的實施細則的落地,才能評判地方政策是否真正有意義。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創始人林鋒教授向《看醫界》表示,政策「遇冷」的原因是缺乏統一的可操作性細節,難以落實。林鋒表示,儘管這兩年政策一直在試圖簡化開診所的流程,但操作起來並沒有實現真正的簡化,亦或是前松後緊,其實還是一樣的。林鋒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醫生有沒有動力出來創業。目前,公與私處於一種不公平的競爭狀態,包括社會接受度、甚至是醫生自己的觀念等,這些都是阻礙醫生走出去的原因,並且不是出臺鼓勵政策可以解決的。此外,林鋒認為在職醫生開設醫療機構的另一個阻礙是「第一執業點」的限制。在職也好、停薪留職也罷,醫生第一執業點依然是原單位,但醫生開辦醫療機構在審核時卻往往要求第一執業點「遷移」,兩者本身就是矛盾的。「第一執業點」的問題不解決,兼職創業還是走不通。而在後疫情時代,除了鼓勵醫生創業,究竟還有哪些辦法有效解放醫生生產力?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巡視員廖新波向《看醫界》表示,允許醫生辦個人診所當然是一個醫療下沉好辦法,也是政府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落實。但在後疫情時代,或許應該思考更徹底的解放醫生,讓醫生在任何地方行醫都成為合法(除了必須的專業要求,如:手術、人流等),目前國家開始允許和鼓勵醫生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看病」,並予以網上行醫付費的認可,這或許是疫情過後醫改的一個發展方向。